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练确实会好很多,可以应付一些例行的社交或者低强度的互动,但这些进步只是外在的表现,这种障碍本身还是摆在那里,和别人即时的互动;自由,随意,长期地交往,还是会明显吃不消。
百科词典,至专业的文献里都对as写得很详细,可是太枯燥了不够直观,大多数人不是as没有经历过这种障碍,所以日常的词汇里也找不到能准确表达的。
as的社交障碍简单地说,我觉得就是和别人"即时互动性差",可是这么说还不够贴切,这包含的意义很广又太模糊了,于是我个人认为这么说比较合理又易懂,当然也是一面之词:
在即时的互动中,心理感交包含了很多,比如双方本身的心境,情感,对身处共同环境的认同,价值观的影响,对各种突发细节的感知,时刻对对方心态下意识的预测,对局面走向的控制欲。这些都是在潜意识里做到的,并且影响到下意识的行为比如比如表情,动作,说出来想表达的意思,说话的句式搭配,语气,表情,这些都无时不刻地表现出来。并非读心高手才会这么做,每个人都会做到这个包括as,人们每一刻都在进行这样的因果循环,双方互动的时候这些要素都在一个平衡状态,就是所谓的投缘,所以对话才能继续下去。as的大脑处理这些要素的方式和节奏不一样,在这样时时刻刻的因果循环中,对一些细微的东西感知和表达方式都不一样,经常说话腔调和动作也都不太协调,所以as难以和别人做到互动平衡。我和人之间的误解大多数就是这么来的。
我挑着翻过几本心理学的教材,但没有系统学过心理学,也就是说了一下我在社交中的直观感受。
然而as为了继续对话肯定要在某些方面做妥协,只是人的大脑对时刻接触的每个细微信息的处理都是在瞬间完成,基本上不可能由意志改变它的处理的方式,能做的是在大的方向把握自己的言行,其中做得比较多的是模仿用"正常"的方式说话和做动作,但这样一来就很累而且吃力不讨好。
于是即使这样,as和别人互动的时候还是碰到了障碍,打个比方来说一个人在说非母语的外语或多或少要考虑语法,而且尽量要贴近对方语境的表达习惯,但对方说母语的话这些都是浑然天成的东西不需要刻意去想这些问题,这两个人凑到一起说话只能交流一些重要的相对简单的东西,一旦要贴合语境表达复杂的情感或深入讨论问题就不太顺利了。
另外重要的是,as长期跟环境顺利交换的信息类型单一,体验到的情感互动贫乏,思维就更偏向于缜密,一些观念也不太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