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的新闻层出不穷,身为女性心理咨询师,说实话,每当看到“家暴”的字眼,我都十分心疼同为妈妈的女性。今天我就来全面地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剖析的有些扎心,希望每一个正在遭遇家暴的女性都能勇于面对真实的自己,如果你没有遭遇家暴,那就将此篇分享给你身边正在经历家暴的朋友们吧。
据全国妇联统计数据显示:
在中国亿的家庭中,有30%的女性遭遇过家暴,平均每秒,就有一位女性遭受丈夫殴打。可是面对家暴,85%女人最后都选择了沉默。
据统计,女人平均被家暴35次,才选择报警!
明明是被害者,却选择沉默,不敢离婚,到底是为什么呢?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第一,为了孩子
孩子永远是女人的软肋,很多被家暴的女人不想离婚,其实并不是还爱那个男人,而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
可是她们忽略了一点,真正完整的家是要用稳定的爱来维持的,而不是形式上的完整。在家暴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内心所受到的伤害往往更大,长大后要么不敢去爱,要么认同父亲的施暴行为,成为施暴者。
只有女人学会自救,才能给孩子一个更稳定成长环境。
第二,怕家丑外扬,被报复
不离婚是因为她们心里,不自觉把婚姻失败和人生失败画了等号。认为离婚很丢脸。
有些家暴男还会恐吓女人,要是敢提离婚,就报复她一家,逼得她不得不维持表面恩爱、幸福,甚至主动帮丈夫掩盖家暴的事实。
可女人退缩的每一步,其实都成了男人家暴的助推器,让自己陷入更深的痛苦中。
家暴不离婚的真正原因:施虐者和受虐者的病态关系
大家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她一直是被虐待的,那么这个人成年以后,她在跟伴侣的关系中也容易成为那个受虐者,而对方成为那个施虐者,所以,实际上施虐者和受虐者是一对儿关系。
施虐者和受虐者这一对儿关系呢,肯定是病态的,但是因为受虐者,她早年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生经历,已经形成了无意识的这种关系模式,所以她在成年后,虽然很不愿意接受这种受虐者的角色,很不希望继续被受虐,但是她的潜意识还是会让她去跟一个施虐者建立一种亲密的关系。这样的话,这个关系才是她熟悉的,虽然是痛苦的,但是却是熟悉的。
所以,在外人眼里,都不太理解这个受虐者,也就是很多人都不理解这个妈妈,为什么老公对你拳打脚踢,你竟然为了孩子,期待他能变好,这不是痴心妄想吗?但是在受虐者的内心深层,她跟别人建立亲密关系的模式就是受虐扮演一个受虐的角色,她已经把自己定位在这个角色里。
这个角色定位是怎么来的呢?可能在她的早年成长过程中,她跟养育者之间的关系,可能就是一个受虐者,意思就是说她的养育者可能去虐待她,然后她扮演那个受虐者,她已经习惯了这种关系模式,所以很难自己能够走出来。
很多遭遇家暴的女性,一般都会有以下几种心理。
第一,过度依赖心理
我有个学员结婚五年,男人对她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可是每次一打完,男人就立马痛哭流涕,下跪道歉,说自己是混蛋,是因为太爱她了才这样的,但其实是在对她进行情感操控。
而我这个学员,有受虐者心态,她觉得相比孤独而言,被打说明她老公更在乎她。对这种现象的解释,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斯德哥尔摩症”,说受害者对加害者产生了感情,造成她更加依赖加害者,自然更离不开家暴男。
第二,心存幻想
说起家暴,很多人都会想起一部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冯远征老师饰演的家暴男,是多少人的童年阴影。女主一次次被家暴后却还心存幻想,甚至辞了工作,她觉得丈夫一定会改变,可结果却是一次比一次厉害的家暴。
对于施暴者来说,家暴从来不需要理由。
而女人如果有“圣母情结”,过分善良,站在施暴者的角度理解他、原谅他,企图改变他,只会受伤更深。
毕竟,你不是天使,拯救不了恶魔的。
你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强者,家暴的男人一定有他的软肋,比如警察,比如法律,比如他的名声和金钱,这个时候,选择专业人士,比如律师、心理咨询师和你的亲朋好友,寻求帮助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