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Yat-sen为香港使用的粤语(广东话)“孙日新” 的译音。然而与“日新”的官话拼音相去甚远。所以由 Sun Yat-sen再改写为比较接近官话的 “逸仙”,这样在发音上面就两全其美了。
不过,“逸仙”两个字又失去了《四书-大学》中的箴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 深刻含义。 “日、逸”两个字,在粤语中是同音的,都是读[ jɐt ],不读普通话的翘舌音Ri发音的差别不能混淆。
“孙日新”按照广东话的发音转写为 Sun Yat-sen ,汉字又写成了“孙逸仙”,却并不念成普通话的Sun Yixian,这是当时历史上的“约定俗成”的结果, 一直沿用下来,也就得到了公认。而Dr代表对孙中山的尊敬。
简介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
他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尊称
孙中山病逝后,于北京中央公园社稷坛举行公祭时,豫军总司令樊钟秀特致送巨型素花横额(阔丈余,高四、五尺),当中大书“国父”二字,他的唁电挽幛,均称“国父”,这是孙中山在公开场合被尊称为“国父”之始。
抗日战争中期的1940年3月21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第143次会议决议:尊称本党总理为中华民国国父,以表尊崇。
根据中常会的决议,国民政府以孙中山先生倡导国民革命,手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光被四表,功高万世,于同年4月1日明令全国自是日起,尊称总理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国父。
同年5月29日,国民政府又发布明令,规定在政府公家机关、民众团体应一律改称国父,在国民党党内称国父或总理均可,民间已印就之图书文字,不必强令改易。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则未以官方名义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或中国的国父为孙中山或其他任何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或中国共产党在正式的场合或文书上提及孙中山时,通常使用的称号是“革命的先行者”,从未称孙中山为国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