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认为,一个有修养的人是不会愤怒的。有修养的人也不应该愤怒,那是那是没修养、没办法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才会产生的感情。真的这样吗?人不应该生气,但更不应该没有脾气!不应该生气,因为生气伤身;不应该没有脾气,是因为一个人如果选择一昧忍让,对方更有可能做的是得寸进尺而不是收手叫停。我们的愤怒,我们的脾气是发给别人看的,让别人知道你无法忍受他的行为令其反思自己的错误,令其知道任何事情都应该有个底线。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愤怒是什么——
愤怒是一种二级感受。
它是由悲伤,恐惧,焦虑,无力等其他一级感受所引起的。
我们对于某些事物产生的真实感受,可以称之为是一级感受;
我们对自己的行为、反应、或是感受本身而产生的感受,可以称之为是二级感受。
人们通常为了逃避自己的一级感受,才会产生二级感受。
比如孩子不听话,父母气的打孩子,这就是最典型的父母对自己一级感受的逃避:
孩子不听话,包含着自己的语言对孩子没用的无力感——所以我要打你,通过这种暴力行为,将你打怕,让你不敢忤逆我,这样我对你就有了控制力。
在这个例子中,愤怒产生的直接原因有两个:
1、没有合理的认识事实,比如认为孩子什么都应该听自己的,自己对孩子应该具有绝对权力。
2、没能接受自己的一级感受,比如为了逃避自己的无力感,而借由愤怒试图去控制子女。
如果总结成一句话来说的话,愤怒产生的原因是:客观世界没有按照我的主观设想去发展。
之前也谈到过:
一个人心智的成熟度,和他对客观现实的接纳度是成正比的。一个人越是能迅速的接受现实,他的个人偏见就会越少。
但是当然,我们的主观设想会和客观现实的发展出现偏差,这是再正常不过、且会不断发生的。
人都有对外界的美好期望,只要有期望,就总会有落空的风险。
你需要学会去辨识自己的一级感受是什么,要意识到一级感受才是你的真实感受,才是你真的应该去面对和处理的。
比如你想让孩子写完作业再去玩,他没有照做,你非常的愤怒。
这个时候你需要先让自己停下来,问问自己:在我愤怒之前的是什么?
这个时候,你才能发现,导致你愤怒的是:网上说好家长都会让孩子先写作业再玩,孩子没这样做,就让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家长;
他不先写作业,你担心他没办法养成“推迟满足感”的好习惯,这对他的将来不利;
错误的对待自己感受的态度是:将二级感受放在第一位,并基于二级感受去否定或修正自己的一级感受。
比如你只意识到了自己的愤怒,这个时候你的脑海中全都是对孩子的“恨”,而意识不到对孩子的“爱”。
你打孩子时,给自己和给他的理由都是:我这都是为你好!
其实还有一个理由被否定和忽视了:你自己想成为一个好家长。
愤怒的表达,有“发泄型”的,也有“解决问题型”的。发泄型的的愤怒表达,只在意自己“爽”了,不在意别人的感受,和可能带来的后果。比如在地铁上被人踩了,立刻破口大骂,完全不顾场合、形象、对方是否无意等等。这种人,就是没有修养地发泄愤怒的表现。一个有修养的人表达“愤怒”时,他表达出来的愤怒,理应可以达成某种目的。比如为了让别人意识到和自己的边界,为了给别人施压,为了撇清不必要的关系……举个《爸爸去哪儿》的例子——有次诺一捏大竣的脸,大竣有点不开心。可是他没有哭,也没有捏回去,而是平静的对诺一说:“诺一,你是我的朋友,你不能这样对我。”然后傻白甜诺一就松开手了。当时我就觉得,这孩子家教真的是没的说,换成同龄孩子,柔弱点的就会找大人哭诉,被惯坏的就会报复的捏回去。大竣这么冷静的陈述真的是一种特别有修养的表现。这个孩子情商是极高的,他先说诺一是他的朋友,然后才说不可以捏他的脸,这样的表达方式要比直接说:“别捏我的脸!” 要更加的容易被人接受和理解。体现出了他并不是责怪诺一,只是他不喜欢这样,所以懂事的诺一小乖乖就松开手了。
所以,有时候和人生气时,不要去吵闹,不要去报复,不要去暗地里使坏。
简简单单的告诉对方,我不开心,并且注意语气注意用词,这样会更让人接受并且了解自己的表达的意思。
1. 你是否有修养和你生气的对象无关,不能因为ta没素质没文化,你就也变得没修养。
2. 很多时候,我们在愤怒时,不能像我们此刻分析的那么多。如大竣当时肯定没考虑这么多,但他的家教修养给了他日积月累的良好习惯。这些习惯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他,然后从他的谈吐间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
总之,一个有修养的人,表达愤怒时一定是头脑清醒,内心冷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