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和唯识(瑜伽行派)大乘佛教二大学派 一、中观学派传到我们中过后演变成十个宗派里面的三论宗,也称为空宗,无相宗等。 1、次以龙树《中论》为基础,而宣扬空观之学派。主张诸法无自性、空,即一切存在无固有的本质。中观理论最早的阐述者是龙树及其弟子提婆,但中观派的成立大约在四、五世纪间。此派从思想的奠基,以至其后成为印度大乘佛教二大思潮之一的过程,约可分为三期︰ (1)初期︰以龙树、提婆师弟二人及受其直接影响的诸论师为代表,如罗侯罗跋陀罗、青目、婆薮皆属之。龙树以《般若经》为基础,造《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等书,阐明八不中道、缘起无自性、我法二空之理;提婆造《百论》,主旨在破斥外道及小乘诸派之偏执。 (2)中期︰以佛护、清辨、月称、观誓诸师为代表。佛护继承龙树、提婆破而不立的传统,以龙树之空‘是遮非表’。所谓‘是遮’,指从各方面指摘论敌所说的矛盾性,证明其不能成立,从而否定一切法之实有自性;‘非表’是不提出自己正面的、积极的主张,不肯定任何规定性的存在。对此,清辨则持相反的态度。清辨认为对空性要用因明的推论形式(比量)积极地加以表述。 由于上述这两种态度的不同,中观派乃分裂成二大派。后世称属于佛护系统者为归谬论证派(具缘派),称属于清辨系统者为自立论证派(依自起派)。此中,清辨著有《中观心论颂》、《中观心论注思择焰》、《般若灯论》、《掌珍论》。佛护著有《根本中论注》。此外,撰有《入菩提行论》、《集菩萨学论》的寂天,亦属于此一时期。 (3)后期︰以智藏、寂护、莲华戒、师子贤为代表。由于受到法称论理学及认识论的影响,故此一时期的中观派学者,大都属于自立论证派。彼等将瑜伽行派的体系吸收入中观派中,因此被称为瑜伽行中观派。此中,智藏著有《二谛分别论》;寂护有《中观庄严论》、《摄真实论》、《二谛分别论注》;莲华戒有《摄真实论细疏》、《中观庄严论细疏》、《中观光明》、《真实光明》、《一切法无自性论证》;师子贤有《现观庄严论光明》等。 2、传承:龙树被称为始祖,历经提婆、罗睺罗跋多罗、青目、婆薮开士等人。六世纪初,有佛护、清辨二个论师出而作中论之注释。其后中观派分裂为佛护系之具缘派与清辨系之依自起派。前者之月称论师曾对清辨之中论注释,予以激烈抨击,其思想并传入西藏而广泛流传;后者则以观誓等论师为代表人物。七、八世纪之际,中观派与瑜伽派有交互流通之趋势,终于形成寂护、莲华戒等之中观瑜伽派,与密教同时流传,直至印度佛教之灭亡为止。 3、(1)龙树为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之创始人。又称龙猛、龙胜。二、三世纪顷,为南印度婆罗门种姓出身。自幼颖悟,学四吠陀、天文、地理、图纬秘藏,及诸道术等,无不通晓。曾与契友三人修得隐身之术,遂隐身至王宫侵凌女眷。其事败露,三友人为王所斩,仅师一人身免。以此事缘,师感悟爱欲乃众苦之本,即入山诣佛塔,并出家受戒。 出家后,广习三藏,然未能餍足。复至雪山(喜马拉雅山),遇一老比丘授以大乘经典,惟以虽知实义,末能通利。又以曾摧破外道论师之义,故生起邪慢之心,而自立新戒、著新衣,静处于一水晶房中。其时,有大龙菩萨,见而愍之,遂引入龙宫,授以无量之大乘经典,师遂体得教理。其时南天竺王信奉婆罗门教,攻击佛法。师遂前往教化,使放弃婆罗门教信仰。此后大力弘法,又广造大乘经典之注释书,树立大乘教学之体系,使大乘般若性空学说广为传布全印度。晚年住于南印度之黑峰山,门弟子有提婆等。 关于师之入寂,据龙树菩萨传载,有一小乘法师,以嫉恨之故,不愿师久住于世,师知晓后,即入静室,行蝉蜕而去。 (2)提婆:本执师子国人,龙树之弟子,付法藏第十四祖也。传曰:‘提婆菩萨,南天竺人,婆罗门种,博识才辩,擅名诸国,而以人不信受其言为忧。其国中有大天神,曰大自在天,有人求愿,能令满足。提婆诣庙求入相见,主庙者言:天像至神,不可正视,又使人百日失心。提婆言:是我所愿见,若不如此,我岂欲见。主庙者奇其志气,使入庙。天像动其眼,怒目视之。提婆问天:神则神矣,何其小也?当以威灵感人,智德伏物。而以黄金自多,动颇梨荧惑人,非我所望。便梯像凿出其眼。观者皆惊异。提婆言:我使汝等知神不假形,情不托形而已。吾既非慢,神亦非辱也。言已而出,其夜备精馔供天神。天神言:汝得我心,人得我形,汝以心供,人以质馈,知而敬我者汝,畏而诬我者人,汝所供馔尽美,唯无我所须,我所乏者左眼,能施我者便可出之。提婆应命以左手出眼与之。天神赞曰:善哉丈夫,真上施也,汝求何愿,我必如汝意。提婆言:我禀明心,不假外质,唯恨悠悠蒙朦,不知信受我言,神赐我愿,必当令我言不虚没。神言:必如愿。于是退诣龙树菩萨,受出家法,剃头法服,周游扬化。时南天竺王信受邪道,沙门亲子不得一见,提婆欲化之,变形为宿卫士,能干事。王见之喜,问其人,提婆言:我是一切智人。王惊异,以种种事验之,果然。于是集国中一切婆罗门使论议,无一敌者,皆剃发为弟子。有一邪道弟子,耻其师屈,自誓汝以口伏我,我以力伏汝。偶见提婆独由禅起经行,以刀决之,五脏委地。提婆言:是我先业所害,非汝也。悟然而化。初以眼施神无一目,时人号曰迦那提婆。’百论疏上之上曰:‘提婆者天也。盖是其本名,末称伽那提婆。伽那者,小一目。以一目施天神,故以为名。 (3)罗睺罗跋陀罗:为付法藏第十六祖。印度迦毗罗国人,姓梵摩。与龙树为同时代人。早年入那烂陀寺,从尊者黑者受具足戒,学声闻乘。又依无分别者)广学大乘及秘密乘,并弘通中观之宗义。随侍十五祖迦那提婆,证皆空之理,于那烂陀寺教化僧徒。提婆示寂之际,受其心随之教说又据付法藏因缘传卷六载,师从提婆受婆罗门所造之鬼名书,后以种种方便教化众生,付法予僧伽难提。 二、瑜伽行派是与中观学派对立的学派,传到中过后就是我们的唯识宗,也成为相宗,有宗等。 1、。以《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为思想根据,主张行‘瑜伽行’的唯识说,故名为瑜伽行派或唯识派,又称瑜伽宗。此派在印度,分裂为有相唯识派与无相唯识派。传到中国后,则形成法相宗(或称唯识宗、慈恩宗)。 此派在印度之成立与发展的时期,约在西元四至八世纪间,大约属于印度佛教的中期。在教义方面,此派将一切法作组织性的分类,构成其精密的认识论、心理论与实践论。其学理上的成立,受大乘中观派与小乘部派(尤其是说一切有部)的影响颇钜。 此派在印度发展数百年。其间,学者辈出,著述甚多。略述如次︰ 开祖相传是弥勒。相传西元四、五世纪时,弥勒在印度宣说《瑜伽师地论》、《分别瑜伽论》、《辩中边论颂》、《大乘庄严经论颂》等书,提倡唯识中道之旨,开瑜伽派之基础。其后,无著禀其教旨,着《摄大乘论》、《显扬圣教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等书,为此派学说奠定坚实之基础。无著之弟世亲又撰《摄大乘论释》、《辩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论颂》、《十地经论》、《大乘百法明门论》、《大乘五蕴论》、《六门教授习定论》等书,盛弘弥勒、无著之学。世亲之门人陈那,亦为一代名匠。师倡导瑜伽论,作《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论》、《观所缘缘论》、《无相思尘论》、《入瑜伽》等书,阐扬此派学说。又制《集量论》、《因明正理门论》,为因明学开展出新方向。同时又有亲胜、火辨二大论师诠释世亲之《唯识三十论颂》。 不久,德慧、安慧、护法、难陀、净月、胜友、最胜子、智月等人,各制《唯识三十论颂》之释论,宣扬三界唯识之义。其中德慧于《三十颂释论》外,撰有《随相论》。安慧为德慧门人(一说德慧之师),别着《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大乘广五蕴论》等论。又有护法,住中印度那烂陀寺,著有《观所缘缘论释》、《成唯识宝生论》、《大乘广百论释论》等书,且曾破中观派法师佛护、清辩等人之学说。难陀除《三十颂释论》之外,又作《瑜伽师地论释》。净月造《阿毗达磨集论释》及《胜义七十论释》。 胜友、最胜子及智月三师皆护法之门人。其中,最胜子等别制《瑜伽师地论释》、《菩萨戒品广注》(西藏所传)。其时又有无性着《摄大乘论释》,注《摄大乘论》;亲光撰《佛地经论》,以诠释《佛地经》;德光撰《五蕴论疏》(西藏所传,藏Phun%-po ln%ah!i rnam-par h!grel-pa)、《菩萨地注》、《菩萨戒品疏》等书。又,护法之门人有戒贤,住那烂陀寺,盛唱瑜伽唯识之学;玄奘入竺时,其年事已达一0六岁,玄奘亲就之学,禀承其教。此外,又有法称,为陈那因明学之重要推展者,在因明学上有重要贡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