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药“三分毒”,无论是中药、西药,都有毒副作用,关键是我们如何使用,把毒副作用降到最低,在符合人体安全的范围内使用。最近发现很多亲戚朋友存在这样一些误解:“认为中药是纯天然、无毒副作用”,“治不好起码也治不坏”,“西药见效快但只是治标,毒副作用太大;中药治本,但是没有副作用”。不禁想起前几年网络上关于“中药=毒药”的言论,新闻媒体报道的服中药出现肝损伤、肾损伤的案件。所以决定写一篇客观的文章,带大家了解一下:“中药到底有没有毒?如何安全服用带有“毒性”的中药?服药需要注意些什么呢?”等问题。1、中药有毒吗?本草书中常会标注出药物的毒性,“无毒”“有小毒”“有毒”,所以部分中药确实是有一定毒性的。“药毒”一词有两层含义:①药性暴烈,如附子大热;②药物内含有的毒素,如雷公藤含雷藤酮、雷藤甲素等。但是,通过炮制成饮片、配伍组方、熬制之后,药物的毒性会大大减轻,临床上导致中药出现毒性反应,主要因为剂量过大、未遵医嘱熬制(如未先煎的药先煎)、连续服用时间过长等。看到这里,您不要害怕,且往下看。2、中药的作用机理:药物之所以能针对病情发挥作用,是由于各种药物本身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即药物的偏性,如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药物的偏性可以用来纠正人体气血阴阳的偏盛偏衰,即“以偏纠偏”,中药处方也因此发挥作用。例如,某患者肾阳不足,则需温补肾阳,处方中可能含有辛温入肾经的附子,以药物之阳,来调动、补充身体不足之阳气,帮助人体阴阳恢复平衡。3、处方中会用有毒中药吗?我们的处方以安全、有效为第一原则。有些处方会有少数几味中药被标注为“有毒”,多是在医生对此药的临床应用有足够经验,加以配伍、反佐,认为不会对该病人造成损害,且病情需要的情况下才会应用。4、“有毒中药”安全吗?上面已经讲到,中药的作用机理是“以偏纠偏”,《黄帝内经素问》曰:“有故无损,亦无损也。”即体内有病邪存在的情况下,用峻烈药物,攻击的并非人体本身,而是病邪,所以对人体基本无害。老百姓常说的“以毒攻毒”就是这个道理,对于一些相对复杂、顽固、疑难、危重的疾病,作用平和的药效果就比较缓慢,这时候用一些作用峻烈的药物,常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是这种药不可长期服用,徐大椿《医书六种》中论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即用有毒性药物治病时,不能长久服用,常仅用其去大部分病邪,剩下的要靠药性平和之药或饮食、生活作息的调整来完全恢复。5、患者需要注意什么呢?①遵医嘱服用,如附子应“先煎”至少半小时以上;按要求做成汤剂的不可自行磨成散剂服用。②妊娠患者、有其他禁忌的患者应及时告知。③赴正规医院看病,很多肝损、肾损是由于患者长期服用不正规医院含有几十味药的大方造成,更不要在没有医生指导下自行查阅资料配制中药并长期服用。④一旦服用中药后出现恶心呕吐、胃痛腹痛、胸闷心慌、烦躁谵语、头昏头痛、四肢麻木等不良反应,应停服中药并咨询医生,必要时及时就医治疗。您要相信:①作为医生,我们以处方的安全有效为第一原则,尽心尽力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②医生通过用药经验、配伍,可以将毒副作用降至微乎其微。③成分有毒≠生药有毒,生药有毒≠饮片有毒,饮片有毒≠复方有毒,复方有毒≠制剂有毒,制剂有毒≠临床应用有毒。因此,正确地看待中药的毒副作用很重要!“盲目认为中药都是安全的”以及“过度夸大中药的毒副作用”,都是不客观的,容易对老百姓产生误导!需要注意的是,不自行用药或加量或延长疗程、遵从医嘱服药、观察服药后的异常反应并及时反馈医生、定期进行相关检测等,都可以减少潜在的中药毒副作用。在合理应用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中药还是比较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