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生心理咨询辅导记录内容范文:
学生姓名:XXX。
班级:三年级(1)。
性别:男。
年龄:9。
基本情景:
成绩较差,尤其是这学期以来,成绩逐步下降。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一向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老是趴在课桌上。不肯写作业,有时干扰同学上课,父母分居,根本没有心思管他,似乎对他放弃了,爷爷对他要求过于严苛。
基本情景:
产生这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家长方面,父母分居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爷爷的高标准、严要求,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并且容易让孩子产生挫折感。对于有的孩子来说,尽管自我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可还是不能到达家长和教师的要求。
但在教师和家长的眼里,只看到成绩不梦想、没有到达他们的期望这一结果,却没有看到孩子为此所付出的努力。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荡然无存。
2、学生方面,农村学生纯朴、善良固然是其优点,但同时也存在少人管教,懒散的缺点。放学后自由的时间较充足,活动的空间大,自有他们的自由天堂,所以学习上的事常常因为现而忘了。
有的孩子对于挫折的归因总是倾向于外界或者他人,从来没有意识到自我所应当承担的职责。久而久之,很容易养成推卸职责、怨天尤人的不良习惯。
辅导过程:
而针对上头学生的案例,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景来展开教育教学活动。
1、个别谈心:教师经常与其个别谈心,以全面了解其心理状况、问题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
2、注意多表扬。赞扬能够对儿童产生奇迹,过多批评则塑造自卑、怯懦的“绵羊”;惩罚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对他的提高即便是点滴提高也予以及时、热情的表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他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使他对学习、对生活、对自身逐渐积累信心。
3、与家长沟通与协调。经过家访,电话联系,家长到校面谈等多种方式,对家长的教育态度表示理解,同时指出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得不到效果,反而会令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要求家庭多给孩子温暖,共同做好转化工作。指导家庭对策。(如定期检查孩子的作业;指导学习,帮忙孩子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提高给予及时的鼓励)。
教育孩子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职责,我们不仅仅只停留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疏导,使他们成长为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辅导效果:
经过辅导后,孩子的作业完成率提高了,成绩也有所提高。
心理咨询师成长必读书目
心理咨询师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心理咨询师的成长也少不读书,下面推荐一些心理咨询师成长必读书目!
1、经典精神分析系列,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是心理治疗的开山鼻祖,这是源头之水,要多喝,最少杂质最纯粹的精神分析味道,这是学术原浆,很多后来的学问都是它勾兑出来的,必须要学习的:
《佛洛依德文集》4册(8册、12册,车文博主编)(这套书是阿苏好友巧乐在北京送我的,是我啃过的最有味道的心理学书籍,原汁原味,完美复制弗洛伊德的思考过程和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过程,如果用心读个五遍十遍,思考并做笔记,直接跟弗洛伊德学习,胜过几百万的培训费。)
《寻找佛洛依德》(韩国李武石)(这本书深入浅出,很有味道,入门书里的好书)
《精神分析入门》(洛斯奈)(精神分析的基础概念的介绍,短小精悍)
《佛洛依德自传》(廖运范译)(这本书作为传记小说略严肃学术,很有深度和值得咀嚼)
《燃烧的激情-弗洛伊德传记小说》(欧文斯通写的,这是阿苏读过的写弗洛伊德传记最好的一本,有情节有细节有感觉,真实的还原了弗洛伊德的一生。)
《弗洛伊德和莎乐美通信集》(莎乐美)(精神分析大师大师与20世纪初最智慧美女的心灵交流)
《师从弗洛伊德1912-1913》(莎乐美)(此书很精彩,将精神分析早期的真实发展情况记录的很详细,那些理论活生生的呈现在你面前,原来理论也是有生命的,不是凭空而来的,而且你会发现原来大咖们原来也有叼丝的一面。)
《危险方法》(约翰克尔)(此书经典,还被拍为电影,重现了当年精神分析发展的历史,弗洛伊德和荣格还有莎乐美之间的恩怨情仇,各自为精神分析发展做出的贡献,各种搞基和移情。)
《同情心的丧失》(阿尔诺格鲁恩,同情心的丧失的原因是童年的受虐,变为成年后的施虐,同时麻木自己的心灵。)
《111个失败的案例》(杰拉德·斯考尼沃夫,此书是反移情的名著,通过咨询案例的失败,来探讨咨询师的反移情的问题。)
《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斯蒂芬·A米切尔)
《思想等待思想者》比昂(精神分析名著)
《阅读你的症状》(雅克.拉康,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大师,大家可以多搜索他的书来看,霍大同教授是拉康学派的,潜意识是他者的语言。)
《一切皆语言》(多尔多,拉康的战友,法国著名儿童精神分析师。)
2、阿德勒,
第一个从精神分析阵营里分裂的人,阿德勒当年非常吃荣格的醋,感觉是荣格将弗洛伊德抢走了,冷落了维也纳学派,于是开始了将近三年的精神分析内部撕逼之旅,一部精彩的后宫剧啊,也是第一个将精神分析理论运用到学校和教育的人,此君认为人的动力来自于自卑的补偿,人要创造生活的优越感,角度独特:
《超越自卑》(我大学时读的,非常精彩,身体的自卑引发不满,通过努力补偿自卑,超越自卑,人是受家庭排序社会影响的。)
《理解人性》
《生活的科学》(学会在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优越感)
3、分析心理学系列,
荣格是第二个从精神分析阵营里脱离的牛人,当之无愧的心理学大师级,因为理论以及更隐晦的问题的冲突,曾经的精神分析学派太子直接给了弗洛伊德一刀,两人都大伤元气,慢慢的沉淀之后发展出自己的分析心理学理论,揭示了人类集体潜意识层面的心理,更多的涉及神话、宗教以及玄学:
《荣格全集》(大部头啊,啃啊啃啊,慢慢啃啊,啃不完啊,继续啃啊)
《红皮书》(荣格的手稿,也是荣格的心路历程)
《寻求灵魂的现代人》(荣格最有影响力的一本书,当年读的我如痴如醉)
《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
《人及其象征》
《心理类型学》(内倾外倾,思维情感感觉直觉)
《荣格自传》(荣格梦的一生,与弗洛伊德的自传相比,装逼多了,也梦幻多了,比较精彩的部分是荣格去印度非洲考察的那个时候,直击人类的心灵深处。)
《金花的秘密》(荣格与中国道家智慧的一见钟情,然后干柴烈火,一发不可收拾,可见当时的荣格在智慧层面多饥渴,易经八卦,共时性,内丹。。。)
《二百万岁的自性》(史蒂文森,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二百万岁的自性,想想比那个精子冠军还励志。)
《变型,自性的显现》(破茧成蝶,用分析心理学去诠释心灵的变形)
《人格阴影》(维蕾娜卡斯特,面对阴影才有整合)
《人与神话》(布罗姆)
《荣格心理学入门》(霍尔,入门书籍,便宜有方便携带)
《大母神》(诺依曼,神话-人类共同的娘亲和乳房)
《千面英雄》(坎贝尔,这个有点像权力的游戏里的那个杀手之神。)
《心理分析:理解与体验》、《灵性:分析与体验》(申荷永老师对分析心理学的理解,很接中国人的地气)
4、弗兰克尔,
这是一位牛逼的传奇人物,从奥斯威辛集中营里走出来的精神分析大师,开创了意义疗法,当年阿苏读到他的事迹时,佩服得五体投地,在集中营里呼唤上帝,让生命在意义中升华:
《活出意义来》(动物只求快乐与征服,却不懂生存的意义;人的本性在于探求意义。)
《无意识的上帝》(生而为人,为什么?)
5、弗洛姆,
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弗洛姆与霍妮的恋情曾经如火如荼,最后被甩,有人说是弗洛姆劈腿,两人都从这段关系中获益匪浅,弗洛姆反思得出爱的真谛,写出人类史上最经典的关于爱的书籍:
《逃避自由》(弗洛姆的第一本重要著作,光是书名就吸引了我)
《爱的艺术》(当年爱的太深,受伤太重,反向形成思考爱的本质,最后得出成熟的爱的本质有四大元素: 关怀、责任、尊重和了解。)
《弗洛伊德思想的伟大和局限》(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直觉是弗洛姆不懂弗洛伊德,有些很精髓,但有很多偏见和谬误,感觉他对精神分析的理解不是很透彻。)
《禅宗与精神分析》(与铃木大拙合写的)
6、霍妮,
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之一,找亚伯拉罕做过咨询,也是阿德勒的学生,女性精神分析师中的佼佼者,精神分析师中的战斗机,一直对弗洛伊德及其女性性欲理论开火,性格也很奇葩,被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开除后,干脆自己搞个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亲任所长: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在这个时代里,我们都有病)
《神经症与人的成长》
《自我分析》(与弗洛姆分手后,霍妮大受打击,进行了深度的自我分析,一个精神分析师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分析经历,还有案例分析,感觉分析得不是很深刻和彻底。)
7、客体关系精神分析:
客体关系理论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探讨人际关系,更强调环境的影响。认为真正影响一个人精神发展过程的是在出生早期婴儿与父母的关系。此理论探讨的是婴儿与母亲的关系如何影响个体的精神结构以及个体如何成长起来,将人格发展的重心从俄底普斯情结转移到从出生到3岁的俄底普斯前期的冲突之上。
《嫉妒与艳羡》(梅兰妮·克莱因,被誉为继弗洛伊德后,对精神分析理论发展最具贡献的领导人物之一,个性强悍,当年在伦敦直接和弗洛伊德和安娜干起来,后来好脾气的安娜想办法平息了这场纷争。)
《一个儿童的分析过程》(克莱因)
《抱持和解释》(温尼科特,抱持性环境那是相当的温暖的)
《游戏与现实》(温尼科特)
《婴儿与母亲》(温尼科特,在他的看法里,母亲是环境的一部份,身为儿童的照顾者,重要的是提供能促进发展的环境。)
《成熟过程和促进性环境》(温尼科特)
《现代精神分析圣经》
《客体关系入门》
8、存在主义:
根植于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存在价值,主张人有自行选择其生活目标及生活意义的自由,重视现实世界中个人的主观经验及主张,强调人须负责其自由行动所产生的后果。由罗洛梅开始,到欧文亚龙兴旺,多亏了欧文亚龙写的一手好文章。
《爱与意志》(罗洛梅,美国存在心理学之父)
《焦虑的意义》(罗洛梅)
《存在心理治疗》(罗洛梅)
欧文亚龙系列:欧文亚龙的文笔真的让人惊叹,记得我第一次看《诊疗椅上的谎言》时,被深深的震撼,直指人心,好喜欢这个老灵魂,祝福亚龙教授身体健康,你是活着的传奇。
《爱情刽子手》(咨询不顶用,还是要靠爱情,哈哈,亚龙也有吃瘪的时候,有时咨询师也是有限的。)
《诊疗椅上的谎言》(好书啊,我喜欢亚龙的叙事风格,平实深刻还有趣味,将心理咨询写成故事真不简单。)
《当尼采哭泣》(有电影看哦,大家去土豆上搜)
《叔本华的治疗》(此书真的很有意思,故事讲得真好,什么时候我也能写出如此好看又好玩的书)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哇塞,这本书简直可以作为咨询师培训手册,每个小章节都很经典。)
《直视骄阳》(死亡焦虑,每个人都得面对的存在命题,直面死亡如同直视骄阳)
《妈妈的意义》(妈妈,我们的生命的来源,灵魂的归属,与母亲的联结是我们灵魂的升华和沉淀)
《团体心理治疗的理论和实践》(此书是团体心理治疗的经典书籍,团体心理治疗是最有意思和味道的心理治疗方法,在人际场中互动,在当下的关系中感受体会)
《日益亲近》(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咨询过程,每个人从自己的角度去阐述咨询过程,是一个日益亲近的美妙的关系。)
9、家庭治疗系列:
家庭治疗是一种治疗模式,以整个家庭作为治疗单位,焦点是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关系和沟通的问题,是处理人际关系系统的一种方法。家庭治疗还是要先从梅利鲍恩和米纽庆的家庭治疗开始学,这是比较本质和根基的家庭治疗基石。
《家庭与家庭治疗》(米纽庆)(家庭治疗大师,当年深入贫民窟,了解各种家庭对孩子的影响,震撼美国社会。)
《回家》(米纽庆)
《家庭与夫妻治疗》(米纽庆)
《家庭治疗:方法和理论》(讲解梅利鲍恩家庭系统流派的技巧和原理。)
《治疗关系中的三角》(梅利鲍恩,被忽略的先知,家庭治疗大师,家庭治疗的很多核心原理都是他提出来的。)
《家庭治疗概论》(戈登堡)
《循环提问》(此书胜过现场培训的效果,德国人的书真是给力)
10、沟通分析系列,
这是简化版的美国精神分析,将精神分析的理论简单化通俗化,很有意思,比如父母自我,成人自我,儿童自我,心理游戏,心理剧本,游戏三角,非常的通俗易懂,同时也是了解潜意识在生活中如何运用的架构和技术:
《人间游戏》(艾瑞克.伯恩,沟通分析的创始人,心理学的畅销书,如果你不觉知,你的人生就是一个游戏)
《沟通分析心理治疗》(艾瑞克.伯恩)
《你好,我好》(人生的目的就是达到我好-你好的状态,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保持自信》(托马斯哈里斯,沟通分析学派的另一本能买到的老书)
《原来可以这样爱》(许宜铭)
《心灵重塑》(许宜铭)
11、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异军突起,打破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的框架,重新进入到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潜能,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感受力,无条件的彻底接纳,真诚、同理地了解,以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中心。
《个人形成论》(人是具有无限潜能的。)
《当事人中心疗法》(嗯哼疗法,启动来访者的主动性)
《罗杰斯论会心团体》(张美女翻译的,这本书是我的团体治疗理论的核心,我和这本书很投缘,我一看就懂,一看就知道怎么用,好像和罗杰斯就像心灵相通一样。)
《人类动机理论》(马斯洛,就是那个著名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
12、超个人心理学,
这是心理学的一个新的发展领域,由马斯洛开启,“自我实现”陷入绝境后,马斯洛觉得这会导致绝对自私自利不择手段的自我实现,从而另辟蹊径,搞出个超个人心理学,没想到大受追求新奇的年轻人喜欢,发展很快,其中的佼佼者有肯.威尔伯,主要是他的整合性观点有些新意,其他的没有太多深度。
肯.威尔伯:
《恩宠与勇气》(肯与老婆的抗癌经历,看了肝肠寸断,感人至深)
《意识光谱》
《没有疆界》
《一味》
《万物简史》
《整合心理学》
《超个人心理学及其治疗理论研究》郭永玉(编的一本对超个人心理学各个流派的大体认识,有很多干货)
13、身体语言系列,
微语言体系是潜意识的承载着,身体也会说话,而且身体表达的比嘴巴更多,弗洛伊德说:潜意识虽然不会说话,但你的每个毛孔都在表达它,让我们一起去领略身体语言的奥秘吧:
《身体语言密码》(亚伦皮斯,很好玩的一本书,看完之后你就会观察人的日常生活表现了。)
《人体密语》(莫里斯写的,一代人类奇才,多领域的大师,这本小册子真是写的让人拍案叫绝)
《身体语言》(亚伦皮斯)
《FBI教你识别身体语言》(看完你就可以做FBI了,嗯,可以做梦做FBI了。)
《两性身体语言》(英国资深心理学家马丁劳埃德—埃利奥特为读者带来一部两性交往秘籍,向你传授有关人际交往和情感沟通的艺术。)
14、心理学大众专业层面:
这些是心理学基础层面的书籍,但又是比较著名的一些心理学书籍,也有很强的阅读性,对于非专业人士有很好的专业素养的提升和认识。
《金枝》(弗雷泽,人类学巨作,越看越好玩,原始人巫术的研究,其实发现现在人也差不多还是在顺势巫术和接触巫术的范畴。)
《乌合之众》勒庞(社会心理学的经典名著,人越多,智商越低,越容易冲动和狂乱。)
《心理学与生活》(津多巴,这本书是美国心理学本科和北师大的普通心理学教材,很有趣,又专业又有趣味。)
《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罗伯特费尔德曼,又专业有又有趣味的书籍,对于陪伴孩子成长的妈妈们很有帮助,比一般的育儿书籍绝对经典多了。)
《西方心理咨询经典案例集》(徐光兴老师编的,我大学时买的,书都翻烂了,看过不下十遍,按照心理学各个疗法流派编的案例集,非常经典,以前是膜拜,后来发现好多问题,现在温故知新。)
心理学三大经典史学著作:读书先读史,这三个大师写的心理学史是超级经典的,让人爱不释手,我大学本科时好喜欢这三本书。
波林的《实验心理学史》
舒尔茨的《现代心理学史》
黎黑的《心理学史》
《金赛性学报告》和《海蒂性学报告》,这两本书作为专业人士都需要看看,性是人类最深的本能和动力,了解性,了解人。
《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尼采(这本书据说弗洛伊德和荣格都从中吸收了非常多的营养,但是两人都否认,我个人觉得还是有很大影响的。)
15、中国古代的智慧,
西方心理学的大师们很多都从中国古代经典吸取营养,作为中国人,应该从自己的文化中去吸取得天独厚的营养,我们的文明在全世界的历史中可是领先过很长时间的,这个部分我只是简单介绍一些,大家都可以从很多途径获得书目的:
《易经》、《道德经》、《庄子》、《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孙子兵法》、《吕氏春秋》、《淮南子》、《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阴符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太上清静经》、《金刚经》、《坛经》、《太上感应篇》、《太极图说》、《朱子治家格言》、《传习录》、《菜根谭》、《道德经圣解》(萧天石,这本书写的非常好,单独推荐,近代人写的,南怀瑾的同门)等
咨询师:只有学习好了才能完成父亲的心愿,想到这一点难道不能让你拥有动力吗?(使用面质本来无可厚非,但这里有些咄咄逼人。)来访者:我想学好,但我没法学进去。咨询师:你可以想想父亲对你有多好,学不好会让他有什么感受?来访者:(一声不吭,保持沉默。)在这一小段对话中,咨询师想通过来访者与父亲建立更深刻的正性联结来鼓励其学习。可能在父亲去世当时,这些常识性的说教对来访者会有一定作用,但显然目前来访者已无法用这些认知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我们看到来访者已对这些说教产生心理阻抗。可能这位咨询师还不知道为什么来访者会产生阻抗。咨询师跟来访者所说的,可能是来访者母亲已在家唠叨过千遍万遍的内容,为什么还要花钱请咨询师再念叨?况且来访者早就知道这些道理。如果懂得心理学依恋原理,会了解这里需要的不是建立依恋,而是割断依恋,让来访者正视亲人去世这个事实,学会适应依恋关系不复存在的新环境。作为一个新手,是往相反方向去做的。咨询师把来访者与父亲捆绑得越紧密,来访者越无法正视丧亲之痛,越无法原谅自己当时和现在的所有行为。在情绪的处理上,咨询师要给来访者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其表达其哀伤、内疚、自责等情绪,在这些情绪被吐露、敞开后,来访者才可能吸纳积极情绪。而在目前咨询中,咨询师强化了来访者对父亲的依恋和内疚感,加重了来访者的焦虑。“我是否应该上门为其做心理咨询?”我会不时接到以前学员的电话,问及他们在咨询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如一个学员问:“有一位家长请我上门为其儿子做心理咨询,我应该去吗?”问及具体情况,说:“她儿子18岁,一年多前被医院诊断为强迫症,一直在服药治疗。但孩子对去医院、心理咨询机构强烈抗拒,这一年多孩子去医院只有两三次,其他时间都是母亲代替其去医院开药。”再问具体一点,“因生理发育上曾出过问题,孩子一直有心病,初三就曾辍学在家,后来去上过一年高中,但一年前又不上学了。当时大概和同学相处出了些问题。家庭关系复杂,父母一直没有住在一起。孩子与父母关系非常冷淡。童年时孩子与老人一起长大。”“家长是怎样联系到你?”“通过朋友的朋友。”“那你以什么身份上门?”“因为她儿子排斥心理咨询,所以家长希望我以她家朋友的身份去,慢慢和她儿子聊一聊。”“你是否收费?”“收费。”“你自己是怎么考虑的?去还是不去?”“因为我现在刚刚开始做,接个案的机会很少,现在有这个机会,我很想做。但总是有点惴惴不安。”惴惴不安是有道理的。对新手来说,即使是这个孩子愿意到心理咨询室来,有足够的改变意愿,这个个案也是有难度的:一是明确的诊断已有一年多,而且持续服药到目前,没有根本性好转,因为孩子仍未上学;二是孩子的问题可能不单纯因情境性的问题引起,有可能是系统性的:自身的、家庭的、学校的三者同时并存,要把这些问题分解、一一解决,需要时间和功力。目前的状况是孩子没有意愿咨询,如果这位学员以朋友身份上门咨询,孩子不会自我标签为需要接受帮助的人,不会认同这位学员的咨询师的身份,更不会遵守心理咨询的规则,再加上家长在家中可以随时介入,增加了互动的复杂性和难度,可以想见“咨询”过程困难重重。我们在电影《老大靠边闪》中看到过不认可心理咨询规则带来的灾难。但因为在家长眼中这位学员是收费的心理咨询师,所以这位学员要承担咨询责任,其情形就像夹板中的角色。我很理解这位学员想要当心理咨询师的动机,新手拥有这样的强烈动机是非常好的,但他在做决定之前一定要看清这些情形。良好的助人意愿不是心理咨询的全部。结语除了心理咨询的专业技能需要督导外,心理咨询新手的个人成长也需要督导。真正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后,新手会发现:心理咨询确实能够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可以知道别人的很多故事,但它还有很多以前没有注意到的方面:非常乏味,需要非凡的耐心,需要非凡的专注力,需要非凡的服务意识,需要非凡的敏锐……那些试图透过来访者成长的新手,往往会被这些挫折压垮。如果没有及时的指导、引导和分享,心理咨询师本人的心理健康也使人担忧。心理咨询是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成长的过程。虽然来访者可能比咨询师本人走得更快、更远,但咨询师不能永远停留在原地。而成长的过程需要离开舒适区,需要有人鼓励和支持。对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的督导和专业技能的督导一样重要。后记2007年7月28日,一个炎热的傍晚,我和华东师范大学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培训班第12期C小组的20位学员相遇。在狭小的教室里,夕阳斜斜地照进来,照在一张张充满激情和热爱的脸上。是对心理咨询的热爱让大家聚集在一起,是助人助己的动机让大家相互理解。面接实习开始了。我没有预期这将是一次特殊的实习带教:它让我反思心理咨询师面谈培训机制本身,促成我写作本书。和这个小组特别的缘分是在他们一次次的提问和分享中慢慢浓厚起来。那一双双晶晶亮的眼睛后面,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我对他们提出一个又一个要求:每次要精心准备个案;每次要带活动;每次要及时总结……他们不仅做到了,而且比我要求的做得更好。他们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他们急迫地想要了解所有关于面谈的知识和技能……在我们的相互深入沟通中,一个想法从模糊到清楚,渐渐在我脑子中成形:为什么不写一本书,把我这些年来带心理咨询面谈培训的经验写出来跟大家分享?把学员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快乐和烦恼、成长和失落写出来?这个想法就像一粒小小的种子,一旦发芽,就开始生长。直到有一天我开始和组员们谈这个想法,他们热烈支持。他们记下自己的感受,用手记的形式与我分享。写书的想法也得到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彭呈军编辑的热情支持。我非常欣赏他编辑的风格,翻看他编辑的书,漂亮得让我诧异。想象着在他的手中出现一本风格隽永、插图漂亮的书,很期待。万事俱备。一旦动笔,我惊奇地发现有很多东西喷涌而出。原来,它们已经在我心里很久了。那些咨询室里遇见过的当事人,他们的面孔可能已经模糊不清了,但他们的感受、伤痛和成长却是那样清晰;那些带过实习的学员,他们的名字可能已记不起了,但学习过程中的快乐、挫折和故事却是那么生动。我自己在带教过程中经历的迷惘、受挫、快乐和成长,它们也在内心中翻腾。在2007年暑假的最后半个月里,我享受着把这些想法和感受通过电脑键盘变成文字。写作的激情在澎湃。往往凌晨四五点时就醒来,在浓浓睡意的清醒中听着窗外的动静。在小区里住了那么久,第一次知道凌晨竟然有那么多声音:哗啦哗啦的扫地声,卷帘门拉起的声音,赶早的卖菜人相互问候的声音,踏踏踏的脚步声……清晨因此而充满活力。写作中,理性的声音开始冒出来:你不是心理咨询专业的,为什么你要写这样一本书?我的回答是:“热爱。”是对心理咨询的热爱,是对带教心理咨询实习的热爱,是对培训的热爱。这些年,再忙也没有放弃和心理咨询有关的工作;每次带教心理咨询实习,我都在反思,都在总结经验和教训,也很想分享这些感受;与上百家企业多年的合作让我深谙培训的理论和实践。这本书的本意不是以权威的面孔出现,而是一种思想的交流,是一种成长的记录和思索,是感性和理性的交融,想为那些在心理咨询路上前行的人们提供温暖的分享和支持。在这一次特别的带教中,我们从2007年的夏天走到了秋天。培训教室在中山北路校区图书馆的二楼,紧挨着温柔的丽娃河,从窗口望出去,看得见河边的杨柳依依,听得见八舍操场上的龙腾虎跃。只是很少会有人欣赏这种美景,因为每次训练大家都高度集中注意力,生怕漏听一个字。这是一个专注的小组。从一开始,咨询培训的氛围就营造得非常好。每个走进教室的人,都会自觉地进入咨询师的角色。这种潜移默化造就了他们团队的成长,团队中每个人的成长。每次下课都是夜色朦胧,只有那架白色的秋千上传出吱吱嘎嘎的声音,不论多晚,总是有人贪恋那一份摇曳。法国梧桐的叶子一片一片地掉落。平时掉落的叶子总是枯黄的,而在雨天,那些仍然润泽的、金黄的叶子,会悄悄地铺满树下。走在一张一张的手掌树叶上,感受到秋意。一个收获的季节。学员们收获着证书,我和他们一起收获着这本书。收获之前是耕耘。在实习进行一段时间后,学员们自发地组织了一次烛光晚会,给每个人加油鼓劲。晚会主持人充分运用了咨询技术。在放松训练中,大家忆起原来在师大校园已相遇107天,在实习小组中已相知30天。红烛一根接一根点燃,每个人许下自己的美好心愿。当歌声响起时,每个人的内心都心潮澎湃,都想象着自己顺利通过考试。那是我听过的最美丽的天籁之声,分明是一颗颗心在吟唱。活动结束后,天色已晚。偌大的校园里格外安静。在夜风中互道再见。静静地看着他们离去。“加菲猫”潇洒地骑着单车御风而去,学员们的汽车一部接一部开走。汽车走了,图书馆门前空无一人。那四部汽车竟然载走了全部的学员——这是一个多么亲密的团队!看着汽车红色尾灯一闪一闪地远去,心里是种暖暖的感觉。这就是我的学员们,我为之骄傲的学员们!“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飞过。”心理咨询的学习亦如此。实习结束了,我们不会再每周见面。但在每个人的天空里,我们留下了相互的痕迹。时隔多年之后,那些面孔会模糊,但成长的痕迹会愈来愈清晰。在实习的过程中,这个小组幸运地从实习小组发展成为成长小组。当来访者流着泪述说自己的困扰时,那些扮演咨询师的组员也眼中带泪。一个人生命中的波澜在另一个人心中也掀起浪花,两者相撞时发出的共感和轰鸣震撼着相互的心灵。我们在彼此的生命故事中成长。至本书出版时,训练早已结束,但这个实习小组仍有一月一次的自发活动。2008年活动的主题是悦纳自我。大家在继续成长着,在彼此的支持和温暖中成长着。感谢那些我带教过的组员们,我在与你们的互动中成长着;感谢新兰,为我的带教锦上添花。感谢吴庆麟老师在百忙之中欣然为本书作序,感谢孙时进老师在地震灾后繁忙的工作中阅读此书并作序。2007年10月13日初记2008年7月25日补记Table of Contents版权序言作者简介第一部 准备1.心理咨询面试考试中的常见错误2.心理咨询面谈培训中的常见误区3.心理咨询面谈培训的方法4.受训者团队的组建及目标设定第二部 面谈技术训练5.咨询新手面临的问题及处理6.心理咨询面谈的准备工作及结构7.面谈中的倾听技术训练8.面谈中的共感技术训练9.面谈中的提问技术训练10.面谈中的反馈技术训练11.神经症个案的面谈培训——以焦虑症和恐怖症为例第三部 面谈示范12.心理咨询面谈示范一:情绪管理13.心理咨询面谈示范二:怨恨自我、惩罚自我与当下自我的整合14.心理咨询面谈示范三:不能接受的爱第四部 电影中的心理咨询15.把自己作为咨询工具——《心灵捕手》中的心理咨询16.心理咨询师和黑帮老大——《老大靠边闪》中的心理咨询服务17.穿越时空的儿童心理咨询——《第六感》中的心理咨询18.谁是谁的心理分析师?——《沙发上的心理医生》中的心理医生第五部 结语19.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20.未完结的培训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