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话 “我们”:我等,读ngai 。
读作“捱”,但正字就是我,“捱”是白水字,不懂正字的人特别喜欢用。还有一种大埔那边客家话,用俺等,意思一样是“我们”但比“我等”更有形容我们自己人的意思。
客家语(Hak-kâ-ngî),简称客语(Hak-ngî),是汉族客家民系使用的主要语言 ,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 。客家话有悠久的历史,不单完整保留了现在普通话不具备的入声音,其他声调里面还有很多古汉语发音。可以好不夸张的说,客家话是中国语言的“活化石”。
客家语在非正式场合又被称为客家话,按不同口音又可分为梅州话、惠阳话、惠州话、河源话、赣南话、汀州话等。而在部分地区还称水源音、涯话、新民话、麼个话、广东话(土广东话)、怀远话、四县腔、海陆腔、饶平腔、诏安话、平婆话等。
客家语是中国台湾的官方语言之一(法定公事语言)、苏里南共和国的法定语言之一 ,是汉藏语系下汉语族内一种声调语言,国际语言代码:ISO 639-3 hak。
客语集中分布在粤东、闽西、赣南,并被广泛使用于中国南方(含台湾)以及新马泰等国华人社区。
扩展资料
世界上现在仅存约六千种语言,约是上世纪末的一半,像不少的动植物一样,有些弱势语言只剩下几个人讲,马上就要淘汰。有资料显示,客家语被认为是地球上衰落最快的语言之一!近20年,全球会说客家话的人由6000多万减少到不足3000万,流失速度惊人。
由于各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增加,人们广泛使用普通话,传统客家地区也一般不使用客语授课,年轻一代自小接受普通话教育。同时,由于电视媒体的普及,客语又极少用于新闻传媒和大众娱乐。到21世纪初,年轻一代客家人已经很少使用客语。
以口头方式流传的传统的客家童谣现时已经极少人能完整诵唱。另一方面,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以“方言岛”形式存在的客语同时受普通话和相对强势的粤语影响,部分客家人家庭生活用语转向普通话或粤语。
根据调查大部分从小在大城市长大的年轻一代客家人都不会讲客家话。客家话已退缩为家庭使用的语言。新一代的客家人,客语使用率与流利程度不断降低;不同语群的通婚家庭,也只有夫妻皆为客家人的家里才有较高的客语使用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客家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