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谁有西方的文化知识 The Origin of Christmas Christmas Day-December 25-which celebrates the birth of Jesus Christ, the founder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is the biggest and best-loved holiday in the United States. According to the Bible, the holy book of Christians, God decided to allow his only son, Jesus Christ, to be born to a human mother and live on earth so that people could understand God better and learn to love God and each other more. Christmas- meaning celebration of Christ - honors the time when Jesus was born to a young Jewish woman Mary. 圣诞起源 12月25日的圣诞节是庆祝基督教创始人耶稣基督生日的日子,是美国最大、人们最喜爱的节日。 据基督教徒的圣书《圣经》说,上帝决定让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投生人间,找个母亲,然后就在人间生活,以便人们能更好地了解上帝、学习热爱上帝和更好地相互热爱。“圣诞节”的意思是“庆祝基督”,庆祝一个年轻的犹太妇女玛丽娅生下耶稣的时刻。 2. 关于英国或英语的文化常识 英语姓名的一般结构为:教名+自取名+姓。如 William Jafferson Clinton。 但在很多场合中间名往往略去不写,如 George Bush,而且许多人更喜欢用昵称 取代正式教名,如 Bill Clinton。上述教名和中间名又称个人名。现将英语民族 的个人名、昵称和姓氏介绍如下: I. 个人名 按照英语民族的习俗,一般在婴儿接受洗礼的时候,由牧师或父母亲朋为其 取名,称为教名。以后本人可以在取用第二个名字,排在教名之后。 英语个人名的来源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 采用圣经、希腊罗马神话、古代名人或文学名著中的人名作为教名。 2. 采用祖先的籍贯,山川河流,鸟兽鱼虫,花卉树木等的名称作为教名。 3. 教名的不同异体。 4. 采用(小名)昵称。 5. 用构词技术制造新的教名,如倒序,合并。 6. 将母亲的娘家姓氏作为中间名。 英语民族常用的男子名有:James, John, David, Daniel, Michael, 常见的 女子名为:Jane, Mary, Elizabeth, Ann, Sarah, Catherine. II. 昵称 昵称包括爱称、略称和小名,是英语民族亲朋好友间常来表示亲切的称呼, 是在教名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通常有如下情况: 1. 保留首音节。如 Donald =>Don, Timothy =>Tim. 如果本名以元音开头, 则可派生出以'N'打头的昵称,如:Edward =>Ned. 2. +ie 或 -y 如:Don =>Donnie, Tim =>Timmy. 3. 采用尾音节,如:Anthony =>Tony, Beuben =>Ben. 4. 由一个教名派生出两个昵称,如:Andrew =>Andy & Drew. 5. 不规则派生法,如:William 的一个昵称是 Bill. III. 姓氏 英国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只有名而没有姓。直到16世纪姓氏的使用才广泛 流行开来。英语姓氏的词源主要有: 1. 直接借用教名,如 Clinton. 2. 在教名上加上表示血统关系的词缀,如后缀-s, -son, -ing;前缀 M'-, Mc-, Mac-, Fitz- 等均表示某某之子或后代。 3. 在教名前附加表示身份的词缀,如 St.-, De-, Du=, La-, Le-. 4. 放映地名,地貌或环境特征的,如 Brook, Hill等。 5. 放映身份或职业的,如:Carter, Smith. 6. 放映个人特征的,如:Black, Longfellow. 7. 借用动植物名的,如 Bird, Rice. 8. 由双姓合并而来,如 Burne-Jones. 英语姓氏虽然出现较教名晚,但数量要多得多。常用的有:Smith, Miller, Johnson, Brown, Jones, Williams. IV. 几点说明 1. 较早产生的源于圣经,希腊罗马神话的教名通常不借用为姓氏。 2. 英国人习惯上将教名和中间名全部缩写,如 M. H. Thatcher;美国人则习惯 于只缩写中间名,如 Ronald W. Reagan。 3. 在姓名之前有时还要有人际称谓,如职务军衔之类。Dr., Prof., Pres. 可以 用于姓氏前或姓名前;而Sir 仅用于教名或姓名前。 3. 英语国家文化知识 英语中常见的肢体语言 to hold one's head high 昂首挺胸(表示趾高气扬) to shake one's fist 挥动拳头(表 *** 胁) to shake one's head摇头(表示不知道) to show a V sign 这一手势是祝愿胜利或庆祝胜利之意。 to wink at a person 向某人眨眼睛 to shrug one's shoulders 耸耸肩膀(表示冷淡或怀疑) to make a face 面部露出厌恶的表情 to keep(or have) one's fingers crossed 把中指叠在食指上交叉着,作十字状。这是暗中希望上帝保佑自己正在做的事成功。 to crook a finger 朝某人弯曲食指,是招人过来的意思 更有趣的是英美人用大拇指(thumb)做出许多不同的表示。 4. 英语文化常识 1 看看dress这个词的用法,你也许会有新的理解角度: dress[英][dres][美][drɛs] n.衣服; 装饰; 连衣裙; 礼服; vt.& vi.给…穿衣; 穿着; 打扮; adj.连衣裙的; 须穿礼服的; 适合于正式场合的; 办公时(或半正式场合)穿戴的; vt.给…穿衣; 给…提供衣服; 装潢,装饰或装点; 排成列; vi.穿衣; 排列整齐; 2 类似表达; dinner jacket无尾礼服(正式场合所穿的) 3 国外的理念: 家庭之外的有很多人的场合,都属于公众场合,社交场合,属于正式或半正式场合,都有必要穿比较正式的服装。甚至只要出门,都要换正装。女士的正装,就是dress 礼服等。 4 theatre属于公众场合,自然可能遇到很多人,包括熟人或同事等,那也就需要正装。这可能有别于国内的习惯看法和认识。 祝你开心如意! 5. 英语介绍西方的文化 急用 Something I Admire about the Western CultureDespite the cultural conflicts between the Orient and the Occident, there do exist some admirable ingredients in the Western culture.First and foremost, the equality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The parents are not always superior to their children, and the children do not always need to obey their parents order, that is, they are more like close friends.Second, the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Western people have a strong sense of supporting themselves and being independent. They begin earning their pocket money early in their life, even as kids.Last, Western people do not always assess a person according to his background. If only he can achieve success through personal struggle, he can win status. It's a talent-oriented society, not background-oriented.All the above mentioned are what I admire in the western culture and what I think we Chinese should learn。 6. 关于英国或英语的文化常识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公元1840年,英国贝德芙公爵夫人安娜女士,每到下午时刻就意兴阑珊、百无无聊,心想此时距离穿著正式、礼节繁复的晚餐Party还有段时间,又感觉肚子有点饿了,就请女仆准备几片烤面包、奶油以及茶。 后来安娜女士邀请几位知心好友伴随着茶与精致的点心,同享轻松惬意的午后时光,没想到一时之间,在当时贵族社交圈内蔚为风尚,名媛仕女趋之若鹜;一直到今天,已俨然形成一种优雅自在的下午茶文化,也成为正统的“英国红茶文化”,这也是所谓的《维多利亚下午茶》的由来。 最初只是在家中用高级、优雅的茶具来享用茶,后来渐渐的演变成招待友人欢聚的社交茶会,进而衍生出各种礼节,但现在形式已简化不少。虽然下午茶现在已经简单化,但是茶正确的冲泡方式、喝茶的摆设要优雅、丰盛的茶点,这三点则被视为吃茶的传统而继续流传下来。 营造全然的维多利亚式气氛 在英国的维多利亚式下午茶传统里,以家中最好的房间(如Solon)、及最好的瓷器接待来宾是绝对必要的,而上等的茶品与精致的点心则是下午茶的主角; 悠扬的古典音乐来陪衬,加上轻松自在的心情与知心好友共度一个优雅、悠哉的午后。 正统英式维多利亚下午茶的生活文化内涵 英国在维多利亚女皇时代(公元1837~1901)是大英帝国最强盛的时代,文化艺术蓬勃发展;人们醉心于追求艺术文化的内涵及精致生活品味。 维多莉亚下午茶是一门综合的艺术,简朴却不寒酸,华丽却不庸俗…虽然喝茶的时间与吃的东西(指纯英式点心)是正统英式下午茶最重要的一环,但是少了好的茶品、磁器、音乐、甚至好心情,则喝下午茶就显得美中不足了。 随着时代的进步及茶类的种类繁多,不但下午茶的花样多,选择也多,如果利用一个午后,和亲密的朋友来段午后之约,何尝不是件赏心悦目的事。 7. 法国文化习俗英文版 法国习俗 法兰西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France),简称法兰西或法国(France)。 它位于欧洲西部,面积55.16万平方公里,是个半海半陆的国家。人口5540万,90%是法兰西人。 9o%的居民信奉天主教。法语为官方言。 首都巴黎(Paris),是世界著名的花都,铃兰、郁金香、水仙花、七叶树、百合花以及三色紫罗兰等极具法国气息的小巧而可爱的花,在公园,在街头,以及商店、公司办公桌上,随处可见。 法国属于“人口增殖率最低的国家”,1977年法国年自然增殖率只有0.39%,属于世界上人口增殖率极低的国家。 为了克服人口衰退,法国采取了一些措施鼓励生育,但收效甚微。货币为法郎French Franc(FF)。 现 *** 为总统制。总统直接民选,任期7年,由内阁会议襄理行政。 1964年1月27日与我国建交。从50年代中期到1973年,法国的经济以较高的速度持续增长,迅速实现了工农业现代化,为世界第5经济大国。 法国为当代世界八大贸易国之一,素有“奶酪之国”,“葡萄之国”之美称。法国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农业国,按国民生产总值计,仅次于美国、苏联、日本、德国,居世界第5位,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5%以上,工业产品在整个出口中占80%以上,工业是法国经济的主导部门。 法国的工业为新旧两大部门,旧的传统工业以分散的中小企业占优势,主要有纺织、食品、服装、化妆品等消费性企业,如里昂的丝绸、巴黎的时装和香水、香槟和葡萄酒等,远销国外,在世界享有盛名。法国大部分人为早睡早起型,工作强度也很高,而工作态度也极为认真。 日本著名经济学家笠信太朗曾经评论法国人为“边跑边想的人种”。法国人很珍惜人际关系,据说,商业上也一样,在尚未交成朋友以前,是不会跟你做大宗生意的。 在法国从事商务活动宜穿保守式西装,访问公私单位,绝对要预约。在法国,礼节上要求你把自己的身份列在名片上,客人在拜访并参加晚宴的前夕,总是喜欢送花给主人。 法国商人保守而正式,尤其是在较小城市如里昂(Lyon)或Bordoaux,你得表现得格外正式,处处勿忘握手,多握几次更好,别问对方家事。法国人对“商业机密”也很敏感。 法国烹饪誉满全球,法国人非常讲究吃,就餐是法国人的一大快事,一般喜欢晚宴,不喜欢午餐会谈。到了招待的时候,主人的用心是无微不至的。 比如,晚餐的时候,应该招待夫妇两人,这是常识。若应邀到对方家里进晚餐,应先叫花店送些花去。 进餐时法国人对味道很敏感,所以,每当有客人夸奖菜肴很好吃的时候,就会很高兴。因而,当客人把所夸奖的莱肴吃完的时候,一定会再端一盘新的上来。 有这么一种说法,即法国人“夸奖着厨师的技艺吃”,英国人“注意着礼节吃”,德国人“考虑着营养吃”,而意大利人则“痛痛快快地吃”。的确,这句话把法国人的性格表露得淋漓尽致。 法国有句谚语:“酒已取出就得喝”。 商谈时作出决定的速度较慢。 在法国,要注意商务礼俗,法国人忌讳”13”,他们不住13号房间,不在13日这天外出旅行,不坐13号座位,更不准13个人共进晚餐。法国人喜爱花,生活中离不开花,特别是探亲访友,应约赴会时,总要带上一束美丽的鲜花,人们在拜访或参加晚宴的前夕,总是送鲜花给主人。 赏菊是我国人的一种雅兴,但法国人却不同,切记不要送菊花,因为法国(或其他法语区),菊花代表哀伤,只有在葬礼上才送菊花。其他黄色的花,象征夫妻间的不忠贞,千万别送。 另外也忌摆菊花、牡丹花及纸花,在法国,康乃馨被视为不祥的花朵,你如果糊里糊涂地买一大把康乃馨,送给法国人,碰到脾气大的,不挨揍才怪呢,法国是个盛产花卉的国家,法国人民将鸢尾科的鸢尾花作为自己民族的国花(欧洲人把鸢尾花叫作“百合花”)。法国人喜欢玫瑰,栽培有7000多种,玫瑰花表示爱情。 在法国,男人向女士赠送香水,有过份亲热和“不轨企图之嫌”。也别送刀、剑、刀叉、餐具之类,若送了,意味着双方会割断关系。 送花通常要逢单数,但别逢不吉利的“13”。法国本土出产的奢侈品,如香槟酒、白兰地、香水、糖栗等等,也是好礼品。 在法国,一些有艺术性和美感的礼品如唱片、画或一些书籍,如传记、历史、评论及名人回忆录等会很受欢迎。法国人除非关系比较融洽,一般不互相送礼。 法国对奶酪的消费量居世界第一位。法国前总统戴高乐说过“一年365天,我们法国就有365种奶酪”。 法国奶酪至少有400多种,是闻名世界的奶酪之国。如果到法国人家中作客,主人不仅拿出各种各样的葡萄酒来招待客人,而且还会端出各种各样的奶酪让客人品尝。 法国人的衣着一般都十分讲宪,尤其是巴黎人以服饰的优美和华丽精致而享誉世界。法国妇女是世界上最爱打扮的妇女,其服饰时髦,所用的化妆品也特别多,光是口红就种类繁多,早、午、晚用的都不一样,因而法国的高级服饰、化妆品和奢侈品也驰名于世。 法国人素来爱钦酒,他们爱喝葡萄酒、苹果酒、白兰地、威士忌、杜松酒等。除非餐桌上有烟灰缸,否则别抽烟。 法国人不仅在用餐时,而且在平时也有喜爱喝咖啡的习惯。他们通常爱用大杯喝有香味的浓咖徘。 因而,尤其在巴黎觉。 8. 必备的美国文化常识有哪些 熔炉---The Melting Pot 美国的别称。 因为美国是一个由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民族的移民融合组成的国度。这些移民说的英语不像英国人的英语那样具有较强的阶层性与地域多样性。 他们形成了相似的生活习惯与礼节;城乡居民的差别也不像其他国家的那样明显。 美国社会虽然竞争性强,且存在着种族歧视,但它在同化来自不同民族的移民方面又表现出相当大的弹性与包容性。 因而,形成了全新的整体文化与共同的民族意识,使美国成为“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美国人的人生观是基于个人奋斗、自我管束与竞争精神之上的。 雅皮士与雅非士---Yuppies and Yuffies 雅皮士是美国人根据嬉皮士(Hippies)仿造的一个新词,意思是“年轻的都市专业工作者” 。 雅皮士从事那些需要受过高等教育才能胜任的职业,如律师、医生、建筑师、计算机程序员、工商管理人员等。 他们的年薪很高。雅皮士们事业上十分成功,踌躇满志,恃才傲物,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 与嬉皮士们不同,雅皮士们没有颓废情绪,不关心政治与社会问题,只关心赚钱,追求舒适的生活。 雅非士意为“都市中失败的年轻人”。 他们虽然觉得自己的生活无法与雅皮士的生活相比,但又不愿意有失落感,并发誓要找到自己的归宿。 山姆大叔-Uncle Sam 它是美国的绰号与象征。 山姆大叔的英文为Uncle Sam,缩写是U。 S。 正好与美国的英文缩写相同。但它怎样成为美国的绰号和象征的呢?普遍的说法是:1812年,美英战争期间,美国特罗城有一个专门供应军用牛肉的商人(也有的说是军事订货的官员)名叫山姆尔?威尔逊(Samuel Wilson,1776—1854),人们平时都叫他山姆大叔(Uncle Sam)。 美国 *** 收购他的牛肉箱上都盖U。S。 字样。人们遂开玩笑说这些盖有U。 S。字样的箱子都是山姆大叔的。 后来“ 山姆大叔”便成了美国的绰号。19世纪30年代,美国画家又将“山姆大叔”画成一个留有山羊胡子的瘦长老人,帽子和裤子都有星条旗的标志。 黑色星期五---Black Friday “黑色”这一词,源出耶稣殉难日(Good Friday)。 1987年10月19日,纽约股票市场的股票价格暴跌,因这天是星期五,故称股票市场的“黑色星期五”。 10月19日纽约股市的股票指数普遍大幅度下降,超过了1929年10月28日引发经济大萧条的股票暴跌纪录。这天开市不久,即出现抛售股票的狂潮,纽约股市创下了破纪录的股市交易 6043亿股,使得美国几家大公司损失惨重,上市的5000家公司的整个股票价值,一天中就折损了5000亿美元。 股值暴跌迅速度卷世界各地大金融市场,引起了西方的极大恐慌,这次股票暴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股市最糟的一次,也是华尔街有史以来下跌幅度最剧烈的一次。
英语国家中传统的文娱和体育活动:棒球、橄榄球等;英国:4月23日/7月---戏剧节--为纪念莎士比亚而举行的盛大文娱活动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圣诞节---12月25日,情人节----2月14日;感恩节—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开始,持续四天感恩节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是感恩节 (Thanksgiving Day) 。感恩节是美国人民独创的一个古老节日,也是美国人合家欢聚的节日,因此美国人提起感恩节总是倍感亲切。 感恩节的由来要一直追溯到美国历史的发端。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号船满载不堪忍受英国国内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到达美洲。1620年和1621年之交的冬天,他们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处在饥寒交迫之中,冬天过去时,活下来的移民只有50来人。这时,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给移民送来了生活必需品,还特地派人教他们怎样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移民们终于获得了丰收,在欢庆丰收的日子,按照宗教传统习俗,移民规定了感谢上帝的日子,并决定为感谢印第安人的真诚帮助,邀请他们一同庆祝节日。 在第一个感恩节的这一天,印第安人和移民欢聚一堂,他们在黎明时鸣放礼炮,列队走进一间用作教堂的屋子,虔诚地向上帝表达谢意,然后点起篝火举行盛大宴会。第二天和第三天又举行了摔跤、赛跑、唱歌、跳舞等活动。第一个感恩节非常成功。其中许多庆祝方式流传了300多年,一直保留到今天。 初时感恩节没有固定日期,由各州临时决定。直到美国独立后的1863年,林肯总统宣布感恩节为全国性节日。 习 俗 每逢感恩节这一天,美国举国上下热闹非常,人们按照习俗前往教堂做感恩祈祷,城乡市镇到处举行化装游行、戏剧表演和体育比赛等,学校和商店也都按规定放假体息。孩子们还模仿当年印第安人的模样穿上离奇古怪的服装,画上脸谱或戴上面具到街上唱歌、吹喇叭。散居在他乡外地的家人也会回家过节,一家人团团围坐在一起,大嚼美味火鸡。 同时,好客的美国人也忘不掉这一天邀请好友、单身汉或远离家乡的入共度佳节。从18世纪起,美国就开始出现一种给贫穷人家送一篮子食物的风俗。当时有一群年轻妇女想在一年中选一天专门做善事,认为选定感恩节是最恰当不过的。所以感恩节一到,她们就装上满清一篮食物亲自送到穷人家。这件事远近传闻,不久就有许多人学着她们的样子做起来。 美 食 美国人一年中最重视的一餐,就是感恩节的晚宴。在美国这个生活节奏很快,竞争激烈的国度里,平日的饮食极为简单。但在感恩节的夜晚,家家户户都大办筵席,物品之丰盛,令人咋舌。在节日的餐桌上,上至总统,下至庶民,火鸡和南瓜饼都是必备的。因此,感恩节也被称为“火鸡节”。 感恩节的食品富有传统特色。火鸡是感恩节的传统主菜,它原是栖息于北美洲的野禽,后经人们大批饲养,成为美味家禽,每只可重达四五十磅。通常是把火鸡肚子里塞上各种调料和拌好的食品,然后整只烤出,鸡皮烤成深棕色,由男主人用刀切成薄片分给大家。然后由各人自己浇上卤汁,洒上盐,味道十分鲜美。此外,感恩节的传统食品还有甜山芋、玉蜀黍、南瓜饼、红莓苔子果酱、自己烘烤的面包及各种蔬菜和水果等。 游 戏 感恩节宴会后,有些家庭还常常做些传统游戏。第一次感恩节,人们进行了跳舞、比赛等许多娱乐活动,其中有些一直流传至今。有种游戏叫蔓越桔竞赛,是把一个装有蔓越桔的大碗放在地上,4-10名竞赛者围坐在周围,每人发给针线一份。比赛一开始,他们先穿针线,然后把蔓越桔一个个串起来,3分钟一到;谁串得最长,谁就得奖。至于穿得最慢的人,大家还开玩笑地发给他一个最差奖。 还有一种玉米游戏也很古老。据说这是为了纪念当年在粮食匮乏的情况下发给每个移民五个玉米而流传下来的。游戏时。人们把五个玉米藏在屋里,由大家分头去找,找到玉米的五个人参加比赛,其他人在一旁观看。比赛开始,五个人就迅速把玉米粒剥在一个碗里,谁先剥完谁得奖,然后由没有参加比赛的人围在碗旁边猜里面有多少玉米粒,猜得数量最接近的奖给一大意爆玉米花。 人们最喜爱的游戏要算南瓜赛跑了。比赛者用一把小勺推着南瓜跑,规则是绝对不能用手碰南瓜,先到终点者获奖。比赛用的勺子越小,游戏就越有意思。 除去这些活动外,有些家庭在节日里驱车到乡间去郊游,或是坐飞机出去旅行,特别是当年移民们安家落户的地方——普利茅斯港更是游客们向往的所在。在那里,可以看到按照“五月花”号仿制的船和普利茅斯石,还可以花几个小时在移民村里参观。移民村是仿照当年的样子建成的。参观时,还有专门人员扮成请教徒同游客们谈天,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多少年来,庆祝感恩节的习俗代代相传,无论在岩石嶙峋的西海岸还是在风光旖旎的夏威夷,人们几乎在以同样的方式欢度感恩节,感恩节是不论何种信仰、何种民族的美国人都庆祝的传统节日。圣诞节12月25日这一天,各教会都会分别举行崇拜仪式。天主教与东正教举行圣诞弥撤,新教举行圣诞礼拜。有些教会的庆祝活动 从午夜零点就开始。除崇拜仪式外,还演出圣诞剧,表演 耶稣降生的故事。 圣诞起源据基督教徒的圣书《圣经》说,上帝决定让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投生人间,找个母亲,然后就在人间生活,以便人们能更好地了解上帝、学习热爱上帝和更好地相互热爱。“圣诞节”的意思是“庆祝基督”,庆祝一个年轻的犹太妇女玛丽娅生下耶稣的时刻。 玛丽娅已和木匠约瑟夫订婚。可是,在他们同居之前,约瑟夫发现玛丽娅已怀孕。因为约瑟夫是个正派的人,又不想把这件事说出去让她丢脸,所以他想悄悄地和她分手。他正在考虑这事时,上帝的天使出现在他的梦中,对他说,“不要嘀咕了,把玛丽娅娶回家。她怀的孩子来自圣灵。她将生下个男孩子,你们给孩子起名叫耶稣,因为他将从罪恶中拯救人们。” 尽管耶稣的确切生日并不清楚,大约是在2000年前,但是日历按着假定日期把时间分为公元前(耶稣基督诞生前)和公元后(A. D. 是拉丁文缩写,意思是“有了我们主--耶稣的年代”)。在公元后的头三百年间,耶稣的生日是在不同的日子庆祝的。最后,在公元354年,教堂的领导人把12月25日定为耶稣基督的生日。 圣诞PARTY: 圣诞节必不可少的节目,有家庭式的,朋友式的,情人式的各种歌样PARTY。一种友情,亲情,爱情聚会的好时光。戴着圣诞帽,唱着圣诞歌,说说大家的圣诞愿望。圣诞大餐: 圣诞节作为一个隆重庆祝节日,不能少了好吃美味食品。圣诞节火鸡大餐就是例牌主菜了,以前的人们或许会用微波炉自己做,现在的人们过节好多就是在外面餐馆里用餐了,商家们也会利用机会赚顾客们的钱,当然还有许多圣诞节食品,姜饼、糖果等等了。圣诞帽: 那是一顶红色帽子,据说晚上戴上睡觉除了睡得安稳和有点暖外,第二天你还会发现在帽子里多了点心爱的人送的礼物。在狂欢夜它更是全场的主角,无论你去到那个角落,都会看到各式各样的红帽子,有的还有帽尖发亮的,有的是金光闪闪的。圣诞袜: 最早以前是一对红色的大袜子,多大都可以,因为圣诞袜是要用来装礼物的,小朋友最喜欢的东西,晚上他们会将自己的袜子挂在床边,等待第二天早上的收礼。要是有人圣诞节送小汽车那怎么办?那最好就叫他写张支票放进袜子里好了。圣诞卡: 是祝贺圣诞及新年的贺卡,上面印着关于耶稣降生故事的图画,以及“庆祝圣诞、新年快乐之类的祝愿的话。报佳音: 圣诞夜指12月24日晚至25日晨。教会组织一些圣诗班(或由信徒自发地组成)挨门挨户地在门口或窗下唱圣诞颂歌,叫作“报佳音”,意思是再现当年天使向伯利恒郊外的牧羊人报告耶稣降生的喜讯。“报佳音”的人称为Christmas Waits,这项活动往往要进行到天亮,人数越来越多,歌声越来越大,大街小巷满城尽是歌声。
American culture
The main content of American culture is the emphasize on individuals' value, the pursue of democracy and freedom, the promotion of deploitation(开拓, 经营) and petition and the need of realistic and practicality. Its core is individuali *** : self first, personal need first, pursue of individual benefit and enjoyment, emphasize on achieving individual value by self-strive and self-design. This type of intentionally build up of personality and pursue customized individuali *** has its pros and cons, it gives incentives to people and make them exert on their potential and wisdom and as a result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tire race and nation;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difficult to keep good relationship among people if everyone is egocentric thus make the entire society lack of unity.
egocentric: .自我中心的, 利己主义的
American citizens emphasize on achievements and respect heroes. They have great sense in their hearts to praise success and heroes. Personal achievements are one of those with the highest value in Americans mind. Americans have very strong senses of success. Success is the pursuit of most Americans, it is their attractive future and the incentives for moving forward. They believe that one's personal value is equivalent to his achievements in his career. Some high achievers in their career such as entrepreneurs, scientists, artists and all kinds of super starts became modern heroes. The process and result of how they strived have bee the frame of reference of social culture value and the real life text book for parents to educate their children.
incentive: Serving to induce or motivate:
American society has great movements within itself. These movements are shown in two aspects: movements amongst locations and movements inside the society. The United States are relatively more open and have more freedom. Developed transport and the tradition of adventure and sporty makes a lot of American migrate from countryside to cities, from downtown to uptown; and from north to the southern sunny land, from one city to another. Unlike European countries, the social classes in America is not so stable. Further more, with the advocation of public education, movements upwards along the social ladder have bee possible. Many people living in the states, no matter whether they are Native American or immigrants from overseas, have the same dream of changing their social class and make their lifetime dream e true through their own efforts. This is what they often called "American dream".
advocation:(=advocacy)拥护;支持
美国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强调个人价值,追求民主自由,崇尚开拓和竞争,讲求理性和实用,其核心是个人中心主义:个人至上、私欲至上、追求个人利益和个人享受,强调通过个人奋斗、个人自我设计,追求个人价值的最终实现。
这种刻意塑造自我,追求个性化的个人主义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它调动了个人的积极性,使许多人的智慧和潜力得以充分发挥,从而促进整个民族与国家的振兴和发展。
然而,人人以我为中心,人际关系就难以融洽,整个社会也会缺乏凝聚力。
美国公众注重成就,仰慕英雄,有深厚的成就崇拜和英雄崇拜的心理积淀。
个人成就是所有美国人价值观中评价最高的价值之一。
美国人有很强的成就(或成功)意识。
成功是所有美国人的追求,是诱人的前景,前进的动力。
他们坚信,一个人的价值就等于他在事业上的成就。
一些事业有成的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和各类明星,成了新时代的英雄。
他们个人奋斗的过程和结果,成了社会文化价值取向的参照系,父母教育子女的活教材。
美国是流动性很大的社会。
这种流动体现在两个方面:地域性流动和社会性流动。
美国相对的开放自由、发达的交通和冒险好动的传统使许多美国人从乡村流到城市,又从市中心流向郊区;从北方流到南方阳光地带,从一个城市流到另一个城市。
美国社会阶级不像欧洲国家那样固定,加上公共教育的普及,使沿着社会阶梯向上流动成为可能。
许多生活在美国的人,无论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还是漂洋过海来到美国的外国移民,都有一个梦,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这就是人们常津津乐道的“美国梦”。
Jazz And The Essence of America Considering how jazz is transcribed in Chinese (jueshi), you may be misledsintosassuming that it is an aristocratic cultural form. Nothing could be further from the truth. It originated among black Americans at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at a time when they occupied the very bottom of the American social heap. So how has something that was created by a once downtrodden and despised minority acquired a central place in today's American culture? Mr Darrell A Jenks, director of the American Center for Educational Exchange, and also a drummer in the jazz band Window, analyses the phenomenon for us here. Jazz: the soul of America 爵士乐与美国精髓 说到美国的爵士乐(jazz),你可能从它的中文译名而推断为那是属于贵族的音乐。殊不知恰恰相反,它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黑人,那时他们处于社会的最底层。然而,来自当年被奴役受歧视的黑人的音乐如今却进入到了美国文化的主流地位,原因何在呢?美国驻华使馆教育交流中心主任(也是《天窗》爵士乐队的鼓手)金大友先生为我们分析了这一现象。 Perhaps the essence of America is that you could never get two Americans to agree on just what that might be. After thinking about it for a while, we might chuckle and say, "Hmm, seems like being American is a bit more complicated than we thought." Certainly things like individualism, success (the "American Dream"), innovation and tolerance stand out. But these things come together because of our ability to work with one another and find common purpose no matter how diverse we might be. Some, like African-American writer Ralph Ellison, be-lieve that jazz captures the essence of America. For good reason,for in jazz all of the characteristics I mentioned above come together. The solos are a celebration of individual brilliance that can't take place without thesgroupsefforts of the rhythm section. Beyond that, though, jazz has a connection to the essence of America in a much more fundamental way. It is an expression of the African roots of American culture, a musical medium that exemplifies the culture of the Africans whose culture came to dominate much of what is American. 说起美国的精髓,恐怕你找不到哪两个美国人有着相同的看法。在对这个问题考虑一会儿之后,我们可能会笑起来并且说:“嗯,看来身为美国人比我们当初想的要复杂一点儿。”当然了,强调个性,获取成功(即“美国梦”),创新以及包容是美国人突出的方面。但这些特点集中在美国人身上是因为我们有彼此协作的能力,而无论我们彼此会怎么不同,我们都可以找到共同的目标。 有些人,例如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认为爵士乐抓住了美国的精髓,这么说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我上面提到的美国人的种种特征在爵士乐中都体现了出来。爵士乐中的独奏是对个人才气的颂扬,但若没有整个乐队的节奏伴奏,个人才气也无法展现。然而,除此之外,爵士乐还在更基本的方面与美国的精髓有着联系,它表现出美国文化植根于非洲,通过音乐媒介证明了非洲人的文化已经支配了美国人的文化。 That's right, in many respects America's roots are in Africa. Read Ralph Ellison's perceptive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separate African and European cultures at the hands of the slaves: "...the dancing of those slaves who, looking through the windows of a plantation manor house from the yard, im-itated the steps so gravely performed by the masters within and then added to them their own special flair,burlesquing the white folks and then going on to force the stepssintosa choreography uniquely their own. The whites, looking out at the activity in the yard, thought that they were being flat-tered by imitation and were amused by the incongruity of tattered blacks dancing courtly steps, while missing com-pletely the fact that before their eyes a European cultural form was becoming Americanized, undergoing a metamor-phosis through the mocking activity of a people partially sprung from Africa." (Ralph Ellison, Living with Music, pp 83-4). 的确,在很多方面,美国的根是在非洲。请读一下拉尔夫-埃里森关于非洲与欧洲各自不同的文化在当年奴隶手中加以改变时所做的敏锐描述: 那些在院子里跳舞的奴隶们,透过庄园房子的窗户,模仿着里面主人们的庄重舞步,然后就把他们自己独特的舞蹈才华加进去,以滑稽的动作讽刺白人,之后他们继续将这些舞步加到他们独有的舞蹈中。那些白人,看着窗外院子里的黑人,觉得被模仿是受到了恭维,那些衣衫褴褛的黑人跳着不协调的宫廷舞步让他们感到好笑。此时,他们完全没有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就在他们眼前,一种欧洲的文化形式已经美国化了,它正通过来自非洲的一个民族所进行的嘲笑白人的活动而经历着质变(节选自拉尔夫-埃里森的《与音乐共生》第83-84页)。Jazz brought together elements from Africa and Europe, fusing themsintosa new culture, an expression unique to the Americas. 而爵士乐则是把来自非洲与欧洲的音乐成分交融到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一种美洲所独有的表现形式。 Out of this fusion came an idea that we Americans be-lieve central to our identity: tolerance. Both cultures repre-sented in Ellison's passage eventually came to realize each other's value. Americans acknowledge that in diversity is our strength. We learn every day that other cultures and peoples may make valuable contributions to our way of life. Jazz music is the embodiment of this ideal, combining elements from African and European culturesintosa distinctly American music. Jazz reflects two contradictory facets of American life. On the one hand it is a team effort,swheresevery musician is completely immersed in what thesgroupsdoes together, lis-tening to each of the other players and building on their contributions to create a musical whole. On the other hand, the band features a soloist who is an individual at the extreme, a genius like Charlie Parker who explores musical territoryswheresno one has ever gone before. In the same sense, American life is also a combination of teamwork and individualism, a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brilliance with the ability to work with others. 源于这种融合而产生的一个观念就是包容,我们美国人认为这是我们特征的核心。在埃里森所写的片断中提到的两种文化最终都实现了各自的价值。美国人承认多样化是力量所在;我们每天都在获悉,其他文化、其他民族,都可能对我们的生活方式做出贡献。爵士乐是这种观念的化身,它把非洲和欧洲文化的内容结合到一起,成为了独特的美国音乐。 爵士乐反映了美国生活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爵士乐是集体行为,每一名乐手都完全沉浸到整个乐队的演奏中,细心聆听着其他乐手的演奏,并以每个乐手的演奏为基础而创造出整体音乐;另一方面,一个乐队又以独奏手为特色,他是极具个性的,是像查理斯-帕克那样的天才,他开创了前人从未涉足的音乐领域。在同样的意义上,美国人的生活是团队与个体的结合,是个人才气与和他人合作的能力的结合。We hope that many Chinese friends can bring their own unique contributions to our music, adding their own culture to our American heritage. As Ralph Ellison said of the US, "We have the Bill of Rights, the Constitution, and we have jazz." 我们希望众多的中国朋友能够将其独特之处带进我们的音乐,把他们的文化加入到我们美国人的文化遗产中,正如拉尔夫-埃里森说到美国时,“我们有民权法案和宪法,我们还有爵士乐。”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