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没啥区别,饭局的意义在于和谁吃,为什么吃,要不要吃,至于吃什么永远不是作重要的。
饭局最重点——和谁吃
能坐在一个桌子上吃饭的,十有八九是处在同一社会阶层的,封疆大吏和平头百姓攒不到一个局里,亿万富翁和外卖小哥也不可能坐在一起喝酒吹牛。中国人好吃,中国人爱吃,关键是中国人也会吃。会吃饭的在饭桌上不会盯着鲍鱼海参,肘子猪蹄一顿造,连吃不吃饱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端着酒杯把该敬的酒要敬到位,该说的话要说到位,该叙的旧要叙到位。
中国饭桌的位次大有讲究,即使你是第一次参与,看到座位排序也能立即区分谁是大佬,谁是贵宾,谁是小弟,精于饭局者,几杯酒下肚就能知道谁来买单。饭局对中国人来说既是技术又是艺术。
不少中国人总是羡慕外国贵族饭局的“范”,哪个手拿刀,哪个手拿叉,连汤勺都恨不得给你分出个五六七八种,小编觉得,这种饭局只有技术完全缺少了艺术。因为艺术需要天马行空,需要自由空间,精致到极致的饭局,哪能搞的出艺术。
小编曾经参加一个非常严肃的饭局,饭局之上,小编畏畏缩缩,生怕说错一句话得罪了桌上的大佬。而小编的同事则是主动出击,毫不怯场,应酬答对颇有套路。几年之后,小编的同事青云直上,而小编还在码字苦熬。饭局有时就是机会,能不能把握全在自身修炼。
饭局关注点——为什么吃
所谓“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软”。饭不是乱吃的,特别是作为主宾,赴宴之前,绝对不能稀里糊涂,要对请客者的诉求有着最基本的把握。能吃尽量吃,所谓“做人留一半日后好相见”。实在不能吃也要找个大家都能下得了台阶的说法,千万不要不经心的“堵车了”“生病了”“老婆的心情不好了”,最好能恰好“出差”“领导召见”。
饭局最难点——要不要吃
人民的名义中,侯亮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和祁同伟和高小琴吃了一顿饭,这就是中国人的面子和交情。但是饭可以吃,专供的茅台不能喝,戏可以唱,娱乐活动不能上。一顿饭也能吃的正气凛然,义正言辞。
中国最有名的饭局应该是“鸿门宴”,表面上想要和刘邦火并的项羽,很有心的安排了和刘邦的酒宴。刘邦要不要吃,其实刘邦没选择,一顿饭项羽吃成了西楚霸王,一顿饭刘邦吃掉了西进路上占领的所有地盘,吃掉了七八万精锐将士。都说刘邦这顿饭吃的值,那是你不知道吃的有多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