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许多孩子存在心里着急而行动上不急的问题,也知道要学习,也能做到一天到晚地学习,但是学习效率很低;对将来的理想很高,要考好高中、好大学,但是没有实际行动来保证;你说别上学了,他也知道急得直哭,但是放学回家还不愿意写作业。家长也不明白这些孩子是怎么回事,到底是想学还是不想学?
例如,孩子面临考试时会表现出紧张情绪,焦虑、恐惧、心悸、失眠等症状,家长以为是情绪问题,其实是孩子的行为问题。
首先是孩子平时复习量不够多,一到考试看到题都不会当然紧张。而平时做题少,又是因为动作慢,时间不够用。还有的孩子是爱看书但不爱写字,就不能将学习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
那么,我们首先要解决孩子的行为怎么才能紧张起来的问题。当孩子学习成绩下降时,家长和孩子都会非常着急,但家长只顾说孩子,反而使孩子产生厌烦情绪。孩子成绩下降往往和孩子在一段时间里自觉性下降、没有把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学习方法不正确有关系。
家长注意到这个问题后提醒孩子,孩子也知道着急,但如果在行动上没有改变当然没有作用。当孩子学习成绩上不去时,家长一般会说孩子不够用功。其实在小学三年级、五年级、初二、高一,孩子会遇到学习上的门槛,有些孩子就是在这一时期学习成绩开始上不去了,尤其是数学的理解力和语文的组织能力,这和孩子的大脑抽象思维水平有关,而动手能力和运动协调性和孩子的抽象思维水平的发展有关,但是,家长并不知道孩子的行动能力和学习成绩有什么关系。
在儿童心理门诊发现,那些在婴幼儿期爬行不足、剖腹产、早期运动量不足的孩子动手能力、运动协调性都非常差,就会出现脑子里想的和行动表现不一致、心里着急而手不着急地问题,结果在学习自觉性、手脑协调性、行动组织能力、数学抽象思维和语言发展方面都发展不足,造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拖拉、粗心大意、心里着急而行动上不急的问题,那么我们就要注意对孩子行动上的训练。
在运动能力上要注意训练孩子的手眼协调,如打羽毛球、打篮球、游泳、抛接球等,或在心理专家的指导下进行的感觉统合训练见效比较快。在学习习惯方面,要注意平时在写作业时用闹钟限定一段时间。根据孩子的年龄,每次不要超过50分钟,学习时像考试一样,不吃东西、不说话、不听音乐、不看电视、不上厕所,动作很紧张地做题,不会做地题先放一边,不要一下想半天。平时做题习惯了紧张,考试时就不紧张。
一段时间后让孩子休息十分钟,大脑休息地最好方式除了睡觉外就是体力劳动或体育运动,这样有助于孩子科学用脑,劳逸结合。在生活习惯上,要注意训练孩子自己动手解决自己地问题,如自己吃饭、穿脱衣服、收拾书包和屋子,还要学做家务。对孩子动手能力和运动能力的训练会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
文/ 杨霞
杨霞老师
少儿心理教育专家
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专业,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副研究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北京协和启迪咨询中心主任、北京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儿童心理协会常务理事。
杨霞老师具有非常丰富的心理学知识,拥有20多年临床经验,一直专注于儿童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擅长儿童、青少年、成人心理咨询、辅导、成长设计、儿童与青少年的心理辅助训练、感觉统合训练。
出版书籍有《教子良方》、《儿童心理咨询与行为矫正》、《心理学家忠告》、《让孩子会学习》等。
办公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上河村小区三区6号楼4单元1402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