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尽心下》:“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
春秋时期,有一个叫曾参的人,他曾师从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曾参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举止稳重,而且以“孝”著称。
曾参的父亲叫曾皙,是孔子早期弟子之一。据说,曾皙特别爱吃一种椭圆形的野果子—羊枣,曾参就经常去买羊枣给父亲吃。
曾皙死后,曾参伤心欲绝,竟再不忍心吃羊枣。这件事情,在当时被儒家子弟传为美谈。
到了战国时,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听说了这件事,心里很是纳闷,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公孙丑就向老师孟子请教。公孙丑问:“老师,把切得细细的烤熟的肉(古代叫‘脍炙’)跟羊枣放在一起比较,您认为哪一样更好吃?”
“味道更美的当然是脍炙,几乎每个人都爱吃脍炙。”
公孙丑又问:“既然大家都爱吃脍炙,我想,曾参的父亲也喜欢吃脍炙。曾参为什么不戒吃脍炙,只戒吃羊枣呢?”
孟子笑道:“脍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是曾子的父亲最爱吃的。曾子看到羊枣自然会想到自己的父亲,所以不忍吃羊枣。这就像我们对尊敬的长辈忌讳叫他的名字,不忌讳称姓一样。姓氏,乃很多人共有;名字,却是自己所独有的。”
孟子的一席话,使公孙丑真正明白了曾子的一片孝心。
成语“脍炙人口”便是由这个故事而来。现在,人们用“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为众人所喜爱和传诵。古往今来,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文,脍炙人口的各地美食……无不令人向往。总之,美好的事物,素来脍炙人口,让人喜欢。
——本文选自《中国老故事:成语故事》(广西师大出版社,2019年4月,亲近母语编写)
从五帝夏商周到唐宋元明清,以清晰的历史朝代为脉络,精心遴选300余个成语;
100余幅生动精美的手绘插图;
5—8岁亲子共读,极佳的亲子共读读本;
8岁以上独立阅读,生字难字全部注音;
“亲近母语”团队精心编创,以优美、流畅的现代母语重述,以现代价值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