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别着急回答这个问题,先来听听所谓的“乖孩子”孩子们的故事。
女孩A,工作好几年了,可如今越来越迷茫,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工作没有太大的热情,让她换一个,她又犹豫不知道该去干什么。
我问她:你觉得自己比别人优秀的地方在哪?你有什么优势吗?
她想了一会儿回复我说:我好像什么都没有。
我不死心,又问她:那你最感兴趣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一提起它你就斗志满满的那种。
她很努力地想了又想告诉我:真的没有,我什么兴趣都没有。从小就是读书,然后考试升学,在别人眼里我就是个学霸。研究生毕业后父母就托关系给我找了这个工作,我什么想法也没有,只有服从安排。
额(⊙o⊙)…我突然有点可怜她,马上就三十了,她却活得跟六十的一样,除了迷茫就是焦虑,人生一点盼头都没有,说不好听的就是混吃等死。
女孩B,年芳三十,还没有结婚,正和男朋友在闹别扭,原因是两个人的三观不一致。
她一提到分手,父母就劝:男孩各方面条件都不错,你都三十了还挑什么?过来人的经验是跟谁都能过,慢慢磨合就好了。她纠结得觉都睡不好,整天怀疑自己的想法对不对,由于是不是该听父母的。
女孩C,从小父母对她就只有一个要求,上重点大学。
她不负众望,从小学习就好,一路顺顺利利考上了高等学府,成为其他家长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可是,刚考上大学不久,她就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
心理咨询老师说,现在这样的孩子已经越来越多了,他们普遍对生活和学习感到迷茫,每天都很空虚,找不到生命的意义。
为什么这些女孩都这样呢?明明是让父母省心的“乖孩子”,就这么“乖乖”地长大,却再也找不到自己了。其实原因很简单,从小活在父母的意志里,背负了别人太多的期待,内心压抑太久,早晚会爆发出来。
什么是“乖”?就是听话。
在家听父母的,在学校听老师的,长大了,听社会主流声音的。于是呢,她们丧失了最基本的思考能力,只会按照其他人的意愿来做事,事实上,她们一点也不快乐。
也许你会觉得,被别人羡慕的乖孩子看起来并没什么不好呀?仔细想一想,活不出自我,真的好吗?
很多家长,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越过界限控制孩子。让乖孩子遵从自己的意愿做事,把自己的意志加到她们身上,好像这种干涉和控制是名正言顺的。
然而时间久了,孩子习惯了被控制,便再也不会自己做主了,因为他们早已丧失了那种能力。
记得看过一个故事,是作家池莉写的女儿小时候的一件趣事。
这才是孩子成长的最佳过程啊,在成长过程中体验各种感觉,与外界发生反复的碰撞,通过外界的反应和回馈,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清晰,找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再想办法让自己变得强大。可乖孩子在这方面却从未体验过,于是就出现了各种问题。
最开始,他们找不到自我,只会把父母的意愿内化进自己的头脑,结果努力得到的,通通不是自己想要的。而是父母想要的。就像女孩A,看起来哪哪都完美,却越来越迷茫。
后来,他们开始感到自卑,因为对自我评价过低,而丧失了对自我价值的判断,总是觉得低别人一等。
当他们想改变时,已经晚了,最后只能恶性循环,一直待在那个确保不出错的安全范围内。
另一方面,他们的内心很脆弱,抗挫折能力极差。因为听惯了表扬和赞美,稍微受到点挫折和批评就会难过的死去活来,最终丧失斗志。因此,他们宁愿做个乖孩子,用听其他人的话来预防自己“迷失”。
女孩B就是如此,明明已经意识到不对了,却不敢做决定,因为她不敢,她害怕一步错,满盘皆输。
自我不够强大的乖孩子们,大部分都发展成了讨好型人格。
为了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夸奖,无限制压抑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别人的眼光和评价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这样又怎么会快乐呢?
现在你明白了吗?是把孩子培养成听话的乖孩子,还是让他做真实的自己?
身为家长的你,这些年来,是做了个循规蹈矩的乖孩子呢,还是活出了潇洒的自我?答案就在你心里。
是时候把选择权归还给孩子了,“乖孩子”也有做自己的权利,谁也不能阻拦。
那么,父母具体要怎么去做呢?
让孩子做自己,并不是说让他肆无忌惮,而是要在一个安全可控的范围内。因此,制定一个规则作为界限来约束家长和孩子就成为了关键。在规则之内,孩子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家长无权干涉。而这个规则也不是随便制定的,需要简单可行又好玩,孩子会把它当成一个游戏,同时把家长的命令变成自己的选择。被要求做事和主动自愿做事,心情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样去做,他们会更有动力和信心。
家长可以在选择前先仔细思考一下,孩子能做到什么程度?他能做到的最坏的结果是什么?作为家长,如果你能承担这个后果,那就放手让他去做。其实,家长总是对孩子的各种管制,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不放心孩子自己能做好。实际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比我们能想象到的要强悍的多,当你放手,就会发现,孩子能为你创造无数的惊喜。
有时候我们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也就是所谓的感同身受。同样的方法也适用于孩子,家长大可让孩子去站在我们角度想一想,让孩子感受到不同的视角,他们就会发现,自己无理取闹的那部分,也会变得开始理解家长。这样做能够促使孩子学会自己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而不是单纯地发泄情绪,等着父母来安慰开导,何乐而不为呢。
家长和孩子协商的语气和态度很重要,很多家长习惯了用带着命令或赌气的口吻去说,就算是赞同孩子的想法,也会让他们感到强迫,原因就是家长没能做到心平气和。与其一遍遍说教和纠正,没完没了地督促和指责,搞的孩子情绪不好,自己心情也不好,倒不如换个方式,把自主权交还给孩子,结果又会是另一番景象了。
当我们能先尝试去规改变自己,明确和孩子间的界限,把选择的权利还给他们,孩子自然而然就能学会管理自己,你会发现,很多问题在无形中早就不是问题了,我们一起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