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视角真的特别独特,我替你写个题目,试析黛玉之死与抑郁症关联。首先我们谈黛玉的身世,她的妈妈是宝玉的姑姑,早年丧母,这是一分,老父无能又是另一分。进贾府就是会婆婆家,我说的没错吧?那扣去一分。所以黛玉进贾府不是没指望,指望的是外婆。与宝玉一见钟情,两情相惜。这个惜是互相的,一个惜好日子不好过,一个惜天生命苦。都想做自由人,可不得自由,心心相印就是互相同情。黛玉抑郁苦闷不假,但是她有得排遣,有得释放。黛玉葬花,这是替代的心理防御机制起了作用,花是替了她去被埋葬的,她知道宝玉心里有她,所以她指望宝玉。宝玉恰是个普爱通情之人,所以这根本就说明黛玉不是抑郁症患者,第一会排遣,第二有指望。真正最抑郁的可能是李纨,不过她还是有指望儿子的。事实上,曹雪芹压根就不可能把黛玉写成抑郁症患者,基于悲剧的原理,不抗争不可逆反的命运就不是悲剧,这是尼采的理论。林黛玉有抑郁的特质,但绝没有抑郁的病状。还了一世的眼泪就去了,你可以想见林黛玉死都不服输的,不自卑的决绝。黛玉其实是磕血而亡,这是气愤忧惧的表现。她肯定是原谅了宝玉的,虽然她气愤,但她还是通人情的,她知道宝玉不得已。一个对花草尚且怜悯的人,怎么可能不怜悯人?高鄂续得很好。黛玉之死是因为她没得选择。剧本这样突出的,选的一定是主角,她是最大的悲剧角色,不死就不能人让观众落泪。她可以多选,第一,当妙玉,出家。第二,再嫁,说实话她也没嫁过,但是灵魂已经嫁了。第三,写小说,写比曹雪芹更动人的小说,这叫升华。因为这是小说嘛,所以会牺牲掉黛玉。动人就是把最美好的事物撕给你看。如果你遇到同样处境,你必须多跨一步,就是为大众而活,为大我而活,物为人存,人为人存,把自己的得失放开,努力为社会更好而奋斗,这不是口号,没得选择。演讲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