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前,可怜天下父母心,爸爸特意早起精心制作了100分早餐。
本来以为这下胜券在握,没想到强中自有强中手。
同考场其他家长棋高一着,在孩子头上做文章,直接绑了个100分的小辫子!
还有的老母亲,放弃了坚持了几十年的唯物论,在考试前疯狂转发“逢考必过”符。
看得出来父母们为了让孩子取得好成绩,付出了多么大的努力了!
但100分也不是那么好考的,总有孩子考得没那么理想,成绩公布后的场景可就没那么和谐了。
妈妈打孩子手心,给小姑娘弄得张口来了句,“我总算知道我不好好学习的后果了。”
不然就是放假如上学,依旧可怜兮兮地学到三更半夜。
但这可不是良方,重庆一个8岁女孩就因为没考好,被妈妈批评后离家出走了,还留下纸条:
孩子的成绩真是时时刻刻牵动着家长的心,当孩子没考好时,我们应该对孩子说什么呢?
请记住下面这三句话,也许会影响孩子一生。
01
理解:“孩子,考差了没关系,让我抱抱你”
现在的孩子有多辛苦?前两天四川凉山有个学霸小男孩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个男孩姓李,因为学习成绩优秀所以一贯被同学称作“李学霸”。
期末考试结束后,老师宣布得到“全能明星”的同学,还特意强调了一下就是各项都很优秀的学生。
小男孩噌地一下站了起来,结果老师说出口的第一个名字却不是他。
他立刻坐下,脸上是难以掩饰的失落,但还是替得奖的孩子鼓掌。
直到第二次老师叫到他的名字,他喜极而泣,走上台去领奖。
男孩流下泪水无疑是一种压力的释放,看得我一阵心酸。
不过一个小学生就有这么大的压力?隔着屏幕都想给他一个爱的抱抱,告诉他孩子别哭,你很棒。
我家有个6岁的侄女,刚上一年级。前些天大家吃饭的时候没来,一问才知道是因为课太多。
6岁孩子的日程除了上学外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她没有时间出去玩,没有时间看电视。
你说她6岁什么都不懂,就学了个寂寞?但他们小朋友之间也有竞争,考得差了也着急上火得吃不下饭。
虽然还是小小年纪,大人的竞争机制却学得明明白白。
育儿 专家李玫瑾曾经说:“真羡慕现在的孩子,以前我们没得学,现在你们天天学。”
却被孩子反驳:
李玫瑾一想,这人不疯才怪呢。
孩子已经累成这样了,我们还要继续苛责他们吗?
如果一味地忽视孩子的努力,只知道机械地苛责强求,非但不能提高成绩,甚至还会使他们出现破罐子破摔的情绪。
试着蹲下来,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一个可以擦泪的肩膀。
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已经付出努力了,只要努力了就没有什么遗憾的。”
02
陪伴:“不管怎么样,爸爸妈妈都和你站在一起,打败问题”
比起自怨自责,没考好的孩子更怕的是来自父母的坏情绪。
因为有时候父母的坏情绪对一个孩子的影响几乎是终生的。
前段时间就有一条新闻,一个妈妈觉得孩子不好好学习,非拉着孩子去跳海。
被警察救回来后,称只是想“吓唬吓唬孩子”。
如此极端的教育方式,对孩子造成多大的心理阴影可想而知。
无独有偶,还有家长因为孩子不写作业,就逼孩子大半夜到山上的坟地里罚站反思。
还把孩子的鞋拿走,自己则去山下堵着,避免孩子偷偷溜下去。
警察一问父亲,他说自己教育不好孩子就让老祖宗来管管,顺便吓吓孩子。
细思极恐的是,这样的父母一点儿都不少见:
河南平顶山,一位男孩因为上网课不写作业,妈妈要从5楼跳下;
福建泉州,一名36岁女子因为儿子打 游戏 不写作业,在笋江大桥跳江;
上海,一个妈妈因为辅导作业跟孩子起了冲突,一气之下跳了河,甚至还不许警察营救。说自己太累了,说儿子就希望她去死……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这个结论真的不是家长自己臆测出来的吗?
宣泄情绪的是父母,但被迫接纳后果的却是还没长大的孩子。
他们终其一生都会认为——只有我成绩好,只有我乖巧,只有我爱学习,爸爸妈妈才能给我一方容身的空间。
《小欢喜》中有一段这样的剧情。
英子在模拟考中名次下降得特别厉害,本来是重点大学的苗子,却一下子降到了普通大学的水平。
英子妈妈原本对她采取的是高压教育,哪怕女儿考个第二名都要批评教育一番。
但这次,她破天荒心平气和地与英子沟通,先安慰英子,让她平静下来,没有责骂,也没有歇斯底里。
然后她又引导英子自己思考,成绩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到底是学习本身的原因,还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导致她成绩下滑。
母女俩分析失利背后的原因,让原本叛逆、恐惧、矛盾着的英子转换了心情,重拾动力用心学习。
很多家长都陷入了误区,认为只有吼叫、制造焦虑,才能让孩子进取。
但事实上,父母的焦虑情绪对孩子的成长收效甚微。
不但不能激励孩子努力学习,反而会让他们焦虑痛苦,觉得自己被爱是有条件的,从而对学习产生反感。
甚至对父母产生敌对情绪,很容易在成年后形成讨好型人格。
当孩子考差了,正确的做法是:
先安抚孩子的情绪,给予和风细雨般的安慰与鼓励,让孩子看到希望;
再与孩子一起分析考差的原因,总结每一道题的得失,引导孩子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03
成长:“比起成绩,爸爸妈妈更看重你的成长”
在这个万事万物都在“内卷”的时代,各种各样的比较、排名和竞争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
即便家长安抚了孩子,也难保老师、亲友、同学对孩子的追问不会正中雷区。
所以,除了让孩子知道父母是他们的坚强后盾之外,也要适度地放手,让孩子明白这个世界不会顺风顺水,很多时候我们需要逆风前行。
这就需要家长用爱和耐心培养孩子抗挫折的能力。
心理咨询师、教育专家贾容韬就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他有一儿一女,为了孩子们的教育他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和精力,但偏偏两个孩子的成绩都不理想。
最开始的时候,孩子们一考不好,贾容韬又是绝食又是摔东西,动辄把“我不也是为了你们好”挂在嘴边。
直到有一次他去表哥家,发现表哥家的孩子因为没被及时正确地引导,走上了吸毒的道路,甚至被判入狱,这才幡然醒悟自己的教育其实存在问题。
于是他停下手里的工作,亲自学习如何教导孩子。
过去,贾容韬和孩子聊天谈心,总是重复那句说了几千遍也不嫌烦的“要努力学习呀”;
现在他却说:“李政道当年……林肯小时候……”
他不再眼睛只盯着成绩,而是经常问儿子心情好不好,问女儿最近开不开心。
就算女儿考了70分回家,他还是很心平气和地对女儿说:
“胜败乃兵家常事。初中时你多辉煌啊,数学还考过满分呢,以你的聪明,只要用心,下次一定能考好。”
因为他这句话,女儿当场就哭了出来,说:
“爸爸只要你相信我,我就有信心。”
就这样,女儿一步步走进了上海 财经 大学的大门。
身为父母,一定要知道,你的一句话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成绩固然重要,但孩子对待人生的态度更加重要。
就像某学校在期末考试后给家长们的一封信里说的那样:
蔡元培曾说,教育者,养成人性之事业也。
真正聪明的家长,绝不会过度放大某一次考试、某一个分数。
考试的作用是帮助我们发现没掌握的知识点,只是手段,永远不会是目的。
面对那个没考好的孩子,与其用所谓的鞭策和斥责让孩子被动学习,不如用爱和包容陪伴他们度过这段最难的日子。
这样孩子未来人生的路途才会越走越稳,越走越坦荡。
任何一场考试,我们做家长的都要想尽办法把它的教育价值挖掘到最大,如果最后收获的只是一个分数,那就太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