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同性恋已被越来越多的人包容,但近日,#大学教材将“同性恋”归为性心理障碍,大学生控告出版社#这一话题再次将“同性恋”推上热搜。原定于4月22日开庭的一起产品质量纠纷案第三次延期开庭。原告西西向媒体表示,“当年看到后觉得很愕然,教材竟然把同性恋归为比较常见的性心理障碍”。
早在几年前,原告西西就向法院提起了自己的诉讼。2016年,在广州上大二的西西发现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书将同性恋视为病态,“当年看到后觉得很愕然,教材把同性恋归为比较常见的性心理障碍。”
西西针对此事给暨南大学出版社写过一封举报信,出版社回应称书中内容不存在问题。2017年,她委托律师以产品质量纠纷为由起诉出版社和相关网购平台。按照广电局的标准,如果编校差错过了万分之一,属于产品质量问题。而关于同性恋方面的“产品质量”却遇到无法鉴定的困局。
早在30年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就从精神疾病列表中删去了“同性恋”一项。为了纪念这一事件,每年的5月17日被定为“国际不再恐同日”。
在我国,2001年4月20日出版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中提到,同性恋的性活动并非一定是心理异常。因此,同性恋不再被统划为病态。中华精神病学会副主席、参与制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主要负责人之一陈彦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同性恋者不是精神病病人,我国司法精神病学不包括同性恋。同性恋一直被认为是人格障碍,从前,同性恋被归类为性变态,现在被普遍接受的称谓是性心理障碍。
美国心理学协会发表的一篇科学文献表明:长期的实验记录证明,同性恋是无法被“矫正”的,性取向无法改变。对于同性恋的形成,许多社会调查和研究都显示同性恋的成因是复杂的,目前并没有科学的定义。有研究人员表示,同性恋有深厚的生物医学基础,同性恋者的性取向是由同性恋基因决定的,无法通过后天改变,不是一种选择,也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
“同性恋者出现心理问题不是由同性恋本身引起的,而是外界压力引起的。”微博认证为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咨询师赵艾薇”表示,同性恋不是心理疾病。大量的学术和临床文献证明,同性恋往往受到歧视、压抑、迫害等行为,进而产生抑郁、焦虑和其他心理问题隐患。她倡议,社会应该提倡对思想开放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