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明人是美国的保罗·劳特布尔和英国的彼得·曼斯菲尔德。
2003年10月6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宣布,因为保罗·劳特布尔和菲尔德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和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以表彰他们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贡献。
扩展资料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明流程:
1978 年底,第一套磁共振系统在位于德国埃尔兰根的西门子研究基地的一个小木屋中诞生。 1979 年底,当系统终于可以工作时,它的第一件作品是辣椒的图像。第一张人脑影像于 1980年 3 月获得,当时的数据采集时间为 8 分钟。
1983 年,西门子在德国汉诺威医学院成功安装了第一台临床磁共振成像设备。借助这台油 冷式、场强 特斯拉的磁共振设备,HeinzHundeshagen 教授和他的同事为 800 多位患者进行了成像诊断。当时,完成一次检查需要一个半小时。
同年,首台超导磁体在美国圣路易斯的Mallinckrodt 学院成功安装。超导磁体技术的问世,在加快图像生成速度、简化安装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图像质量。然 而,第一台超导磁体重达 8 吨、长达 米。交付时,随同磁体还有 12 个装满了电子器件的机柜,用于对系统进行控制和将采集的数据重建为图像。
场强 特斯拉的西门子 MagnetomSonata 或者 MagnetomSymphony 磁共振系统只有 3 个计算机柜,占地面积仅 为 30 平米。1993 年 MagnetomOpen 产品的问世,标志着西门子成为全球第一个能够生产开放式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制造商。
使患有幽闭症的患者同样可以受益于磁共振技术。1999 年,西门子推出可自动进床的 MagnetomHarmony 和 Symphony 系统,为磁共振技术带来新的突破。从此,对大型人体器官/部位(例如脊椎)进行全面检查时再也无需对病人进行重新定位。
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的帮助下,BOLD(血氧依赖水平)效应可用于获取人脑不同区域的组织结构和功能信息,这使神经科医生、心理医生和神经外科医生可深入了解脑部功能甚至代谢过程。
另外,由于磁共振图像能够显示人脑的健康组织在多大程度上取代了退化脑组织的功能,因此使中风患者获得新的康复疗法。针对超高场强磁共振应用,西门子推出了两款场强 3 特斯拉的扫描设备——可对病人进行从头到脚全身检查的 MagnetomTrio 系统和专用于人脑检查系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彼得·曼斯菲尔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保罗·劳特布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