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出版的邓小平同志所著《当代中国的基本问题》是这类书中另一个例子。最初,曾考虑把书名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续编)》(因在此之前,于1984年出版过同名的小册子。)这种口号式的书名不能一目了然地点出一本书的核心内容,起不到帮助读者抓住主题的作用。后来,决定英文书名为 Fundamental Issues in Present-day China.
《齐白石画集》是我国用外文出版的第一本齐白石作品的高档画册,收集了1883年至他1975年去世70多年间的精品,其中不少是第一次发表,其艺术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都很高。然而,齐白石毕竟是去世多年的一位中国国画画家,西方对他了解不多。因此,更需要书名能帮助潜在的读者了解齐白石其人其事。如果仅仅把中文书名译为Selected Paintings of Qi Bashi,很难让人知道这位画家的特点;且不说他的姓名令外国人难以发音。英文书名采用了齐白石对自己作品的概括性的评价:"似与不似中间"这句话,把书名主标题定为Likeness and Unlikeness,副标题才是Selected Paintings of Qi Baishi。
又适当增加文字,使英文书名对读者更具有吸引力。在很多情况下,中文书名几个字就准确地介绍了一本书的主题。但直译给外国读者,往往使他们产生一种深奥莫测;不知所云的感觉,也就很难使读者在浩瀚的书海中对这本书表示出特别的兴趣。反之,加上几个字,有时甚至不惜几行字,会使一本书的主题明了,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简单的例子有《徐悲鸿的生》,译为XuBeihong-Life of a Master painter.
外文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人英文书名主标题为 Years of Trial, Turmoil and Triumph,副标题为China from 1949 to 1988,这个书名距离《简史》这一中文书名稍远了一些,但没有违背新中国40年历史这一主题。利用主标题突出了4O年各个阶段的特点,通过副标题对本书的时间跨度作了说明。
in Peking的两卷本。我们这一套比费正清的一套多三分之二的内容,具有更强的权威性和学术价值。如果直译中文书名,很难让人搞清这是一部关于哪个时代的中国海关的什么机密档案。故英文书名主标题译为Archives of China's Imperial Maritime Customs(通过 imperial一字说明这是历史资料),副标题为Confidential Correspondence Between R.Hart and J.D.Campbell1874--1907。这样使该书的内容一清二楚。
在中国,彭德怀元帅可谓有口皆碑,但西方人对他知之甚少。因此,《彭德怀自述》这个书名绝对不可简单照译。经过反复推敲并吸收了外国书名的特点,英文书名定为Memoirs of A Chinese Marshal--A Cultural revolution "Confession" by Marshal PengDehuai(1898-1974), Covering his Career from Services in China's Warlord Armies to Command of the Chinese Peoples's Volunteers in Korea。所谓自述,实际上是"文革"期间被边写的'交代材料"。对此,书名作了解释,以期引起外国读者的兴趣、书名还点出他曾在军阀队伍中从军,又曾在朝鲜与美国人作战。虽然这两点未能最全面地表现他的戎马一生,但是最容易引起西方英文读者注意的内容包括进来了。作为书名,显得过长了一些,但却比较清晰并仍然不失简练地告诉了读者这本书的主题内容。
不顾英文阅读习惯,直译中文书名,必然失败。
在这一方面,实例也很多。比如:《陈毅与赣粤边根据地人翻译为Chen Yi and the Jiangxi-Guangdong Base Area, 人名加地名六个汉语拼音堆在一起,怎么能指望一般外国读者知其所以然!
又如,《中国大足石窟》译为 Dazu Grottoes.《永乐宫壁画》译为 The Yongle Palace Murals。译文完全没有反映出两地在文化艺术史上的重要性及其特色,就连是属于中国的这一点也没反映出来。
为了帮助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学会使用中文字典,曾出版了一本名为《笔形编码查字》的工具书。英文书名译为 The Stroke Encodingof Dictionary Consultation。不要说外国人,就连中国人看了这个书名也未必猜得出这是一本讲什么内容的书。
当然,也不能为了避免引起误解,就完全不向读者作出实事求是的交代,甚至自我吹嘘。《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大事记》一书"编者的话"讲到"本书是迄今出版的篇幅最多的对外关系的历史资料,"同时也指出"限于资料来源和编者水平,本书难免有遗漏之处,尚希读者指正。'后一句话译为…the Chronicle is liable to mistakes or omissions.We welcome suggestions and criticisms"果然,书出版后,有两个外国驻华使馆来信来电话指出该书漏掉了这两个国家与中国交往中的两件大事。对于一个出版社来说,出这样一本涉及中外关系的书,出现了遗漏,是个较为严重的事故。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policy of promoting socialist democracy and buildinga sound socialist legal system formulated at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leven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NPC and its Standing Committee have, since 1979, enacted many important laws.这样,人家就会知道三中全会与全国人大制定法律之间的联系了。
有很多看起来很不起眼的字词或短语,外国读者很难理解其确切含义,有时甚至会产生误会。《中国人名大词典》中人物的简历基本都以新中国的建立划线,把一个人的经历分为两个阶段。因此,几乎每条释文都有"建国以来"。或"建国后"的字眼。又如《中国针灸大词典》这么一本专业性很强的辞书的中文稿里,"抗战期间","新中国成立以来"这样一些对于外国人来说时间概念含糊不清的词汇也常常出现。出现这类情况,外文出版社一般都要求译者首先选用比较清晰易懂的词汇,并且最好在首次出现时加上时间。如把"建国以来"译为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1949;"抗战期间"当然要译为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