二、语言与文化所谓文化,有多种含义,根据《辞海》(1989 年版) 的解释,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本文所指的文化,是指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价值观和行为观。这些观念时刻在控制和指导我们的行为,无论是语言行为、伴随行为或是非语言行为。所以,要驾驭一门外语,学习者一定得经历从语言能力的成熟到社交语言能力的成熟,最终到文化能力的成熟这一必经过程,缺一不可。文化与语言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语言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学习其语言文化的过程。著名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 Eugene·A·Nida) 曾指出,既然文化被简洁地定义为“一个社会的信仰和实践的总和”,语言就是最重要的东西了。通过语言,社会的信仰得以表达和传播;借助语言,社会成员间大部分的交流得以实现(奈达,1998 :102)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任何语言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例如:英语中“cousin”一词意指亲属关系中与自己同辈的称谓,用来指汉语中父亲一方的堂哥、堂弟、堂姐、堂妹(父亲同胞兄弟的孩子) 、(姑)表哥、表弟、表姐、表妹(父亲同胞姐妹的孩子) ,母亲一方的(舅) 表哥、表弟、表姐、表妹(母亲同胞姐妹的孩子) 。英语中一个词“cousin”能够指称众多的成员,这表明某社会成员与这些分布在不同亲属地位中的同辈人都保持相同关系,对他们的社会行为都一样;而汉语中对众多亲属成员使用众多称谓,说明了某社会成员与他们每一个人都保持着一种独特的关系。根据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父亲的姑表关系要比母亲的姨表关系更加亲近。可见,汉语中不同亲属成员使用不同称谓是其社会文化在语言中的反映。因此,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