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恩节假期正式来到。美国的节日和假期都很多,万圣节、感恩节还有即将来临的圣诞节,感觉每月都是过节的脚步。我们感恩节假期有5天,昨晚在假期开始的前夜,和女儿商量5天的计划,结果除了完成学校要求的本月18miles的暴走以外,无一达成共识。最后以一起看了一期中国之星的回顾展,终结了我们的讨论。然后带着错过崔健演唱会的遗憾入眠。 第一天完成。由于走得慢,路上还聊了很多话题。最核心的是,女儿缠着我讲正在看的《白水湖春梦》,萧丽虹的三部代表作之一。这本书和作者以前的《千江有水千江月》以及《桂花巷》完全不同,这两本都是以一个主人公为核心,情节向纵深处推进的。《白水湖春梦》则是横向的,是白水湖的诸多人们。你可以认为有主人公,也可以认为没有,核心就是白水湖这个大背景,和年代的迁延。这让我想起罗琳的《偶发空缺》,《偶发空缺》也是以一个镇为背景的横向铺陈。不知道是原著的原因还是翻译的原因,《偶发空缺》一直读得很吃力,时隔一年,只能恍惚记得一些情节。感觉作者似乎很用力地按照“文以载道”的精神来披露一些社会现实及背后似乎发人深思的东西,可是太用力了,反而是双溪蚱蜢舟,什么也没载动。萧丽虹看似散漫,信手拈来,但是却在故事中嵌进了力透纸背的部分,振聋发聩,难以忘怀。比如这句“人生自有着落处,尽枉从前错用心。” 晚上回来,忙完后,坐在厨房的椅子上,开始很认真地摇我的大坚果罐。我买了很大一罐腰果,吃了一些后,空出一些空间,就陆续放入核桃和碧根果。不过这边买到的核桃和碧根果都是生的,不像国内大部分是加工熟的,所以口感不太好,于是总是只吃腰果,不吃这两种。但感觉不符合健康原则,于是还是把核桃和碧根果放进去。但真的不好吃,腰果又被压在了下面,由此多了一个活儿,就是每次要吃腰果,就得用力将它们摇上来。女儿开始并没有意识到我在干什么,忽然发现后,笑得眼泪都出来:“你就是为了把腰果摇上来?”我本不觉得好笑,可她的样子和语气实在太逗,两个人笑做一团。不过我还是很顽强地摇了一些腰果上来。 忽然想起父亲。小时候和父亲在一起,有很多这样的画面。有一次父亲带我去一个人家,到了之后,人家大门紧锁。我正觉得扫兴,父亲笑起来,说:“人面不知何处去?”两个人都笑不可仰,然后乘兴而回。 亲们可能疑惑,说难道感恩节就是开始讲段子么?能不能严肃点?!其实这个才严肃呢。前段好朋友苦口婆心规劝我,不可让孩子高中的时候上寄宿学校,其实我还是很倾向于高中寄宿的。当然这不是是非之辨,只是大家选择问题。建议大家看到这种上寄宿好还是走读好的题目,自动跳过。这如同问人吃猪肉好,还是吃牛肉好?或者是那个皇上的问题:为什么不吃肉糜?留学这事儿,本来是在不同的家庭背景、文化背景、经济背景下发生的,如何来界定好与不好?所以,根本无需有定论,也不会有定论。今天和女儿的这些小插曲,让我忆起朋友的话。是的,如果你的孩子去寄宿了,像这样美丽、惬意、温馨的小事就少了很多。父亲已经去世八年,可是那些小事仍能穿越时间和生死,不经意间来到我面前,让我忆起曾在父亲的浸润中度过的童年。这个力量,应该比我读过的那些书、拿到的那些学位更能支撑我的人生。这真的是毋庸置疑的。 女儿现在的学校只到六年级,所以六年级的孩子都面临着申请问题。那么这些孩子选校的基准点是什么呢?不是排名,不是学校成绩和走向,不是通常中国家长关心的那些。最基本的点是:离家远近。当然大家可能以为是为了方便的原因,可是家长们并不会因为某些寄宿学校学术较好就把孩子送去寄宿,寄宿岂不更方便?美国人其实根本不能理解我们为什么会把读初中和高中的孩子自己送来异国读书。他们只是看到这个现象,但是并不能理解,就像他们根本不了解中国一样。我有时试图用我们的逻辑解释,但是发现这些逻辑其实很苍白无力。这里有个逻辑上的根本问题,就是评价一个人是以量化的、还是以不可量化的作为标准呢?我们喜欢量化,学校排名、SAT分数、孩子未来的职位和收入等等,似乎量化让我们心里踏实。这些量化可能指向名校,可能指向更光明的未来。不可量化的是硬币的另一面,这个孩子的心理健康程度,她的精神力量的来源,她以什么来对待这必将充满挑战的人生?当他(她)遇到挫折的时候,是什么给他(她)勇气?当他(她)选择爱人的时候,是谁给了他(她)那个最初爱与被爱的模式?硬币从来两面,不这样看真的不客观。 感恩节啦。让我们这些常常忧心忡忡的家长们,都开怀笑一下,别再想这些严肃的事儿啦。女儿准备剪刘海儿。我们徒步中经过一个很不错的店,一进去,发现坐满了一排人等着。问师傅,这都是排队的吗?说都是。然后看见那些人在冲我们笑,师傅也笑,还以为这是同情的笑。一会儿师傅说了一句话,才恍然大悟:这个店是只给男士剪头的!!后来遇到一个店只有美女,觉得这才是我们的菜。进去,剪刘海儿,只有几剪刀,我认为还不齐。理发师告诉我,太齐,太funny!跟女儿确认,女儿觉得可以接受,于是付钱走人。这几剪刀,10美元+小费若干。瞬间很想念中国,想念那些既能剪男士头、又能剪女士头的师傅们,想念他们那种上下翻飞的手势,想念他们不会认为齐刘海儿是funny,更想念他们会和你用汉语聊天。完了,变成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模式了。 文中图片女儿摄于北海公园,2019年春。
《围炉夜话》是清代学者王永彬撰写的一部论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语录集。这部书和明代的《菜根谭》、《小窗幽记》一起,被后人誉为“处世三大奇书”,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作者王永彬,是湖北枝江人。在这部书的引言中,作者描写了这样一个场景,在寒冷的冬夜,乡下的农村,外面漫天雪花,里面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一边烤火,一边畅谈人生,评古论今,这是多么令人惬意、温馨的情景呀。正是因为这部书源于生活,贴近生活,蕴含了深刻的人生智慧和经验,所以成为广为人知、大量流传的经典著作。
下面分享其中的一些语录,与大家一起学习。
一、处事要代人作想,读书须切己用功
感悟:为人处世,在处理事情的时候,要多替别人着想,看看是否会因为自己而影响了别人。但在学习方面,一定要切切实实地自己用功,因为学问是自己的,没有人可以代替我们学习,家长、老师再着急、再帮忙也没用,只有自己努力才行。
二、人皆欲会说话,苏秦乃因会说而杀身;人皆欲多积财,石崇乃因多积财而丧命。
感悟:很多人都希望自己口才好,能说会道,但口为祸福之门,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丧邦,比如战国时期的苏秦,就是因为口才太好了,所以才被人暗杀;人人都希望财富越多越好,却不知道财富多了,也可能招致杀身之祸,比如晋代的石崇,就是因为钱太多了,遭人嫉妒,才引来杀身之祸。
三、教小儿宜严,严气足以平躁气;待小人宜敬,敬心可以化邪气。
感悟:小孩子一般活泼好动,毛躁淘气,所以必须用严格的管教,才能让他浮躁的心平静下来。人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小人也是一样,所以对于心术不正的小人,最好以尊敬的态度对待,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想法保持我们对他们的尊敬,从而放弃邪恶的想法。
四、人品之不高,总为一利字看不破;学业之不进,总为一懒字丢不开。
感悟:俗话说“人到无求品自高”,一个人之所以人品不好,关键在于太贪婪,没有把“利”字看破放下。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一个人在学业上没有进步,一定是因为懒惰的缘故。
五、贫贱非辱,贫贱而谄求于人者为辱;富贵非荣,富贵而利济于世者为荣。
感悟:一个人生活贫穷、地位低下,并不是可耻的事情,只有因为贫贱而去谄媚别人,借以讨取好处,才是令人可耻的事。一个人生活富有、地位很高,也未必就是光荣的事,只有利用自己的财富和权力去帮助别人,利益社会,才是真正光荣的事。这句话很适合现在的人看,因为太多的人以贫贱为耻、以富贵为荣,三观都不正了。
原文处事要代人作想,读书须切己用功。译文处理事情的时候,要多替别人着想,看看是否会因自己的方便而使别人的利益受到损害。读书必须自己切实地用功,因为学问是自己的,别人不能代替。原文天地无穷期,生命则有穷期,去一日,便少一日;富贵有定数。求一分,便得一分。译文天地将永远存在,无穷无尽,生命却是有限的,时间过去一天,人的寿命就要减去一天。人的荣华富贵是命运注定,不由人心所想,而学海是无边无际的,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只要用功一分,知识便会增长一分。原文清贫乃读书人顺境,节俭即种田人丰年。译文对于读书人来说,清高而贫穷才是顺遂的日子;对于种田人而言,做到省吃俭用,就是丰收的年头。原文地无余利,人无余力,是种田两句要言;心不外驰,气不外浮,是读书人两句真廖。译文田地要竭力所用,不能浪费;人要努力耕作,不要偷懒,这是种田人要记住的两句话。心不异想天开,气不向外散,这是读书人的两句诀窍。原文有才必韬藏,如浑金璞玉,暗然而日章也;为学无间断,如流水行云,日进而不已也。译文有才能的人,一定勤于修养,不露锋芒。就像未经提炼、琢磨的金石一样,虽不令人注目,但天长地久,便知其实在价值。求学问的人,一定要做到持之以恒,要像流水与飘浮的行云,永远不停息地前进。原文儒者多文为富,其文非时文也;君子疾名不称,其名非科名也。译文读书的人以文章多为财富,但并不是指一些应付性的考试文章;有道德的人所担忧的是名声不能被人们称道,但这个名声不是科举之名。原文名利之不宜得者竟得之,福终为祸;困穷之最难耐者能耐之,苦定回甘。生资之高的忠信,非关机巧;学业之美在德行,不仅文章。译文得到了不该得到的名声和利益,当时庆幸,但终究会成为灾祸,若能咬紧牙关,忍耐度过,最后则会苦尽甜来。人的资质高低,在于对事情是否尽心,讲信用,并不在挖空心思,用尽机谋;书读得好的人,不仅在于文章之华美,还在于他的品德是否高尚。原文贫无可奈惟求俭;拙亦何妨只要勤。译文贫穷到了极点,以至于难以生存之时,只要力求节俭,总是能够摆脱困境的。天生的愚笨也没有什么关系,只要学习比别人勤奋,还是可以赶上甚至超过别人。原文耕所以养生,读所以明道,此耕读之本原也,而后世乃假以谋富贵矣。衣取其蔽体,食取其充饥,此衣食之实用也,而后世乃假以显荣华矣。译文耕田种地是为了糊口活命,读书是为了明白道理,这是耕种和读书的本意,然而它却被后世之人当作谋求富贵的手段。穿衣是为了遮羞,食物是为了充饥,衣食原本是为了实际上的需要,现在却被人们用来彰显豪华奢侈。原文为学不外静敬二字,教人先去骄惰二字。译文求学问不外乎“静”和“敬”两个字。要教导他人,首先要去掉“骄”和“惰”两个字。原文富不肯读书,贵不肯积德,错过可惜也;少不肯事长,愚不肯亲贤,不祥莫大焉!译文在富有的时候不愿全心读书,在显达的时候不愿多积阴德,一旦错过了这些良机实在可惜。年少的人不肯敬奉长辈,愚昧的人不肯向贤者请教,这是十分明显的不祥之兆!原文何谓享福之人,能读书者便是;何谓创家之人,能教子者便是。译文什么人才是能享福的人呢?就是懂得读书并能由书中得到喜悦的人。什么人才是善于建立家庭的人呢?就是能够教育出好子弟的人。原文看书须放开眼孔,做人要立定脚跟。译文看书必须心明眼亮,要能识辨并摒弃糟粕,吸取其中的精华。做人则要站稳立场,坚持正确的原则,才算一个有远见,不随波逐流的人。原文读书无论资性高低,但能勤学好问,凡事思一个所以然,自有义理贯通之日;立身不嫌家贫贱,但能忠厚老成,所行无一毫苟且处,便为乡党仰望之人。译文读书不管天资的高下,只要持之以恒地刻苦学习,遇到疑难问题,虚心向别人请教,不耻下问,遇事问个为什么,总有一天会通晓事理,无所滞碍。在社会上立身处世,不怕自己出身低微,只要为人忠实,做事稳重踏实、不三心二意,所作所为没有一丝马虎或违背道义之处,便足以能够得到家乡父老的尊敬,成为世人的楷模。原文习读书之业,便当知读书之乐;存为善之心,不必邀为善之名。译文把读书当作终身事业的人,就该懂得读书会得到乐趣;抱着做善事之心的人,不必强求得“善人”的名声。原文与朋友交游,须将他好处留心学来,方能受益;对圣贤言语,必要在平时照样行去,才算读书。译文与朋友交往,必须仔细观察他的优点和长处,虚心学习,这样会终身受益;对于古圣先贤所留下的话,一定要在平常生活中逐渐做到,如此才算是真正体会了书中言语的含义。原文川学海而至海,故谋道者不可有止心;莠非苗而似苗,故穷理者不可无真见。译文河川学习大海的兼容并蓄,最终能汇入大海,所以,一个人追求学问与道德的心也应该如此,永不停息。田里的莠草长得很像禾苗,但它并不是禾苗,因此,深究事理的人,不能没有真知灼见,否则容易受蒙蔽。原文耕读固是良谋,必工课无荒,乃能成其业;仕宦虽称贵显,若官箴有玷,亦未见其荣。译文做庄稼与读书并举固然是好办法,总要求学向上而不至于荒疏,才能成就功业。做官虽然富贵显达,但是如果为官而有错,也并不见得是光荣的。原文读书不下苦功,妄想显荣,岂有此理?为人全无好处,欲邀福庆,从何得来?译文读书如果没有下功夫苦读,却妄想显达荣耀,天下哪里有这种道理呢?做人对他人毫无益处,却妄想获得福分和喜事,从哪里得来呢?原文意趣清高,利禄不能动也;志量远大,富贵不能淫也。译文对于意趣高雅、意志高尚的人来说,金钱和禄位是无法改变他们心志的。志向远大,胸怀坦荡的人,即使富贵也不会迷乱心志而陷入其中。原文饱暖人所共羡,然使享一生饱暖,而气昏志惰,岂足有为?饥寒人所不甘,然必带几份饥寒,则神紧骨坚,乃能任事。译文人人都羡慕吃得饱、穿得暖的生活,然而,纵使一生都享尽物质饱暖的生活,精神却昏昧怠惰,那又会有什么作为呢?忍受饥寒是人们最不愿意的事,但是,饥寒却能策励人的志气,使人精神抖擞,骨气坚强,这样才能使人承担重任。原文无论作何等人,总不可有势利气;无论习何等业,总不可有粗浮心。译文不管做哪一种人,最重要的是不可有嫌贫爱富、以财势来度量人的习气。不论从事哪一种职业,绝不可有粗俗浮躁之心。原文贫贱非辱,贫贱而谄求于人者为辱;富贵非荣,富贵而利济于世者为荣。讲大经纶,只是落落实实;有真学问,决不怪怪奇奇。译文贫穷和地位卑贱,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可耻的是因贫穷卑贱而去谄媚奉承他人,想得到一些微不足道的施舍。富贵并不就一定是十分光荣的事,光荣的是富贵而帮助他人,有利于社会。讲经世治国的学问,必须明白实在,真正有学问的人,决不会高谈无稽怪诞的言论的。原文身不饥寒,天未曾负我;学无长进,我何以对天。译文自身没有受到饥饿寒冷的痛苦,这是上天不曾亏待我;如果我的学问无所进步,我哪有颜面对天呢?原文家纵贫寒,也须留读书种子;人虽富贵,不可忘稼穑艰辛。译文纵使家境贫寒,也要让子孙读书;虽然身居尊位,是高贵之人,也不可忘记耕种收获的辛劳。原文志不可不高,志不高,则同流合污,无足有为矣;心不可太大,心太大,则舍近图远,难期有成矣。译文一个人的志气不能不高,如果志气不高,就容易为不良的环境所影响,不可能有什么大的作为。一个人的野心不可太大,太大就会舍弃眼前可行的事,而去追求遥远而又无法实现的目标,很难有什么成就。原文郭林宗为人伦之鉴,多在细微处留心;王彦方化乡里之风,是从德义中立脚。译文郭林宗审察日常的事务,往往在人们忽视的细节方面提高警惕;王彦方教导乡里的风气,总是以道德和正义作为基本。原文人之足传,在有德,不在有位;世所相信,在能行,不在能言。译文一个人能否被人称道,不在于他地位的高低,而在于他的道德好坏。世人所相信的,是那些遇事能踏实去做的人,而不是那些夸夸其谈,只会吹牛的人。原文无财非贫,无学乃为贫;无位非贱,无耻乃为贱;无年非夭,无述乃为夭;无子非孤,无德乃为孤。译文没有钱财不能算作贫穷,没有学问才是真正的贫穷;没有地位不能算作卑下,没有羞耻心才是真正的卑下;活不长久不算短命,没有做过值得称颂之事的人才算短命;没有儿子不算孤独,没有道德的人才是真正的孤独。原文有守虽无所展布,而其节不挠,故与有猷有为而并重;立言即未经起行,而于人有益,故与立功立德而并传。译文能遵守道义而气节不变,虽对道义无发展之功,却有守节不屈之志,所以和有贡献有作为同等重要。在文学上宣扬道理,虽然并不以行动来加以表现,但是已使闻而有信者获得利益,因此这和直接建立事业与功德是同样不朽而为人所传颂。原文遇老成人,便肯殷殷求教,则向善必笃也;听切实话,觉得津津有味,则进德可期也。译文碰到年龄大怀有德性的人,便诚恳地向他请求教诲,那么这追求修养之心必十分深重。听到实在的语言,便觉得十分有滋味,那么这个人德业的进步必是可以预料得到的。原文观周公之不骄不吝,有才何可自矜?观颜子之若无若虚,为学岂容自足?门户之衰,总由于子孙之骄惰;风俗之坏,多起于富贵之奢淫。译文周公制礼作乐,被人们推崇为周朝的圣人,但是,他却不因为自己有才德,就对他人持有傲慢和鄙夷的态度。有才能的人怎么能自以为了不起呢?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却“有才若无,有德若虚”,不断虚心地学习。求学问哪里可以自满呢?家庭的衰败,总是因为子孙的骄横与奢侈,而社会风气的败坏,多是因为人们过度的奢侈淫乱所致。原文见人善行,多方赞成;见人过举,多方提醒,此长者待人之道也。闻人誉言,加以奋勉;闻人谤语,加以警惕,此君子修己之功也。译文见到别人好的言行,要通过多种途径加以宣扬,赞颂;见到他人有过失的言行,应及时地提醒、规劝,这是年纪大的人为人处世的原则。听到他人对自己称颂的言语,就应该再接再厉,勤勉踏实地继续做下去;听见他人对自己的中伤之言,就要加以警惕,引以为戒,这是有道德的人修身养性的结果。原文知往日所行之非,则学日进矣;见世人可取者多,则德日进矣。译文反省、检视自己,能认识到自己过去有许多做得不对的地方,那么,你的学问就会不断地增长;如果能发现并自觉地学习别人的优点,那么你的道德就会日益高尚。原文有真性情,须有真涵养;有大识见,乃有大文章。译文要有至真无妄的性情,必须先要有真正的修养;要做出不朽的文章,必须先要有远大的见识。原文求备之心,可用之以修身,不可用之以接物。知足之心,可用之以处境,不可用之以读书。译文追求完美的理想,可以用在自身的修养上,却不可用在待人接物上。容易满足的心理,可以用在环境的适应上,却不能用在读书求知上。原文自伐从戈,矜字从矛,自伐自矜者,可为大戒;仁字从人,义(羲)字从我,讲人讲义者,不必远求。译文“伐”字的右边是“戈”,“矜”字的左边是“矛”,戈、矛都是的古代的兵器,有杀伤之意,从这两字的意思来看,自命清高的人应有所感受,加以警惕。“仁”字左边是“人”,“义”字的下边是“我”。可见,要讲仁义,并不在远处,只要有人有我就可以切实实行。原文严近于矜,然严是正气,矜是乖气,故持身贵严,而不可矜。谦似乎谄,然谦是虚心,谄是媚心,故处世贵谦,而不可谄。译文严肃庄重易造成的错觉是傲慢,可是严肃庄重是正直之气,傲慢却是一种怪僻的脾气,所以律己最好是严肃庄重,而不要傲慢。谦虚有时看起来象是谄媚,然而谦虚是待人有礼不自满,谄媚却是因为有所求而讨好对方,所以处世应该谦虚,绝不可谄媚。原文知过能改,便是圣人之徒;恶恶太严,终为君子之病。译文能知晓自己的过错而加以改正,那么便是圣人的门徒;攻击恶人太过于严厉,终会成为君子的过失。原文人犯一苟字,便不能振;人犯一俗字,便不可医。译文人只要染上了随便的毛病,这个人便无法振作起来;一个人的心性只要流于世俗,就是用药物也无法医治了。原文把自己太看高了,便不能长进;把自己太看低了,便不能振兴。译文如果把自己估计得过高,便会停止追求进步;而把自己评估得太低,便会失去振作的信心。原文无执滞心,才是通方士;有做作气,便非本色人。译文没有执着滞碍的心,才是通达事理的人。怀着矫揉造作的习气,便无法认识真正的自我。原文气性不和平,则文章事功,俱无足取;语言多矫饰,则人品心术,尽属可疑。译文如果一个人不能心平气和地为人处事,过于情绪化,则断定他在学问和做事上,不会有什么值得效法之处;一个人的言语如果虚伪不诚实,喜欢欺骗别人,无论他在人品或是心性上装饰得多崇高,同样会令人怀疑。原文多记先圣格言,胸中方有主宰;闲看他人行事,眼前即是规箴。译文多多记忆过去圣贤人的格言警句,心中才会有正确的主见。经常看看并分析他人做事的得失,便可当作我们处事的准则。原文心能辨事非,处事方能决断;人不忘廉耻,立身自不卑污。译文心中能辨别何为对的,何为错的,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就能果断地做出决定;人能不忘记廉耻,有自尊心,在社会上为人处世,自然就会正直,不做任何卑鄙污秽的事。原文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此八字是收放心的功夫;神闲气静,智深勇沉,此八字是干大事的本领。译文广博地吸收学问,坚定志向,真诚地向他人请教,细心思考,这些是追求学问的重要功夫;心神安静,气不浮躁,拥有深刻的智慧和坚定的勇气,这些是做大事必须具备的能力。原文世之言乐者,但曰读书乐,田家乐。可知务本业者,其境常安;古之言忧者,必曰天下忧,廊庙忧。可知当大任者,其心良苦。译文人世间说到快乐之事,都只说读书的快乐和田园生活的快乐,由此可知只要努力地做好本身的工作,便是最安乐的境地;古人说到忧心之处,必定都是忧天下百姓的痛苦,忧朝廷中政事清明与否,由此可知身负重任的人,真是用心良苦。原文莫之大祸,起于须臾之不忍,不可不谨。译文许多莫大的灾祸,往往都是由于一时冲动,不能控制自己而闯下的。所以做人凡事不可以不谨慎,必须学会容忍。原文小心谨慎者,必善其后,畅则无咎也;高自位置者,难保其终,亢则有悔也。译文凡事小心谨慎的人,必定先谋求好的结果,所以办事顺利,从而避免了过错和失败。凡是官居高位的人,很难维持长久,一旦达到顶点,就开始走向反面。原文和平处世,勿矫俗以为高;正直居心,勿机关以为智。译文为人处事要心平气和,不应故意违背习俗,自命清高;待人之心要公正刚直,不能居心叵测,耍花招,卖弄聪明。原文泼妇之啼哭怒骂,伎俩耍亦无多;维静而镇之,则自止矣。谗人之簸弄挑唆,情形虽若甚迫;苟淡而置之,是自消矣。译文蛮横而不讲理的妇人,任她哭闹,恶语伤人,也只不过那些伎俩。只要稳定情绪,不去理睬她,她自然没意思,逐渐地会终止吵闹。好搬弄是非,颠倒黑白的人,不断地用言语来伤害别人,自己似乎被他逼得走投无路。如果不把那些谗言诽语放在心上,听若不闻,那么他自然会停止说那些无益的言辞。原文神传于目,而目则有胞,闭之可以养神也;祸出于口,而口则有唇,阖之可以防祸也。译文人的精神往往经由眼睛来传达,而眼睛则有眼皮,合起来可以养神。祸事往往由说话造成,而嘴巴则有两片嘴唇,闭起来就可以避免招祸。原文有生资,不加学习,气质究难化也;慎大德,不矜细行,形迹终可疑也。译文天资虽然不错,但如果不加强学习,脾气性情还是很难有所改善的。只在大行为上面留心谨慎,却在小节上不加留心,最终,人们对他的言行还是难以信任。原文守身必严谨,凡足以戕吾身者宜戒之;养心须淡泊,凡足以累吾心者勿为也。译文保持高尚节操,必须十分严谨,凡是足以损害自己节操的行为,都应该戒除。要用宁静寡欲涵养自己的心胸,凡是会使我们心灵疲惫不堪的事,都不要去做。原文古人比父子为乔梓,比兄弟为花萼,比朋友为芝兰,敦伦者,当即物穷理也;今人称诸生曰秀才,称贡生曰明经,称举人曰孝廉,为士者,当顾名思义也。译文古时代的人,把父子喻为乔木和梓木,把兄弟喻为花与萼,把朋友喻为芝兰香草。因此心想敦睦人伦的人,由万物的事理可推及人伦之理。现在的人称读书人为“秀才”,称各府、州、县考选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的人(贡生)为“明经”,称举人为“孝廉”,读书人有这些美誉之称,因此应明白自己应具有的内涵。原文和为祥气,骄为衰气,相人者不难以一望而知;善是吉星,恶是凶星,推命者岂必因五行而定。译文温和是吉祥的征兆,骄傲是衰败的使者,看相的人一眼就能看出吉祥与衰败。善良就是吉星,狠毒就是煞星,算命的人又哪里必须按照五行才能论断吉凶?原文常人突遭祸患,可决其再兴,心动于警惕也;大家渐及消亡,难期其复振,势成于因循也。译文如果普通的人突然遭受灾祸忧患的打击,一定可以重整旗鼓,再次振兴,因为突然的祸患使他产生了警戒自励之心。如果是著名人物的声名、成就逐渐趋于消弥和衰败,其情势则成因于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原文观朱霞,悟其明丽;观白云,悟其卷舒;观山岳,悟其灵奇;观河海,悟其浩瀚,则俯仰间皆文章也。对绿竹得其虚心,对黄花得其晚节,对松柏得其本性,对芝兰得其幽芳,则游览处皆师友也。译文观赏红霞时,领悟到鲜艳而美丽的生命;观赏白云时,欣赏它卷舒自如的曼妙姿态;观赏山岳时,领悟到它雄伟、灵秀的气概;观赏大海时,欣赏到它的雄壮、宽阔。因此,只要我们认真地观察,细心体会,那么,天地之间无处不是好文章。面对翠竹,应该学习它的谦虚谨慎精神;面对黄花,能学习到身处乱世而应有的高风亮节;面对松柏,能学习到身处逆境而坚忍不拔的精神;面对芷兰香草,能获得优秀品格的幽香熏陶。那么在游玩与观赏之中,没有一个地方不值得我们学习,处处皆是良师益友。原文一室闲居,必常怀振卓心,才有生气;同人聚处,须多切直话,方见古风。译文闲散居处时,一定要时常怀着策励振奋的心志,才能显出活泼蓬勃的气象。和别人相处时,要多说诚实而正直的话,这样才具有古人处世的风范。原文人虽无艰难之时,却不可忘艰难之境;世虽有侥幸之事,断不可存侥幸之心。译文人即使处在顺境之中,也不可忘却人生还有逆境的存在;世上虽偶然会有些意外收获的例子,但是心中不可抱着不劳而获的想法。原文忠实而无才,尚可立功,心志专一也;忠实而无识,必至偾事,意见多偏也。译文如果一个人竭尽心力,即使没有什么才能,只要专心致志地工作,还是可以立下一些功劳。反之,如果这个人忠心尽力,却没有远见卓识,必定会出现一些偏见,将事情弄砸的。原文人生境遇无常,须自谋一吃饭本领;人生光阴易逝,要早定一成器日期。译文人生中的环境和遭遇是变化不定的,自己一定要具有谋求财富,足以养活自己的一技之长,才不致于使自己受到困扰;人生光阴是很短暂的,且易于流逝,一定要及早确立远大的志向和奋斗目标,在一定的时间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原文义之中有利,而尚义之君子,初非计及于利也;利之中有害,而趋利之小人,并不顾其为害也。译文在义行之中会获得利益,这个利益是重义理的君子始料不及的;在谋利中也会有不利的事出现,这是一心求利的小人不愿得到却偏偏会得到的。原文德泽太薄,家有好事,未必是好事,得意者何可自矜;天道最公,人能苦心,断不负苦心,行事者须当自信。译文自己品德不高,恩泽太薄,即使家中出现了好事,未必就是幸运,得意的人还自以为了不起。上天是最公平的,人能尽心尽力,就不会白费力气,做大事的人尤其要有信心。原文道本足于身,切实求来,则常若不足矣;境难足于心,尽行放下,则未有不足矣。译文真理本来就存在于我们自身之中,充实而无所缺乏,如果切切实实地追求,永远都难以满足。外在的事物很难使人心的欲念得到满足,倒不如全然放下,这样就不会有不满足感了。原文伍子胥报父兄之仇,而郢都灭,申包胥救君上之难,而楚国存,可知人心足恃也;秦始皇灭东周之岁,而刘季生,梁武帝灭南齐之年,而侯景降,而知天道好还也。译文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为报父兄之仇,誓言灭楚,终于攻破了楚的都城郢,鞭仇人之尸。而当时的申包胥则发誓要保全楚国,终于获得秦军救援,使楚国不致灭亡。由此可见,人只要下决心去做,一定能办得到。秦始皇灭东周那一年,灭秦立汉的刘邦也出生了。梁武帝灭南齐的那一年,归降梁武帝的侯景,后来亦反叛梁朝。可见天理循环,报应不爽。原文夙夜所为,得毋抱惭于衾影;光阴已逝,尚期收效于桑榆。译文从早到晚的所做所为,暗中想来没有一件是有愧于心的。人生的光阴虽已经逝去,但是总还希望在晚年能看到自己一生的成就。
这是一本文学品评书籍。我的体会就是,这本书描述了很多的儒家现象,也对当时社会中的一些人一些事情进行了评论,还对文学发展情况进行了简述,也对一些文学文章进行了评论和议论,这是一部可以了解儒家思想非常全面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