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心律失常多为基因通道突变所致,如长QT综合征、短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 后天获得性心律失常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其中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和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为多见,尤其在发生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肌梗死时。发生在基本健康者或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患者中的心律失常也不少见。其他病因尚有电解质或内分泌失调,麻醉,低温,胸腔或心脏手术,药物作用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部分病因不明。 现临床应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已近50余种,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大多数学者同意根据药物对心脏的不同作用原理将抗心律失常药物分以下四类,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其中Ⅰ类药又分为A、B、C三个亚类。(1)Ⅰ类 即钠通道阻滞药。1)ⅠA类 适度阻滞钠通道,属此类的有奎尼丁等药。2)ⅠB类 轻度阻滞钠通道,属此类的有利多卡因等药。3)ⅠC类 明显阻滞钠通道,属此类的有普罗帕酮等药。(2)Ⅱ类 为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因阻断β受体而有效,代表性药物为普萘洛尔。(3)Ⅲ类 是选择地延长复极过程的药物,属此类的有胺碘酮。(4)Ⅳ类 即钙通道阻滞剂。它们阻滞钙通道而抑制Ca内流,代表性药有维拉帕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