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线中规中矩。如果熟悉二战史,尤其是看过一些集中营电影,波斯语课的主线的表现,从主角的神态到纳粹军官的言行,都会有一种熟悉感。
这部电影真正值得一提的,也是让其情绪氛围如此压抑的,在于那些零散的支线。
党卫军旗队领袖,也就是典狱长,和一个小小的女看守搞私情。
女看守的闺蜜出于嫉妒,把她开典狱长玩笑的事直接举报给上司,女看守被调往地狱。
电影的男配,只是一个管食堂后勤的老行政主厨,从小父母双亡受尽白眼,加入党卫军只为成为融入“帅气风光的集体”,到了集中营继续被所有同级和下属鄙视。
大部分对于集中营的审视,都集中在被关押者的悲惨。少有故事会去关注纳粹看守之间的互动。
这一点上讲,波斯语课相较于其它集中营电影,更进一步揭露了纳粹统治的腐烂与痛苦:不要以为成为施暴的一方就能“快活”安稳。在这个畸形集权组织之下,即便是“组织的一员”,甚至是有些地位的一员,也免不了尔虞我诈,甚至你死我活,绝无安宁。
这种无处可逃,四面楚歌的压迫感,就是这部电影塑造最成功的地方。
只有两个点处理得令人觉得可以再商榷:
1、英国波斯飞行员之死,死得太轻巧,甚至会自然而然让观众觉得“幸好他死了”和“意大利人哥哥真仗义”的想法。
可那是一位英国的被俘飞行员,毫无疑问的英雄烈士。导演完全没有试图让观众反思哥哥为了报恩杀了他这件事的不妥之处。
2、男配,也就是司务长的线,后期处理得太轻巧,仿佛导演编剧单纯恨他这个人。明明点出了他的懦弱、自尊心强、感性,明确点出他没杀过人,最后还帮助主角逃跑,给他的结尾却只是简单地被抓捕后的崩溃。
他从小经历了父母双亡,经历了德国最悲惨的经济崩溃时期,做梦都梦到吃的才做了厨子。加入党卫队是为了融入主流集体,身为集中营管理层却心软的很。
这么一个标标准准的德国二十世纪初期的被时代裹挟的悲惨人物范本,却只得到了从头到尾的嘲弄,我不明白导演编剧想要表达啥,难道是老子不管你多悲惨,也不管我仿佛对你有啥解构的迹象,但既然你是纳粹,就还是给爷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