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斯特伯格的研究,集中在以下问题上:如何鉴别个人的素质和心理特点,并根据个人的素质及其心理特点把他们安置到最适合的工作岗位上?在什么样的心理条件下,可以让工人发挥最大的干劲和积极性,从而能够从每个工人那里得到最大的、最令人满意的产量?如何使人们的头脑中获得工业活动所希望产生的最佳印象,即在心理上如何能够保证实现人们的理想? 管理史学家雷恩把芒斯特伯格的研究概括为三句话,即“最最合适的人”、“最最合适的工作”、“最最理想的效果”。所谓“最最合适的人”,就是研究不同工作岗位对人员素质的要求,识辨和评价不同人员的心理品质,为他们找到最恰当的工作岗位。由此,发展出了以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在人员选拔、职业指导和工作安排等方面具体应用的多种技术。所谓“最最合适的工作”,就是研究并确定从每一个人那里获得最大、最令人满意产量的“心理条件”。芒斯特伯格发现,学习和训练是最经济的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和手段,物理的和社会的因素对工作效率有较强的影响,特别是创造工作中适宜相关人员的“心理条件”极为重要。所谓“最最理想的效果”,就是研究对人的需要施加符合实业利益的影响的必要性。他讨论了销售、市场和广告的技术,并呼吁对保持经济需求因素的研究。芒斯特伯格的理论,来自于他主持的一系列调查和实验性研究。他从电车司机、电话接线员和高级船员中搜集了大量材料,其中一个著名的例子是研究安全驾驶电车的司机所应具备的特征。他通过系统地调查和研究电车司机工作中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模拟实验,最终归纳和推论出一个优秀的司机应该具备的各种素质和技能,并进而确定出担任司机的心理条件。另外,芒斯特伯格在疲劳研究中,不仅注意到引起疲劳的身体因素,而且注意到引起疲劳的心理因素。他同他的学生一道,进行了许多有关工厂的工作曲线的研究,从中发现了日产量和周产量的涨落规律。根据每日的产量记录,每天上午九十点钟产量有明显的增加,到午饭前产量有所下降,午饭之后恢复上升,但上升情况不如早晨九十点钟,下午下班前产量又会显著下降。同样的,一周的产量也表现出了类似的情形,星期一的产量平平,星期二和星期三产量最高,然后逐渐下降,直到星期六产量降到最低。如果说,日产量的变化是由于身体疲劳引起的,那么,周产量的变化就不能再用身体因素来解释,惟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心理因素。这些研究,为工业心理学开辟了新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