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STEAM在中国教育领域呈方兴未艾之势,然而其概念之新,以及对课程开发的深度要求,令很多家长甚至教育从业者都只闻其名,未解真相,甚至很多人认为应该是STEM,打错了才会成为STEAM。实则不然,下面优比为大家稍作阐述。
什么是STEAM?
与STEM有什么区别?
早在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表报告,建议国家调动各类资源投入科学、数学和工程(SME)领域的教育。1990年,T(技术)被纳入其中,称为SMET。2001年,“STEM”教育这一术语正式被官方使用。2011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暨州立大学学者Georgette Yakman提出STEAM概念,加入的A不仅仅指的是艺术,而是包含了美(Fine)、语言(Language)、人文(Liberal)、形体(Physical)艺术等含义。
而在中国,关于STEAM各学科的关系,2017年3月教育部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发布的《中国STEAM教育发展报告》认为:STEAM是以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为导向,以工程为核心,工程就是现在讲的工程技术,事实上它更宽广。把数学和科学作为两个基石,用于帮助解决问题,艺术和技术是游走性的要素,它在整个的STEAM教育体系当中起到了驱动的作用,通过技术来实现创意。
我们为什么需要STEAM教育而不是STEM教育?
21世纪,社会正在飞速变化,我们的教育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全球化、知识多元化、人口结构的变化、科技与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环境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作为21世纪的未来公民,21世纪需要的核心素养是传统知识灌输式教育无法满足的。而STEAM教育提出的目标是“面向21世纪核心素养的教育实践”,跨学科、项目式、探索式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发展出更综合的软实力。
国内的STEAM课程甚至只能称之为STEM,普遍依托技术工具进行了设计和研发,基本上是以技术学习为主,没有真正理解STEAM教育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方面起到的育人作用等等,尤其是我们看到,科技类课程和人文艺术类课程的整合做的还远远不够。
STEAM涉及的各个学科之间是互相牵动的,STEAM教学绝不是简单的学科内容堆叠。
举个例子,‘为什么杯子里的热水会变凉?’,这是一个源于自然界的科学问题。而‘怎样让房子更保暖?’,这是一个源于社会的工程学问题。这两个貌似不同学科的问题,其本质却都是热学中能量的传递问题。当教学围绕这个本质展开时,就有了一条隐形的线索,将科学和工程问题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可见,STEAM的教学并不是简单地将各个学科知识组合起来,而是强调将本来分散的五门学科自然地组合形成新的整体,模糊各学科之间的界限,用学科互动的方式跨学科地帮助学生解决真实情景中的问题。
在五个学科的具体课程设计上,美国国际技术教育协会提出了STEAM课程架构——以“解决工程问题”为主轴,再辅以技术(设计)、艺术(设计)、人文、数学与科学相关知识,发展专题导向的教学模组。因此,工程活动/项目在STEAM教育中具有串联与整合的作用。
STEAM教育的几个特性:首先,STEAM带给孩子“问题意识”,关注真实情境中的真问题;其次,STEAM带给孩子“工程意识”,通过设计和制作解决问题;第三,STEAM带给孩子“融通意识”,运用多学科知识来解决问题。在实践中,STEAM通常采用项目活动的方式,从孩子感兴趣的身边问题开始,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展深入的探究,最后将成果进行展示与分享。
下一篇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优比有哪些适合STEAM教育的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