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伦哥战役
1800年5月,拿破仑率领一支37,000人的部队,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北部,支援被奥军困在热那亚的法军。热那亚被奥军攻陷后,拿破仑决定与奥军正面决战。
6月9日,法军在芒泰贝洛击败奥军,奥军统帅米高·冯·梅拉斯元帅忧虑补给线遭切断,重整部队,但是他没有立刻攻击法军。拿破仑误判奥军将要撤退,便从自已的部队中拨出两支分遣队,一往南,一向北,试图拦截奥军。
2、奥斯特利茨战役
奥斯特里茨战役又作奥斯特利茨战役,因参战方为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地利皇帝弗朗西斯二世,所以又称“三皇之战”,它是世界战争中的一场著名战役。
73000人的法国军队在拿破仑的指挥下,在奥斯特里茨村取得了对86000俄罗斯-奥地利联军的决定性胜利。第三次反法同盟随之瓦解,奥地利皇帝也被迫取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封号。
3、弗里德兰战役
弗里德兰战役爆发于1807年,它是法军与第四次反法联盟军队在弗里德兰的决定性胜利战役。从此拿破仑胜利的光环又多了一颗明珠。
4、莱比锡战役
发生于1813年10月在德国莱比锡附近。拿破仑以十八万人与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及其他各国三十万联军苦战,最后败阵。拿破仑败返莱茵河西岸,最后返回巴黎。
整场战役下来,反法联盟死伤约5.4万人,法军约死伤3.7万人。拿破仑的战败代表著拿破仑统治德意志的最后希望已经幻灭。
5、滑铁卢战役
法军在224门大炮的猛烈轰击下,向威灵顿的军队发动了猛烈进攻。威灵顿率领英军顽强抵抗,始终坚守着阵地。当日傍晚,普鲁士军队摆脱了法军的尾追,按计划赶到了滑铁卢,猛攻法军的右翼。威灵顿在普鲁士军队的配合下,乘势转入反攻,法军大败。
扩展资料:
拿破仑战争的性质:
1、革命性,拿破仑战争是法国大革命的后续,参加反法同盟的国家都是君主专制国家,各国君主都害怕自己国家也出现革命,落得与路易十六一样的下场,因而,各国都非常仇视法国。
2、帝国主义性质,拿破仑曾把比利时、荷兰和意大利的部分领土作为法国的领土。还有他入侵埃及,攻打莫斯科,还想霸占西班牙等一系列的战争行为都体现了他的侵略性。
每当征服一个国家后,就会降低或者取消被征服国家的关税,以利于法国商品的倾销。同时他还夺取被征服国家的原料和财富,大量的征兵,用来扩大对欧洲的侵略。
3、争霸性,英国害怕法国不断强大后,会与它争夺欧洲和海上霸权,就积极地联合欧洲各君主国,组织反法联盟。因此可以说,法国和英国之间的战争是为了争夺世界市场和霸权的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拿破仑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