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德语:die Seidenstrasse),常简称为丝路,此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77年出版的《中国——我的旅行成果》(China, Ergebnisse eigener Reisen)。
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西汉时张骞和东汉时班超出使西域开辟的以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这条道路也被称为“陆路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
扩展资料: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
一、最早的丝绸之路—北方草原丝路
据中国古书记载,最早带着丝绸国礼出访各国的是公元前10世纪西周的周穆王。他从陕西西安出发,向西长途跋涉,一直到达了今中亚的吉尔吉斯,并与该国的女王西王母结成亲密友谊而回国,这可能是最早的中西交往。
周穆王促进了中国与西方民族的友谊,尤其与西王母的欢聚载之史册.史书《穆天子传》实际上是当时中原与西方交往的旅行记录,以周穆王为先导,以后的商人接踵而至。
二、草原丝路源远流长
草原丝绸之路的西端是古希腊,公元前5世纪,中国丝绸已成为希腊上层人物喜爱的衣料,希腊史学家克特西亚斯最早在其著作中提到赛里斯国。由希腊语和拉丁语演化出来的“赛里斯”即是丝绸的意思,来源于中国“丝”字的谐音。
草原丝绸之路的东端是蒙古高原。公元前后,匈奴族是蒙古高原的主人,后来鲜卑族、突厥族等民族又相继强大起来。控制草原丝路的民族和国家在变迁,而这条草原丝路仍然通达而繁忙。
三、西南丝路
闻名南方公元前4世纪时,中国丝绸已传入印度。公元前2世纪时,中国的丝绸从印度传入阿富汗,张骞在大夏(今阿富汗的巴尔赫)时,曾见到过中国的丝绸和蜀布.这条处于中国西南部的贸易通路的开拓已经很久远了。
在西北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国与西亚诸国的贸易往来十分发达昌盛,但这条西南丝路上的货物交易并未受到影响,因为她仍然是通向印度和西方的捷径。这条古道以四川成都为起点,永昌(今云南保山)为中转出口站,称“永昌道”,终点为身毒(今印度),故又称蜀——身毒道。
四、西北丝路后来居上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即位后第三年,张骞出使西域,历尽曲折坎坷,于公元前126年返回长安,没有一定的路线可言,并且也没有随带丝绸。待至公元前119年以中郎将的身份,偕同副使、将士等三百余人,携带“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数千巨万”,
第二次出使时,才是真正的把大量的丝绸带到西方,进行了经济与文化的交流。自此以后,西域诸国纷纷与汉帝国建立外交关系,赴西域的汉使和商贾从长安出发,经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分赴各国;
西亚、中亚的商队也通过这条道路进入中国进行贸易,漫长的西北丝绸之路上,一派繁忙景象。西北丝路是政府开拓的官道,作为礼物和商品的丝绸来自中原以至全国。
公元6世纪时中国的蚕种传到了中亚细亚和外高加索、阿富汗、伊拉克、伊朗和土耳其,7世纪传到阿拉伯和埃及,8世纪传到西班牙,13世纪传到意大利,15世纪传到法国。由此可见,我国成为世界蚕丝业的最早发源地。闻名于世的这条西北丝绸之路功不可没。
参考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法兰克福总领事馆-“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