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一段时间后,家长们都比较关注什么问题呢?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的话题,让我们来通过下面3个案例了解吧!
案例一:
总要跟大人“唱反调”男孩
张妈妈的儿子读小学三年级了。张妈妈最近好烦恼,因为儿子总是不听话,妈妈时常会收到学校老师的“投诉”。知道了龙岗区青少年心理热线后,张妈妈拨通了热线电话。张妈妈说,自己的小孩经常不听话,经常拖拖拉拉地起床,写个作业总是用各种理由推脱,在学校的表现也不尽理想,成绩中等。
最苦恼的是,张妈妈尝试用了许多方法来试着改变孩子,比如鼓励、讲道理、批评教育,都没有效果,甚至一度引发了亲子冲突。虽然每次孩子都会答应得好好的,但是过不了多久,又会“原形毕露”。妈妈一度怀疑孩子是不是有心理问题。
案例分析
心理咨询师告诉张妈妈,当孩子进入小学之后,思想在逐步走向独立,特别是小学二、三年级的孩子们,此时已经有强烈的独立的思想意识,于是行动也开始独立。他们会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于是这个“小大人儿”就会极力地去挣脱父母的掌控,希望凡事自己说了算。于是处处喜欢跟大人“唱反调”。既然孩子成长变化了,我们父母的教养方式也得适应这种改变。
肯定孩子,尊重孩子
建议张妈妈:这个阶段是孩子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如果我们能给予孩子正面管教的力量,肯定孩子的优点,给予他鼓励和正面暗示,会对孩子非常有帮助。因为孩子是通过周边人的评价来感知自己,确定行为方向。如果孩子得到了认同,他们就会强化那些好的行为,力求自己变得更好。其次,我们要避免总是跟孩子说,我尊重你的选择,但最后孩子的选择永远以落空而告终的行为。尝试着逐渐将自主权交还给孩子,让孩子尝试着犯错误,并学着改变错误,避免过度保护,孩子才有活力,才能成长。
案例二:
不愿意与妈妈说话的少年
M女士:我儿子今年11岁,以前我们母子关系一直很好,儿子和我无话不谈,可是最近孩子变化很大,什么都不告诉我,比如他放学回家,我看他不太开心,怕他在学校被人欺负了,问他怎么了,他就说两个字:你猜。被爸爸批评了,就把自己关在卫生间,坐在墙角发呆,我很心疼他,想跟他聊聊,他也保持沉默。我感觉儿子已经把我从他的世界里推出来了,很难过。
案例分析
M女士儿子的这种情况,是青少年发育过程中一种阶段性的心理现象。当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许多自己的事有意回避父母与师长,自己的心事更愿意和同龄人分享,而不是父母。一般来说是一种正常现象。
研究表明:家庭关系和谐,父母对孩子关心,采用民主型教育青少年闭锁心理的表现指标数低。相反,与父母关系紧张,或父母只关心青年学业,或采用严厉管束,放任溺爱教育方式的家庭,青少年的闭锁心理表现明显。
适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
作为父母,首先要理解和面对孩子的这种变化。其次,要适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比如:
一、在口气上要有意识地调整
将“命令”的口吻调整为“商量”的口吻。要意识到孩子正在慢慢变成“大人”,需要别人的重视和尊重。
二、关注孩子最好的朋友和相关家庭背景
孩子在这一阶段需要同伴相助,这就容易形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情况。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通常是孩子不安全感的反映,当孩子有不安全感或缺少对家庭的信赖和眷恋时才有可能接近其他人。同时,你未必知道孩子接触的到底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因此不要直接责备为什么,而应该通过适当的方式了解孩子的同伴及其家庭背景,尤其是他最好或最亲密的朋友,进而做出正确判断和采取适当的方式。
三、给孩子以信任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有问题,家长不要有过分的、快速的、猛烈的反应。不要认为孩子无可救药,不要放弃对孩子教育的权利,家长是孩子最好的导师。青春期孩子认为自己长大了不需要家长管了,叛逆和成人感正说明他们生理心理发育逐渐成熟,要换一种眼光看世界,要发出不一样的声音。作为家长要充分听取孩子的意见,停止唠叨不停,停止粗暴的干涉,停止无原则的溺爱。不要给孩子提出望尘莫及的目标,“跳一跳能够到的目标”是最恰当的。叛逆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平等和平的谈话氛围,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与孩子心平气和的交流。
案例三:
“油盐不进”的小男生
“老师,我家孩子在学校受同学排挤了,说同学们都不愿意跟他玩,现在整天在家发脾气,说也说不听,您能帮帮我吗”电话一接通,就传来了一位母亲急切而焦虑的声音。原来,这是一个调皮的二年级小男孩(下称小A),由于上课不认真、课堂上爱捣乱而导致其他孩子不喜欢他、不跟他玩,小A一走过去,其他孩子就走开了。
“其实我知道是我家孩子习惯不好,可是我打也打过,骂也骂过,还冷静地跟孩子谈过,但他还比较幼稚,自己的保证转眼就忘了,根本做不到,回到家一说这个问题就发脾气,一发脾气老人就出来护着孙子??”面对孩子的问题,家长采取了三个常用的方法:打、骂、讲道理,但从效果来看微乎其微。
案例分析
其实,对于二年级的小A来说,现在遇到了一个很大的困境:在学校表现不好,得不到成就感;在班里爱捣乱,同学不欢迎;在家里,父母打骂,得不到认可。这样一看,孩子心里的压力可能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听到这里,小A妈妈也很有触动“老师您说的对,他本来很活泼乐观的,最近变得越来越暴躁了,那现在要怎么做呢?”
孩子现在最缺的就是自信
孩子现在最缺的就是自信,觉得所有人都不喜欢自己,觉得自己什么事儿都不做好。
一是接纳、理解孩子的情绪,引导孩子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宣泄情绪。
二是要积极发现孩子的优点并鼓励他,帮助孩子找回自信。
三是让孩子聚焦于如何去改正错误行为。针对孩子的行为问题,因为孩子年龄小,不建议讲很多大道理,只需要让孩子意识到哪个行为不正确、而正确的行为应该是什么,让孩子聚焦于如何去改正。
四是做通老人工作,不要太过溺爱。
五是跟班主任老师沟通,获取支持。
身为父母
我们都知道孩子是和问题一起成长的
但是当问题真的出现在自己孩子的身上时
我们还是会很焦虑,很担忧
很难以接受??
上面的案例或者能给我们一些提示和参考
在面对孩子,成年人最大的文明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作所为,以他乐意接受的方式与其沟通;在进行沟通时,做好情绪调节,才有可能打开孩子心扉,支持到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