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的教育环境观包括:注重幼儿园审美环境的创设、注重幼儿园科学环境的创设、注重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创设。
陈鹤琴简介:
陈鹤琴(1892-1982),中国幼教之父。浙江省上虞人,15岁入杭州蕙兰中学。
1911年2月(清宣统三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同年秋转入北京清华学堂(1928年改名清华大学)。
1914年(民国3年)8月毕业。同年考取公费(“庚款”)留学美国,与陶行知同行,就读于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克伯屈,获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硕士学位。
1919年,陈鹤琴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工作,讲授《儿童心理学》课程。1920年,以长子陈一鸣为研究对象,进行儿童心理发展的观察和实验,写成《儿童心理之研究》。
1923年任东南大学教授兼教务主任,创办中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南京鼓楼幼稚园,形成系统的、有民族特色的学前教育思想,主张“活教育”。
1927年,陶行知创办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陈鹤琴兼任该校指导员及第二院院长。创办幼稚教育刊物《幼稚教育》。参与编写《幼稚园课程标准》
1940年,创立江西省国立幼稚师范学校,1945年迁校到上海,创立上海幼稚师范学校,建设了当时的幼稚师范教育体系。
陈鹤琴“活教育”思想体系:
1、目的论
①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②做现代中国人的要求:要有健全的身体;要有建设的能力;要有创造的能力;要能够合作;要服务。
2、课程论
①课程应结合自然、社会、儿童生活和学校教育内容;
②开设“五指活动”:儿童健康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科学活动、儿童艺术活动、儿童文学活动。
3、教学论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既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性,也强调教师要进行有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