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精神,又叫精神胜利法。它来自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主人公阿Q的形象。阿Q与人家打架吃了亏,心里就想:“我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于是他心满意足,用“儿子打老子”来安慰自己,自嘲、自解、自我陶醉,并自认为是胜利了。
简言之,是在失败和挫折面前,在精神上即刻忘却,实行自我安慰,“他算什么,我比他好多了”。
所以,阿Q“永远是得意的”,阿Q性格中最为鲜明的特征,便是精神胜利法。阿Q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自己安慰自己,都认为自己是胜利者。
“阿Q精神”有其消极的一面,但是,“阿Q精神”有其可供借鉴之处。其换位思考、多角度想问题,可以说是减轻精神压力、解除忧愁的灵丹妙药。特别是自我调节、自我释放、自我排解、自我安慰等思维方式,积极有效,值得我们借鉴,从而获得快乐。
阿Q精神的实质是妥协,是放弃,结果学会了自我减压,消灭了心理上的压力,也就消除了不必要的烦恼,起到了保持心理健康的效果。
扩展资料:
鲁迅所写的阿Q“精神胜利法”作为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主要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产物。在帝国主义扩张浪潮不断冲击下,封建统治阶级日趋没落,现实环境使他产生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心理。“精神胜利法”正是这种心理的表现。
小生产者在私有制社会里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经济地位,也是其中的根源之一。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物质决定着精神。
其做过一些努力,包括投机革命,但每一次都以失败而告终,阿Q依然是阿Q。物质上的绝望,必然要用精神来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