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不要把诊断和中基割离开来(借用课程的语言)。中医基础理论是诊断是基础,是核心。必须明白什么是健康的人,什么是生病的人。只有理解了这个理论,才能谈诊断。其次,中医的诊断不是西医的诊断,中医的诊断并不是百分百准确,并且由于人体自我平衡的特点,有很多殊图同归的诊断结论和治疗方法可以治同一个病。因此,中医更多的是采取诊断-治疗-观察-修正这种试错法。理解了以上两点后,就初步学习诊断的基础知识。主要是上面答案提到的四诊。这些知识可以硬背下来,但需要一放在理论框架中加以理解。注意,这里需要用到归纳和演绎法。归纳,从症状归纳到证型,演绎,从证型推导出症状。综合了四诊之后,这个双向分析必须在逻辑上站得住脚,不能有任何反例。如果有反例就是误诊。例如徐灵胎治毛履和暑热案,病人大热大汗,脉微肢冷,前医准备按常规的暑热来治,用清热药。徐灵胎说,病人脉微舌润,应该先回阳救逆。王孟英注“舌润二字,最宜切记”。这个案例就说明了,如果按暑热治,必须所有症状都能说得通。真正的暑热就是舌干大渴,绝对不会舌润的。因此舌润这一症状就不能从“暑热”推导出“舌润”。这就推翻了暑热的判断了。做实验!学了一肚子知识后,通通是纸上谈兵,必须要做实验。抓紧每一次可以做实验的病例,特别是自己生病的时候,要观察自己有什么症状,然后给自己诊断,然后用药,然后观察用药后的反应。详细记录每一次的医案,通过自己亲身的实践,对比医书中的医案,就可以知道哪里自己诊断错了(或开错方子了),哪里是做对了。特别是误诊和走了弯路的医案,每一次误诊都是一次提高水平的机会,应该从理法方药四个方面去反思自己的失误。其实中医诊断很有意思的,非常讲究证据和逻辑,看医案非常有趣,等于看侦探小说一样,分析起来丝丝入扣,并且在逻辑上是绝对不能马虎。PS:我之所以对大学的中医教材感觉到失望,主要原因就是这些教材把原本是一个整体的理论知识,人为地割裂开来,背了一肚子诊断学、背了一肚子中药学,也还是完全不懂得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