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 社会 生活,考验更多的是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的强弱主要体现在一个人是如何面对竟争压力的。因此,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和竞争力,让孩子在生活“演习”中体验竞争魅力。
孩子拥有了竞争力,也就拥有了成长道路上所必需的信心之源、成长之本,如此才能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稳步攀升。从而使自己的人生更优质、更稳定、更从容。
竞争意识是指对外界活动所表现出的积极、奋发、不甘落后的心理反应,它是产生竞争行为的前提。现在的 社会 竞争日益激烈,如果一个人没有竞争意识,就很难在 社会 上立足,也很容易被 社会 淘汰。另外,竞争也是孩子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竞争意识的孩子会在很多方面有更大的优势。比如,竞争不仅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还有利于激发孩子各方面的潜能等。
相传,挪威人从深海捕捞的沙丁鱼很难活着上岸。抵港时。如果沙丁鱼还活着。卖出的价格就会高出一倍,因此,渔民们想尽一切办法让沙丁鱼活着返港。但大多数人都失败了。
让人们感到奇怪的是,有一位老渔民天天出海捕捞沙丁鱼,返港后,他的沙丁鱼总是活蹦乱跳的,而其他渔民们的沙丁鱼,回港后全是死的。也因此,那位老渔民一家成了远近闻名的富翁,而其他渔民却一直只能维持温饱。
后来,老渔民在临终前把这个秘诀告诉了儿子:原来给鲶鱼是沙丁鱼的天敌,在沙丁鱼的鱼槽中放进几条鲶鱼,就可以制造一种紧张的气氛,沙丁鱼一见到鲶鱼就四处游动,从而保持了沙丁鱼旺盛的生命力。所以最后运到港的沙丁鱼总是活蹦乱跳的。后来。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鲶鱼效应”。
如果沙丁鱼没有竞争对手。就会失去活下去的斗志。人也一样,如果一个人没有竞争对手,那他就会甘于平庸,养成惰性,最终庸庸碌碌,无为而终。
心理学认为,孩子都具有争强好胜的天性,平时,这种天性处于潜伏状态,一旦父母用外部诱因激励他,诱发他的竞争意识,使这种内在的动机转为兴奋状态,就能成为孩子今后学习和发展的驱动力。
因此,在生活中,父母要有意地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让孩子明白竞争是其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那么,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竟争意识呢?具体可参考以下几种方法。
1.培养和发展孩子的个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性与竞争能力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个性突出的孩子,其自身往往蕴含着很强的竞争力量,其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往往比他人强。 父母要想培养和发展孩子的个性,就应从孩子的兴趣爱好出发,不仅要扩大孩子的知识面,还要让孩子学会一种或几种特长和本领。
2.逐步引导孩子参与竞争
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父母可逐步引导孩子参与竞争。比如,平时,父母要陪孩子一起跑步,当学校有 体育 比赛时,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报名参加,并给予孩子勇气和信心。父母要注意如果孩子真的不想参与竞争,也不要强迫。
3.给孩子挑选合适的竞争对手
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追求优越的欲望,它推动人们努力补偿自己的不足,发奋图强,获得成功。这种心理在人的一生中都在发挥作用。因此,父母可以给孩子挑选一个合适的竞争对手,让孩子找到自己与其他人的差距,因为孩子只有找到了差距,才会有补偿差距的愿望。
给孩子挑选竞争对手时,父母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竞争范围要广 ,除了学习成绩,还应包括运动、手工、美术等其他方面; 二是要以孩子自身的客观情况为依据 ,认清孩子所处的位置,不要选择和孩子差距太大的竞争对手。
4.让孩子学会战胜自我
我们经常说,一个人最大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一个人不断战胜自己才是最大的胜利。 因此,父母要让孩子学会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使孩子不断进步。
5.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一个连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孩子,从根本上就失去了竞争的能力,这样的孩子必然不会乐观向上、朝气蓬勃。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拥有竞争的勇气。
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自己最擅长的、别人不具备或者比对手更优异的竞争能力。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是他在 社会 中的生存能力和抢占资源能力最重要的衡量指标。而孩子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他的优势、天赋。
在家庭教育中,一些父母经常这样教育孩子:“孩子,你哪个方面弱,可要多努力、多弥补啊。”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花了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不擅长的事,自身的优势也渐渐被消磨殆尽。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建议父母们: 对待孩子的优势,要像对待他们的不足一样上心。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势,并将这种优势培养成孩子的核心竞争力。
孩子在某一件事情上比别人做得好,这就是他的优势。比如,孩子的英语不如别的孩子,但语文可能比别的孩子好;孩子在学习上成绩平平,但画画出类拔萃;孩子绘画笨手笨脚,但有着惊人的音乐天赋。也就是说,所谓的优势和弱势是相对的。 父母要正确认识到:每一个孩子都是优秀的,都有自己的优势。
那么,父母应如何发现、培养孩子的优势呢?
1.注重孩子积极情绪的培养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要发现孩子的优势并不容易。一位心理学家曾说:“优势是由积极情绪发展而来的。”而积极情绪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出现了,因此,父母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积极情绪,从而促使其优势的发展。
2.父母的称赞和关注很重要
父母的称赞和关注,能够引导孩子向优势的方向发展。当孩子发现自己在做某些事情时会受到称赞、关注,他就会产生更多的积极情绪,并刻意多做这方面的事情。
3.不要用挑剔的眼光找孩子的毛病
美国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曾说:“每个孩子都有优势,而父母总是盯着孩子的弱势,认为管好孩子的弱势,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其实,这样做就像蹩脚的工匠,是不可能造出完美的瓷器的。”
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不是用赏识的目光去看待孩子的优势,而是用挑剔的眼光去找孩子的毛病。最可怕的是,拿自己家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家孩子的长处相比,越比较越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优秀。父母要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孩子之间是没有可比性的。
在我们的微信朋友圈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为孩子的各种评比拉票,如音乐之星、小天才画家、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等,有的父母为了给孩子拉票还发红包,甚至找刷票公司。
这种“胜利”的投票,其结果反映不出哪个孩子更胜一等,孩子也难以正确认识自己的实力。这种由“实力竞争”转变成
“人脉比拼”的现象,不但背离了评比本身的意义,还扭曲了孩子的公平竞争观。
也许有不少父母认为,孩子还小,不会对他的心理产生多大影响。其实不然,这种不真实的投票形式不但会让孩子感到不公平,还会使孩子形成畸形的竞争价值观。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4~10岁的孩子处于从“盲从权威”到“有自己内在的判断标准”的过程中,比较容易被外部事物影响。 另外,美国权威机构也曾表示,孩子在拥有计数概念之前,就已经因自己被不公正地对待而产生负面情绪了。
另外,父母应该认识到教育孩子公平竞争是家庭教有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可以先来看一段由一位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写的一段日记:
像这种没有公平竞争观念的孩子,长大以后很难成功。那么,父母应如何培养孩子的公平竞争观呢?
1.父母要有正确的竞争观
要培养孩子的公平竞争观,首先需要父母有正确的竞争观,像前面讲过的“朋友圈拉票”或是“网络拉票”,都是父母不应有的行为。因为这种不公平的竞争形式会把孩子的价值观引入歧途。如果您真的爱孩子,可以让孩子通过纯粹的竞赛或评比来提高能力。
2.竞争要遵守规则
父母要让孩子认识到,竞争不是不择手段,而是要遵守规则,在不违背道德的前提下公平竞争。平时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多参加竞争性的活动,让孩子在比赛中遵守比赛规则,增强竞争意识,从而形成公平竞争的观念。
亚里士多德说过:“能独自生活的人不是野兽就是上帝。”它告诉我们, 要想适应 社会 激烈的竞争,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就必须学会与周围的人合作,否则就难以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父母可以把下面的哲理小故事讲给孩子听,让孩子明白合作在竞争中的重要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竞争中,各人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没有合作意识,最终是不会成功的。想要让自己成为真正的强者,一定要讲究双赢,追求团队合作。
现在的孩子在家里都是宝贝疙瘩,父母宠着,爷爷奶奶惯着,全家人都围着转。结果孩子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更不懂得合作。其实,这对孩子的 健康 成长是非常不利。那么,父母应怎样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呢?
1.教孩子学会与人和谐相处
与人和谐相处是与人合作的基础。因此,在生活中,父母要给孩子做好榜样,处理好与家庭成员、邻居之间的人际关系。孩子耳濡目染,会逐渐懂得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在 游戏 中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
父母要想办法为孩子提供与其他小朋友 游戏 的机会,让孩子在 游戏 中学会合作。比如接力棒 游戏 可以让孩子充分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孩子只有与其他小朋友友好合作、互相配合,才能使 游戏 进行下去。
3.让孩子在做家务中学会与人合作
要想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父母还可在实际生活中锻炼他,其中做家务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做家务前,父母应和孩子进行一番讨论,比如父母和孩子分别需要负责哪些家务,怎样相互合作与帮助等。这样的讨论会在孩子心中建立起家庭是一个生活团体的概念,每个人都要各司其职、相互帮助,这样才能让生活更美好。
4.让孩子懂得求同存异
马克思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 在孩子的想法与别人的不一致时,要让孩子尽量通过讨论达成一致,或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办法,而不应固执己见。 孩子只有懂得求同存异。他才能在团队合作中接纳别人和被别人接纳。
5.让孩子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
良好的合作就是互相利用资源,相互弥补各自的不足,以共同获取较大的利益。其中,对别人的接纳和欣赏很重要。人无完人,千万不要因为别人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或毛病,就嫌弃、疏远对方。生活中,父母要引导孩子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懂得真诚地赞美别人。
如今,很多孩子都有这样一个普遍现象一一输不起。不论是参加学校、 社会 上的比赛,还是在家和爸爸妈妈做 游戏 ,只能赢不能输,否则就会撒泼生气,而且还经不起别人的批评。这种“输不起”的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差。下面案例中的多多就是这样的孩子。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孩子其他方面都很好,就是怕输,不敢承担输的后果。就像案例中的多多一样,赢了就手舞足蹈,输了就撒泼生气。
对于孩子的“输不起”,父母不要去苛责孩子。而应先接纳孩子的情绪,让他表达出来。比如,孩子输时会感到失望、生气、伤心,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就像他赢时会感到高兴、骄傲、兴奋一样。孩子“输不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孩子在赞美中长大
孩子从小在赞美中长大,缺乏合理的批评和惩罚。 父母要明白,盲目的、泛滥的赞美会使孩子产生错觉,这样他就会认为自己什么都行,什么都棒。 这样的孩子最后只爱听表扬而受不了点儿批评。只能赢而不能输。
2.父母包办代替,孩子没有独立意识
生活中,许多父母总是帮助孩子打理好生活中的一切事务,让孩子无忧无虑,遇到困难,也不会独自想办法解决。这种没有独立意识的孩子在竞争过程中遇到失败,就会表现出逃避、退缩或放弃等。
3.孩子从小生活在顺境中
父母总是尽力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使孩子不受挫折、暦难。因此,孩子输了比赛后就不能适应,也没有抗压的能力。
然而,当今 社会 压力巨大、竞争激烈,“输得起”的精神很重要!那么,父母怎样做,オ能让孩子“输得起”呢?
1.父母言传身教,示范正确的态度
父母要言传身教,示范正确的态度。比如,爸爸修理自行车,总是修不好,这时爸爸可以对孩子说:“怎么这么难呢,不过没有关系,只要认认真真找问题,一定能找到的。”又如,妈妈做鱼不但没做好,还糊了锅,这时妈妈可以对孩子说:“真可惜,不过没有关系,我知道哪道工序出了问题,下次一定会做好的。”久而久之,父母的这种态度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2.培养孩子乐观豁达的心态
生活中,一些父母经常这样教育孩子:“他打你,你不会也打他呀?”“你真无能,你不会和他抢啊?”…这样的教育引导,怎么可能让孩子“输得起”? 父母要培养孩子乐观豁达的心态。生活中,总有人比自己有能力,并且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失败,孩子只有平静从容地去面对,内心オ会强大,充满希望。
3.告诉孩子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当孩子在竞争比赛中输了的时候,父母要告诉孩子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只要孩子在比赛中尝试了、努力了、付出了、那就是最大的进步,而结果只代表孩子的过去,只要孩子分析自己这次输的原因,下次比赛就一定会比现在更成功。
嫉妒是一种原始的 情感 ,是人类心理中动物本能的表现。当孩子看到其他同学比自己成绩好,或受到老师表扬的次数比自己多时,就会容易产生嫉妒心理。
案例中,丹丹和凤凤本来是很好的朋友。然而却因为嫉妒心理破坏了两个人的感情。嫉妒是孩子的一种正常的情绪,一般来说,并不需要格外重视。但如果嫉妒愈演愈烈。且严重影响到人际关系,则是一种恶性嫉妒,会冲昏孩子的头脑,使其做出一些让自己感到后悔的事情。
法国文学家巴尔扎克说过:“嫉妒者比任何不幸的人都更为痛苦,因为别人的幸福和他自己的不幸都将使他痛苦万分。”孩子长期处于恶性嫉妒的情绪中,会产生压抑感。久而久之。就会给孩子造成不同的身心损伤,比如忧愁、怀疑、自卑、仇恨等。另外,恶性嫉妒还会影响孩子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客观的评价和判断,这会严重影响人际交往。
那么,父母该怎么做才能预防孩子陷入嫉妒的泥潭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不要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
一些父母总是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其实,父母这样做只会加深孩子的嫉妒心。
比如下面案例中壮壮妈妈的做法就是不对的。
2.父母要树立榜样,不要表现出嫉妒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 因此,父母要给孩子树立榜样,在生活中不可表现出嫉妒等不良情绪,以免让孩子变成嫉妒心强的人。
3.不要溺爱孩子
在家里,孩子都是父母的宝贝,但父母不能因为过分的宠爱就对孩子事事依从,这会使孩子的欲望越来越大、心胸越来越小。因此,父母不要溺爱孩子。
4.帮孩子建立自信心
当孩子缺乏自信心时,会更在意自己的缺点,这种低人一等的感受会更容易刺激孩子的嫉妒心理。因此,父母要帮孩子建立自信心,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优点。
作为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多多鼓励他,这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这种自信不但可以帮助孩子克服自己的嫉妒心理,而且有利于他塑造 健康 的自我。
5.激发孩子把族妒转化为竞争意识
嫉妒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孩子的感情被恶性嫉妒控制,他就会满怀怨恨和报复之情,陷入怨念中无法自拔。这需要父母将孩子的嫉妒转化为竞争意识,也就是将孩子的负面情结转化为积极的动力,从而更好地引导孩子明确自己要做什么,是嫉妒对方、贬低对方,还是自己努力去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