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以来,好多孩子通过观看比赛,开始产生对冰雪运动的兴趣,有的孩子甚至想参加相关的兴趣班。有的家长就说:我们双方家庭,往上数三代,都没有任何人从事体育相关的工作,这次孩子的兴趣大概率也是一阵风,因此不想给孩子报。而有的家长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想学就该让他去试试。 所以,报兴趣班,究竟该听父母的还是该听孩子的?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营销专家的孩子上幼儿园了,全园200个孩子,有180个学习钢琴,140学习绘画,100个学习声乐……看到这个现象,这位专家和妻子说,这三样都别学,这都是红海了。咱们还在要学就学独一份的。他认真分析了自己和孩子的特点,说“记忆力强”是这个他们家族的特长,于是他说,中国人要学中国最特色的,就从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开始。于是,每天放了学,别人的孩子都去不同的兴趣班,他们就带着孩子回家,然后教孩子背《三字经》和《弟子规》。 一开始,每次有表演演出的时候,都没有他们家孩子,有一次,他的孩子站在台上开始背诵三字经,背到让台下的教育局领导感到惊讶,从此,孩子“一背成名”。 这个小故事中的父亲,在培养孩子特长兴趣的时候,是从孩子的特点出发。至于学什么,是父亲分析了之后做了决定。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儿童青少年咨询师刘颋颋,在《这样和孩子相处》中说:孩子,和成年人一样是独立的生命体,有它独特的生理节奏、新区爱好、性格特质等,在关系中有他特定的需要。 家长需要首先知道,培养孩子的兴趣究竟是什么目的。兴趣班,尤其年龄尚幼的孩子,重点是让孩子在玩乐中体验,至于以后这个兴趣能不能发展成终身职业,需要更长期的观察和投入,并不是“别人家的孩子行,自己家的也行”这么简单的比较和决定。 所以,孩子究竟参加哪种兴趣班,家长首先需要看到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并且了解孩子的特点和发展阶段,然后帮助孩子进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