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内耗指的是拒绝自我内耗、精神内耗等行为,拒绝因为反复自我折磨、自我否定而造成的时间、精力、金钱等各方面的消耗。
内耗,可能是继“内卷”之后,又一个让全社会为之共鸣的“群体心理”。
无论答案是或否,你都不能否认,“内耗”这个概念火了,就连一向对它闻所未闻的朋友,可能也想要翻看一眼《内耗自救指南》。而内耗,可能是继“内卷”之后,又一个让全社会为之共鸣的“群体心理”。
“内耗”一词,不仅是一个披着心理学外衣的鸡汤套路,还可能是一个被成功学“玩转”的营销概念。“内耗”是个筐,啥都往里装。
如果围观当下与“内耗”相关的讨论,你也许会发现,我们很难找到一个明晰的定义,因为内耗一词的外延,就像滚雪球一样,在人们的呼声中,越滚越大。
“内耗”的起源
进行词源搜索之后,我们发现,在2019年以前,“内耗”曾是管理学界最爱使用的名词。
从《华为管理法合集》到《股权占率:架构、激励与财富》,再到2020年引进的美国管理学会推荐图书《零内耗:打造一支彼此信任的高效团队》,“内耗”曾一度是“企业内斗”的代名词。“消除内耗”,则成了一种管理者所需要的手段。
在2019年以前,“内耗”曾是管理学界最爱使用的名词。
此外,内耗这一概念还出现在一些历史类著作中,例如在太平天国的历史故事里,内耗被用作“内讧”的近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