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译文---------维语:
1、谢谢----------------热合麦特
2、再见----------------伙西
3、干杯----------------阔月吐来衣里
4、对不起----------- -看去容
5、请原谅-------------艾普/克楞
6、请走好-------------喀拉普/米厄
7、没关系-------------开热克/要克
8、没问题-------------恰塔克/要克
9、您找谁-------------开木尼/衣孜代衣色孜
10、您叫什么名字---衣斯明厄孜/尼麦
11、你在哪里工作---乃代/衣西来衣色孜
12、您要买什么------尼麦/阿里色孜
13、祝您身体健康---太尼厄孜/萨拉麦提里克/提来衣曼
14、我-----------------曼
15、你-----------------斯子
16、他-----------------乌
17、你好吗 ---------牙合西木斯子
18、我很好-----------那哈衣提牙合西
19、很好--------------牙合西
20、附近有饭馆吗---叶肯 艾提热普塔 阿西哈那 巴木
21、我要吃饭--------它马克也曼
22、住宿--------------牙它及
23、商店--------------马个曾
24、你吃点什么------尼马 叶伊司子
25、吃-----------------霍西
26、你卖多少钱 ----看恰 普路尕 萨提斯子
27、太贵了----------白克 可买提干
28、请帮忙----------牙了旦木
29、请喝茶 ----------恰伊 依清
30、请吃饭 ----------塔玛克 洋
31、去哪里----------那也代
32、我们要去------巴勒米子
33、钱---------------普力
34、司机-----------手费尔
35、是--------------逊达克
36、不是----------艾买斯
37、有没有-------巴木
38、有-------------巴
39、没有--------------约克
40、要不要-----------阿拉木斯
41、要-----------------阿乐
42、行不行-----------罗布木多
43、可以-------------包乐多
44、不行--------------包买多
45、谢谢--------- ---热合买提
46、抱歉------------艾包了 克所
47、没事儿---------克热克 哟克
48、可以照相吗?------------啊伯乃特
49、您的电话号码是多少?-------铁里佛尼 挪木扔额子 看恰
50、早上-----------艾提干
51、中午----------去西
52、下午----------去西提尼 可以尼
53、晚上---------开西
54、馕 ----------那呢
55、抓饭 --------坡咯
56、包子 -------玛那塔
57、拌面 --------郎曼
58、烤肉 -----------卡瓦甫
59、甜瓜 -----------库洪
60、男孩 ------------巴郎子
61、男人 -----------埃尔
62、女人------------阿牙乐
63、那里 -----------亚达
64、师傅----------五斯塔
65、哥哥---------阿卡
66、弟弟----------无卡
67、姐姐----------艾达
68、叔叔---------塔啊
69、姑娘---------克子
70、早晨---------艾提干
71、中午---------去洗
72、晚上---------开启
73、下午---------去洗提尼可以勒
74、商店---------马格增
75、你去哪里---------卡耶尔盖巴日斯子
76、不是,不---------艾麦比壹--比尔
维吾尔族(维吾尔语:ئۇيغۇر,英语:Uygur),民族语言为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分为中心、和田、罗布三个方言,普遍信仰伊斯兰教。
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要分布于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周围的绿洲是维吾尔族的聚居中心,其中尤以喀什噶尔绿洲、和田绿洲以及阿克苏河和塔里木河流域最为集中。天山东端的吐鲁番盆地,也是维吾尔族较为集中的区域。天山以北的伊犁谷地和吉木萨尔、奇台一带,有为数不多的维吾尔族定居。此外,在湖南省桃源县和河南省渑池县,也有少量维吾尔族分布。
“维吾尔”是民族自称,一般认为为“团结”、“联合”、“协助”之意。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汉文文献对这个族名有不同的译写。4世纪文献中称为“袁纥”。6世纪末、7世纪初文献中称为“韦纥”。788年以前文献中称为“回纥”。788年以后至13世纪70年代则称为“回鹘”。13世纪70年代至17世纪40年代称为“畏兀儿”。17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则称为“回部”、“缠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