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视链”是人们在音乐消费中寻求身份认同,却因认知偏见而产生优越感的结果。“高雅艺术”捍卫者对大众流行的批判不仅仅是学术与艺术上的,更是一种对自身话语权不断被消解的不安。小众圈层对主流的反抗,也因自身的局限性被消费文化所反噬。一、一方面,乐迷对某种音乐类型的痴迷归根到底是一种身份认同,一种文化解构,音乐符号、风格的背后,是一个社会群体的特征、态度和感受。但在另一方面,这种对符号的追捧也在商业化进程中受到消费主义的影响,亚文化逐渐被异化为一种消费文化。Andrew Potter、Joseph Heath在著作《Rebel Sell: Why the Culture Can't Be Jammed》(《叛逆国度:为何反主流文化变成消费文化》)中揭示,人们因追求特立独行而进行消费,唯一结果就是强化了消费主义,反主流思潮不再是对消费社会的对抗而成为另一种推动。二、回到音乐圈,乐迷们可能不再执着于通过音乐表达对主流文化的抵制,而是被这种“反对力量”所收编,成为主流文化的一种。我们今天的摇滚、朋克,不再意味着它们在萌芽初期所处年代的经济、社会变革,而是一点点与流行趋同,因此,当我们鄙视Green Day的时候,我们想要表达的其实是,它不过是披着朋克外衣的流行罢了。三、当然,“鄙视链”根本不是什么新鲜之物,批评家们的论调向来如此,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法兰克福学派的Theodor Adorno了。有人热衷于他的批判理论,也有人认为,他的观点早已不再适用于今天的流行文化。阿多诺的思想可以说代表了一部分学院派,他对高雅艺术(High Art)有一种近乎偏执的追求,与大众流行格格不入。受马克思理论影响,阿多诺指出流行文化是文化工业,创作者的劳动被剥离了主体性表达,经流水线生产的音乐作品是“没有灵魂的”,唯有歌剧、古典乐才值得推崇。四、诚如阿多诺所言,今天的流行乐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作词、作曲、编曲、录音、后期等经过分工,一首歌完全可以是多人协作的结果。另外,流量为王也导致了创作的定向。不可否认,在整个音乐产业中,几乎90%的收益来源于10%的歌曲。为使作品在短期内迅速蹿红,音乐创作者不得不利用一些心理学、神经科学技巧,通过设定的勾人编曲捕获听众。流媒体时代,听众注意力的持续时间越来越短,在音乐作品中嵌入重复片段,印入听众的记忆变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