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 2007年05月10日 信息来源: 市统计局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认真贯彻中共沈阳市委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速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步伐,着眼于实现“两个不低于”和“三大目标”,深入开展“开放年”活动,取得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进步,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亿元,比上年增长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亿元,增长1%;第二产业增加值7亿元,增长1%;第三产业增加值6亿元,增长1%。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5:4调整为5:8:7。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539亿元,增长8%,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62%,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亿元,比上年增长3%,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高出上年8个百分点。其中,一般预算收入8亿元,增长3%。地方财政支出1亿元,增长6%。其中,农业支出6亿元,增长5%;科技支出5亿元,增长5%;教育支出8亿元,增长7%;社会保障支出8亿元,增长2%;城市维护费支出0亿元,增长6%。 农业 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3亿元,比上年增长1%。其中,种植业产值 3亿元,林业产值 0亿元,畜牧业产值0亿元,渔业产值5亿元。 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4万公顷。粮食总产量4万吨;水果产量8万吨,增长5%;蔬菜产量5万吨,增长6%。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56万公顷,增长5%;植树4万株。肉类总产量3万吨,增长4%;禽蛋产量8万吨,增长8%;牛奶产量8万吨,增长7%。 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8%。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7万吨,地膜覆盖面积达到4万公顷。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就。创建农民科技研修基地100个;拥有现代农业示范基地36个,其中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8个;各类富民经济小区发展到3780个;蔬菜保护地面积93万公顷,花卉生产基地54个;千元高效田面积达到16万公顷;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81个,其中省级以上的27个,年销售额317亿元,较上年增长31%;各类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368个。全市耕地已全部通过环境质量检测,无公害生产基地面积达9万公顷,增长5%;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产品138个,获得无公害产地认证399个;拥有绿色食品138个,有机食品3个。主要农产品产量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增长(%) 粮食及大豆 万吨 4 -2 #水稻 万吨 2 0 玉米 万吨 9 -6 小麦 万吨 9 4 大豆 万吨 2 -7 油 料 万吨 5 7 蔬 菜 万吨 5 6 主要畜禽产品、水产品生产情况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增长(%) 肉类总产量 万吨 3 4 #猪牛羊肉 万吨 5 9 牛奶产量 万吨 8 7 禽蛋产量 万吨 8 8 生猪出栏数 万头 8 1 牛出栏数 万头 1 7 羊出栏数 万只 0 0 猪年末存栏数 万头 4 6 牛年末存栏数 万头 1 3 羊年末存栏数 万只 1 -7 水产品 万吨 2 2 工业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亿元,比上年增长6%。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亿元,增长5%。其中,重工业增加值9亿元,增长7%;轻工业增加值4亿元,增长0%。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亿元,增长5%;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9亿元,增长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增加值286亿元,增长7%。机械装备、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化工、IT产品、农副产品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和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等八大优势产业实现增加值6亿元,增长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亿元,增长2%。工业出口产品交货值4亿元,增长5%。工业拥有市级以上名牌产品196种,其中,国家级名优产品11种,省级名优产品94种。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8亿元,增长1%;利润总额4亿元,增长7%;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比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工业产品产销率为4%。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增长(%) 汽车 辆 266605 7 #中华轿车 辆 63298 3 宝马轿车 辆 25808 1 汽车发动机 万千瓦 2870 8 金属切削机床 台 80681 2 #数控机床 台 15216 2 矿山设备 吨 106989 -9 水泥设备 吨 22250 1 蓄电池 万千伏安时 180 9 输送机械 万米 2 4 变压器 万千伏安 4613 2 彩色电视机 万台 272 8 化学原料药 吨 34758 0 轮胎外胎 万条 363 9 铝材 吨 45854 5 皮鞋 万双 3191 9 啤酒 千升 606427 5 液体乳 万吨 1 1 软饮料 万吨 2 0 味精 万吨 2 0 建筑业 建筑业实现增加值5亿元,比上年增长0%。资质等级以上企业完成施工产值 3亿元,增长7%;施工面积 3031万平方米,增长6%;竣工面积1408万平方米,增长 8%;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 13万元/人,比上年提高6%。 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亿元,比上年增长3%。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增长9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2亿元,增长22%。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经济投资7亿元,增长4%;外商及港澳台经济投资5亿元,增长2%;民间投资1亿元,增长3%。从产业分布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亿元,增长 2%;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亿元,增长7%;第三产业完成投资7亿元,增长7%。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2005年的8:2:60调整为2:40:58。完成工业投资3 亿元,增长 1%,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2005年的4%上升至8%。全市新增固定资产1亿元,比上年增长9%。 全年城镇开(复)工建设的3000万元以上项目1692个,完成投资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814个,完成投资2亿元。建成投产的3000万元以上项目682个。国电康平发电有限公司电厂一期工程、沈阳石蜡化工有限公司的50万吨/年催化热裂解制乙烯等一批工业重大项目相继开工,沈阳机床搬迁改造、13万吨丙烯酸等项目建成投产。沈阳地铁一号线及延长线工程进展顺利,完成投资6亿元,地铁二号线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奥体中心体育场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沈西、沈北开发大道、沈铁大道顺利竣工通车。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亿元,增长2%。房屋施工面积3456万平方米,增长4%;房屋竣工面积3万平方米,增长1%。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8万平方米,增长 9%,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6万平方米,增长 6%;商品房销售额9亿元,增长 3%,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额4亿元,增长30%。 交通运输、邮政和信息传输业 全年完成货物运输总量17552万吨,比上年增长7%。其中,铁路846万吨,剔除玉米转化减少粮食运量因素,增长8%,铁路货运中集装箱发运量增长26%,钢铁发运量增长8%,工业机械发运量增长12%;公路货运量16700万吨,增长2%;民用航空货运量3万吨,增长1%。完成旅客发送量9598万人次,增长2%。其中,铁路3096万人次,增长3%;公路6152万人次,增长3%;民用航空350万人次,增长7%。 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9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其中,载客汽车1万辆,载货汽车3万辆。年末私人汽车保有量28万辆,增长2%。 沈阳与国际29个城市、国内37个城市(地区)通航。沈阳机场航线达到83条,其中,国际航线34条,国内航线49条。运输飞机起降8万架次,增长6%;机场旅客吞吐量534万人次,增长2%。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9亿元,比上年增长1%。其中,邮政业务总量7亿元,增长6%;电信业务总量2亿元,增长7%。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529万门,比上年增长9%。城乡固定电话用户374万户,增长3%,其中城乡住宅电话用户322万户。移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539万户,新增10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已达412万户,新增64万户。国际互联网络登记注册用户达到4万户,其中宽带接入用户9万户,增长1%。固定电话普及率为53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为58部/百人。 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亿元,比上年增长6%。按商品用途划分,食品零售额9亿元,增长9%;服装零售额8亿元,增长1%;日用品零售额425亿元,增长6%。据对限额以上贸易企业统计,汽车零售量8万辆,增长7%;数码相机2万台,增长5 %;移动电话6万部,增长2 %;房间空调器10 万台,增长6 %;摄像机2万台,增长0 %。 全市处于营业状态的5000平方米以上大型综合超市和专业超市54家,其中10000平方米以上超市40家。连锁店铺达4500余个。 全年实现商品购进总额3亿元,比上年增长7%;商品销售总额2亿元,增长9%,其中批发9亿元,增长0%。 对外经济贸易 全年新签利用外资项目863项,外资额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 全年进出口总额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其中,进口总额3亿美元,增长6%;出口总额6亿美元,增长4%。完成出口商品供货值7亿元,增长2%。 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同金额28803万美元,增长5%;实现营业额12700万美元,增长4%;外派人员59万人次,增长9%。 截止2006年底,同世界上12个国家的13个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 旅游业 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 4553 万人次,增长9 %,其中世博园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268万人次。接待入境旅游者40万人次,增长5%。实现旅游总收入7 亿元,增长5%,旅游外汇收入 3 亿美元,增长5%。三个“黄金周”累计接待游客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亿元。全市国际、国内旅行社累计181家。星级饭店(宾馆)111家,其中,三星级54家,四星级15家,五星级5家。全市星级饭店(宾馆)客房出租率达到9%,比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 金融、保险业 年末全市银行机构及网点 1063家。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101亿元,比年初增长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亿元,增长9%;贷款余额4亿元,比年初增长4%。银行现金收入4亿元,现金支出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和 1%。收支相抵,货币回笼 5亿元。全年证券交易额9亿元,比上年增长2倍。其中,股票交易额9亿元,增长2倍;国家债券交易额2亿元;基金交易额4亿元,增长9倍。 年末全市保险机构及网点144家,实现保费收入3亿元,增长6%。其中,国内财产险保费收入9亿元,增长6%;人身险保费收入4亿元。支付各类保险赔款总额3亿元,增长1%。其中,国内财产险赔款金额9亿元,增长8%;人身险赔付金额4亿元,增长1倍。 价格指数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8。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8,消费品价格指数2。分类别看,食品类指数4,烟酒及用品类指数1,衣着类指数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指数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指数0,交通和通讯类指数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指数6,居住类指数2。 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指数9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指数05。 房屋销售价格指数6,其中住宅商品房价格销售指数9;房屋租赁价格指数3,其中住宅租赁价格指数2。 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8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亿元,增长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亿元,增长3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亿元,增长41%;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亿元,增长6%;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85亿美元,增长56 %;出口2亿美元,增长4%。 二、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全年完成城市建设投资4亿元,比上年增长3%。重点实施了西部开发大道、胜利南大街延长、沈北开发大道和沈铁大道4条区域性交通干道建设工程,建成了卫工桥。开工建设兴华地道桥、北一路公铁立交桥、三好跨河桥、南阳湖跨河桥等桥梁工程。完成了105条二级以下街路、65万平方米的小巷改造工程;建设了1012公里农村公路。 市区铺装道路总长度2533公里,总面积4323万平方米。排水管道长度2932 公里,路灯 3万盏,永久性桥梁233座。 公用事业 公交运营线路网长度达到1710公里,比上年增加22公里。年内新增更新公交车辆536辆,公交标准运营车辆5587标台,比上年增长3%,其中小公汽409标台。市内公交运营线路142条,比上年增加6条;公共交通客运总量达到0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8%。年末全市出租汽车19318辆。 全年新增供水管网7公里,供水管道总长度2965公里,供水量 24亿立方米,综合日供水量1万吨。新、改、扩建热源20处,供热面积达到15800万平方米。煤气供气管道总长度2295公里,人工煤气、天然气及液化气家庭用户达到8万户。 环境保护 全面展开生态城市建设,沈北新区、于洪区、辽中县、法库县通过国家生态示范区的验收,创建市级环境优美乡镇10个、市级环境优美村28个、生态环保模范小区(单位)19个、市级绿色社区22个,创建安静小区19个。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1天,实施了污染源烟尘治理、拆除分散供暖锅炉房、扬尘污染控制等空气环境质量改善工程,全市范围内拆除烟囱210根,锅炉297台,完成6万户棚户区的改造,搬迁企业45家,全市“三堆”覆盖率达到96%,建成区内裸露地面覆盖率达到92%。实施细河环境综合整治,先后建成运行20万吨/日仙女河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和15万吨/日西部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73%;对细河24公里城市段进行了清淤工作,清除了30万立方米污染严重的底泥。开展重污染行业整顿行动,对64家造纸企业实施停产治理。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继续保持100%。实施了48条街路机动车禁鸣工作。围绕噪声污染热点扰民问题,推进《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立法。 城市绿化 主要实施了和平大街、方型广场等5块街头公共绿地,黄河北大街、东陵路、迎宾路三条出口路重点部位绿化工程,浑河南岸植树,以及市区内主要街路植树工作,新增绿地3平方公里。植树 60万株。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13392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1%,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平方米,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14平方米。 三、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 承担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973计划项目74项,举办重大科技活动26项。科技型企业达到5100家。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8人,其中1人为双院士。市及市以上独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117个。取得市以上科技成果3185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110项(国际领先15项,国际先进95项);达到国内水平3075项(国内领先141项,国内先进2172项,国内一般762项)。高新技术产值1500亿元,各类技贸机构技术贸易成交额2亿元。专利申请4337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677件;专利授权2514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452件。 教育 普通高等院校 30所,其中,高等专科职业技术院校10所。招收本、专科学生8万人,在校生1万人,本、专科毕业生7万人。普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招收研究生10007人,在校研究生25880人,毕业研究生 5575人。 普通中等学校472所。其中,普通中学348所,在校生3万人;中等专业学校35所,在校生8万人;职业中学85所,在校生5万人。技工学校32所,在校生6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5%。 小学校849所,在校生8万人。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96%,小学毕业生升学率5%。 文化 成功举办第六届沈阳艺术节,推出10台精品剧目。全市各专业艺术院团共演出1000场,演出收入突破1200万元。全市100多家民营演出团体共演出15000场。全年共组织8大系列文化活动20000余场,受益群众达千万人次。文物保护及展览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全年接待观众166万人次,门票收入4616万元,比上年增长17%。新发现青铜时代遗址等一批历史遗迹。锡伯族家庙、高台山文化遗址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沈阳金融博物馆建成开馆。全年引进境外文化活动22起,组织出国演出团组18起。 年末拥有市级群众艺术馆2个,博物馆5个,公共图书馆2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5个。 卫生 全市有卫生机构659个(不含诊所、卫生室、医务室及村级卫生组织)。其中,医院211个,卫生院12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2个,疾病防治控制中心(防疫站)19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5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24个,卫生监督所14个。年末实有病床35227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44721人,其中,执业医师16770人,执业助理医师1624人,注册护士16871人。 体育 参赛辽宁省第十届运动会,创造了省运会历史上第一个由一个城市包揽金牌总数、奖牌总数、团体总分三个第一的新纪录,并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先后举办中日韩三国围棋元老赛、沈阳龙舟大奖赛、“浑河晚渡杯”沈阳万人生态慢跑、奥林匹克健身路命名仪式暨“三星电子杯”迎奥运万人长跑、“哈啤杯”万人横渡浑河等大型群众体育活动。到2006年底,全市体育人口达355万人。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沈阳足球赛区筹备工作稳步推进,奥体中心体育场建设进展顺利。 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 失业保险参保人数9万人,年末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5万人。5万人参加医疗保险,9万人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为9万企业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发放了养老金,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 08万户、87万城镇居民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累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8亿元。城市低保标准为每人260元/月。47万户、58万农村特困群众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累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2730万元。农村低保标准三县一市为每人800元/年,其他区为每人1000元/年。13万城市特困居民享受政府医疗救助,累计救助金额2432万元。 年末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机构174个,床位13455张,收养各类人员9436人。全年通过发售福利彩票筹集社会福利资金8810万元,接受社会捐款7万元。 四、人民生活 人口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万人。在总人口中,市区人口9万人,县(市)人口7万人;农业人口6万人,非农业人口6万人。人口出生率93‰,比上年下降16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81‰,下降39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12‰,上升23个千分点。计划生育率达到99%以上,出生人口性别比为5。 就业 城镇单位从业人员2万人,比上年增长02%。在岗职工3万人,比上年减少3%。其中,国有经济单位3万人,增加8万人;集体经济单位8万人,减少5 万人;其他经济单位2万人,减少6万人。从在岗职工产业构成看,第一产业7万人,与上年持平;第二产业2万人,减少6%;第三产业4万人,增加4%。年末离岗职工4万人。 全年开发就业岗位1万个,实现实名制就业5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群体02万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951万元,新增劳动力转移和劳务输出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7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07%。 居民收支、工资及人均储蓄 全年城镇单位全部职工平均工资19812元,比上年增长9%。其中,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3392元,增长6%。城乡居民人均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27415元,增长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元,增长 4%;人均消费支出3元,增长3%。农民人均纯收入5元,增长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元,增长9%。 居住水平 城镇住宅建设投资2亿元,比上年增长7%;新建成住宅1万平方米,增长3%。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8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9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