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作为家长,有些事孩子可能九成都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我们总还是会注意到那个做得不那么好的部分。但在评价孩子的行为之前,首先,我们要先与孩子一起建立一些行为的“界线”,也就是“立规矩”。
但很多大人立规矩,一生气就改或又立新的规矩,一切全凭心情,这样孩子也很难做,所以到底该如何立规矩能让孩子信服呢?
本期我们继续向“正向催眠”大师黄仕明老师请教孩子行为背后的秘密,揭示有效“立规矩”的几个原则,以及如何正确地回应孩子的行为。
黄仕明
第三代催眠师和培训导师/生命教练/心理咨询师
跟随斯蒂芬·吉利根博士13年,
吉利根“生生不息催眠体系”最重要的传承者,
国际IAGC协会中国代表和培训师
从事企业培训、教练、心理咨询十多年
睿智人生·身体智慧学院创办人
毛思翩: 我们应不应该给孩子立规矩?
黄仕明: 在疫情之前,我们跟孩子没有那么多相处的时间,不会跟孩子24小时待在一起,所以可能你跟他之间的界线从来没有变过。现在突然给他一个界线,他会很不习惯了。所以孩子在规矩面前,会不停地测试你的底线,当他测试完这个底线,你再坚持的话,他就会发脾气了。
但规矩还是要立,尤其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我们还有点机会来做这个事。等孩子到了18岁,20岁的时候,立规矩就更不可能了。
行为上犯错了就要受惩罚,这是一个 社会 公民的基本义务。我们要引导孩子能够在 社会 上,在一个环境里去符合特定的规则。 所谓“行为不符合环境,它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要引导孩子成为一个好的公民,但是也不想抹杀掉他的个性,所以必须在这两点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前提就是带着爱和尊重,温柔而坚定地来跟孩子说这些规矩。而不是带着一种暴力形式的、强加性的东西给他。
毛思翩: 如何给孩子立规矩?
黄仕明:父母最重要的就是你要做出来给他看。 孩子非常容易混淆的一件事情就是——你说的和你做的不一样。
立规矩之前,父母首先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让孩子感觉有双重束缚。双重束缚,就是如果孩子打你,你就要打他,一边打还一边说:“在我们家的家规是不能打人的,你再打就罚站。”对他来说,这就是“双重束缚”。
孩子会想“我听哪一个呢?我是听你讲的道理吗?还是看你的行为?你说我们家里不能打人的,但你又打我”。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自己常常陷入这种分裂状况。对于孩子的潜意识,收到的信息就是混乱的——我听你也不是,不听你也不是。
你说你爱我,可是你打我,你侵犯我的身体,难道这是为我好吗?你打我的时候,还让我站在这里不要动;我想表达我内在的声音,但你不让我说话,这是爱我吗?可是你是我妈妈,你肯定是为我好。请问我相信哪一个?
作为父母,如果能够带着爱,带着温柔而坚定的能量,跟孩子去说话,而不是让孩子感觉到在身体层面不尊重他,贬低他,就不会造成双重束缚,或者是内在的分裂。
所以,立规矩有几个原则:
1.带着爱和尊重,家长和孩子一起讨论确定;
2.可以惩罚,但不能是在身体、人格层面的惩罚;
3.温柔而坚定,一旦立下了规矩,就要坚持。
还有,规矩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家长说过的话就不可以商量,不可以违抗,规矩也是可以协商、合理化和调整的。
而规矩本身,其实也相当于是给父母自己立的规矩,你也应该尽量遵守。孩子通过你的示范,你的行为,能够更好地内化那些规矩。
规矩也不是立一次就管用,这是一个漫长的、不断反复的过程。 真正立好一个规矩,养成好一个好习惯,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更久的时间,这都是特别正常的。 毕竟我们大人也是一样的,想要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其实也都是很不容易的。
毛思翩: 那如果孩子的行为确实越界了,又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怎么办?
黄仕明:当我们在跟孩子互动的过程里,首先你要鼓励他去犯错, 当他做得不够好的时候,我们可以跟他谈,并不是他这个人好不好、聪不聪明、可不可爱,是讨论行为上可能产生的后果,和他的身份感分开。
家长常常做的事情就是在没有觉察的情况下,批评一个孩子的行为,也在他身份层面上贴了一些标签。
跟孩子谈话,要注意自己的情绪、自己的状态、自己的声调、自己的表情,让孩子感觉到你和我在沟通的时候是跟我谈这个行为,而不是针对我这个人。
孩子行为的背后有一个非常害怕自己犯错,觉得这样自己就不够好的部分。如果我们能够把同理心带到那里,有理解、有连接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孩子就不会那么害怕犯错,也更敢于尝试。
你可以说:“孩子没关系,去尝试,你可以犯错的。如果我们试过不行,我们再学习以后怎么更好就好了。无论怎么样,你都是我的好孩子。”
我们通过语言,结合动作上、表情上、声调上来向孩子表达这种感觉,让他在这个过程中找到我是谁,构建一个自我的身份。 对我们来说,觉察一个调频的过程,逐渐去实现这样一个理想的意图。 具体到每个家庭,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但有些基本原则就在那里。
毛思翩: 面对孩子的负面行为,到底怎么说孩子才会听呢?
黄仕明: 孩子很容易就把你对他行为的批评和他自己的身份感画上等号。所以这也是我们常常要提醒家长做的事情—— 不要因为一个行为,让孩子认为你在身份层面贬低否定这个人,给他贴标签,这是要区分开的。
比如,如果我们惩罚的是行为,可以两天不给他吃冰淇淋。第三天惩罚完了给他吃,这个时候你可以抱抱他,跟他说“妈妈爱你,但是如果做错了某些行为,我还是会惩罚你。但妈妈真的很爱你。”
逐渐地,孩子就能够区分开你的批评到底是针对他的行为还是他这个人。很多家长从来没有这个过程,突然有一天就想把这些变成“马上”,这是不太可能的。
孩子不想承担错误背后的动机是什么?是他不够好的部分,他自己没办法面对,因为对他来说过于大了。他背后想要保护的东西是什么?可能是父母对他的爱。
所以我们可以说:“孩子没关系,就算做错了,你也是我的好孩子,你是可以犯错的。我们可以透过犯错,下一次把事情做得更好一点就好了。”
这个 社会 都太注重结果,忽略了过程。自我贬低的负面催眠,每个人都已经很熟练了——总是自我责怪,觉得自己不够好、没有用、不够优秀、不够聪明,我们就不要把对自己身上的这一套负面催眠,强加在孩子的身上。
毛思翩: 如果经常夸奖孩子,孩子会更害怕挫折和失败吗?如何正确地夸奖孩子?
黄仕明:我们在夸奖孩子的时候,要看到他做出的努力,肯定他的努力,而不是那些不需要努力的东西。
比如说,你很漂亮——漂亮不是孩子努力的,是来自父母遗传,不是孩子自己为自己做到的。
比如说,你很聪明——聪明也不是孩子自己可以做到的,可能天生 IQ就比较高。
我们要肯定孩子那些他自己的特质,他付出的努力,而这些特质在这个世界上是非常棒的一些特质。
举个例子,如果平时孩子不收拾房间,东西乱扔,如果有一天他把书摆好了,我进去一看,说:“你真是一个整齐的孩子,有条理的孩子”。他肯定会冷眼看我一下——“你昨天还在骂我不收拾。”
但如果我这样说: “孩子,当我进入到你的房间,我看到你把那几本书放在书架上面,摆得整整齐齐,我感觉到了好舒服,好放松,你真是一个有条理的孩子。”
再比方说,孩子这一次考试成绩比上次好多了,我们不能这样说:“你好棒!你好聪明!”
我们可以说:“孩子,你这次的成绩比上次好这么多,我真的很欣慰。因为我看到你这两三个星期,每天都花一个多小时在记单词,妈妈为你付出的努力,感觉到好骄傲。”
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们描述的是事实,然后再说我心里的感受,然后我再说出一个他的特质——所以一个简单里面的结构就是:说事实,再说感受,再说理由。那孩子就会真的相信,自己的努力被看到了,自己的行为得到了肯定。
因为每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都是自我怀疑的,一个一两岁的孩子,还没有自我意识,没有自我觉察的,跟这个世界是融合的。再长大,他就需要不停地去测试自己跟这个世界的关系,所以这个成长过程是形成一个孩子的人格一个关键时期。
父母夸奖孩子的正确方式,是要刻意练习的。
我自己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件事情,就是我小时候,因为我爷爷病了,不能起床走动,我就一天几次去,看看爷爷情况怎么样?给他一点照顾和帮助,比如说扶他去洗手间,或者把他安顿好,盖上被子或者擦风油精。
有一天我爸爸就看着我说,“阿明,我看到你这样,每天常常去照顾爷爷,我觉得你真是一个孝顺的孩子。”这句话对当时我来说真的是很大的一个触动——爸爸很认真地看到我的行为,描述我的行为,然后赋予我这一个人的特质。我想我这一生,不孝顺都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来总结一下,记住立规矩的原则:
第一:带着爱和尊重,家长和孩子一起讨论确定;
第二:可以惩罚,但不能是在身体、人格层面的惩罚;
第三:温柔而坚定,一旦立下了规矩,就要坚持;
第四:立下的规矩并非一成不变,可以合理化协商;
第五:不要让孩子有双重束缚。
还有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只批评行为,不要批评、否定孩子这一个人。在夸奖孩子的时候,不要夸孩子天生就有的,而是要遵从一个简单的结构:说事实,再说感受,再说理由,细致并智慧地与孩子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 END -
出品 | 此念
编辑 | 依澜
排版 | 王啊晶
课程时间:4月16-17日 地点:线上,腾讯会议 主讲人:黄仕明老师 学员人数:2000+ Day 1 1.愿你有勇气去改变你能够改变的,愿你平静地接受你不能改变的,愿你有分清楚这两者的智慧。 2.我们只是把眼光锁在了某一个点,而失去了整段旅程。愿我们都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接住祖先的智慧,展开一段健康的、美好的、生生不息的生命旅程。把你的生命看成是一段潜能无限、不断展开的意识之旅,唯一能改变这个旅程的人,是你。 3.没有行动,没有承诺,没有意志力,只是在内在,我们不会创造第三世界的、或现实世界的任何结果。4.世界是两点之间的流动, 内在和外在之间; 意识和潜意识之间; 你和我之间……5.没有永远的开悟,只有片刻的开悟。当你练习得越多,这个开悟的片刻也就越多。6.觉察那些被我们排斥在外的不同 把他们归纳进完整, 但是,这样还不够 你还需要承诺, 承诺每天的练习。7.心理工作的目标不能只局限在内在自我觉察 你还需要把改变延展到外在的世界、关系……8.当你在崩溃中,所有的努力抵抗、操控都是无意义的。9.创造力的五个元素 专注 而又 放松 根扎大地 而又 敞开 音乐性/节奏感 10.旅程文/玛丽·奥利弗有一天,你会知道你必须做什么,并开始去做虽然你周围的声音一直喊叫他们的坏建议虽然整个房子开始发抖而你感到古老的绳索绊住你的脚踝。“改善我的生活!”每个声音哭喊着。但你不停止。你知道你必须做什么,虽然风用它僵硬的手指撬动这个根基,虽然他们的忧郁着实可怕。天已经晚了,一个疯狂的夜晚,路上塞满了断枝和石头。但是,渐渐地,你将他们的声音抛在身后,星星穿透云层散发光辉,一个新的声音出现你慢慢意识到,它是你自己的声音,伴随着你当你越来越深地步入世界,决定去做你唯一能做的事—决定去拯救你唯一能拯救的生活11.黄老师提问的问题: 问题1. 你想要的原生家庭,是怎样的? 问题2. 你是怎么创造你想要的原生家庭的?你为此做出了多少努力? 12.你慢慢会明白,有条件的爱,是最美的! 13.看到你的渴望,渴望没有错,如何看待你的渴望,才是最重要的! 14.我是我孩子的原生家庭,我希望父母……,我呢?我做了什么?我在做什么?只是觉察自己,不要责怪自己,然后,笑一笑,就好! 15.让下一代比我们这一代活得更好,我们都在路上,不着急。没有谁比我们更轻松。少一点焦虑,少一点绷紧,少一点指责,如实地接纳生命的河流,慢就是快,少就是多,这样你会不会每天过得更轻松愉快?更有活力呢? 16.上帝呀!愿我有智慧去区分这两者:勇敢地改变我能够改变的,平静地接纳我不能够改变的。 17.黄仕明老师本次课程目标: 之1. 帮助我们发展更前观的事业。一代一代的原生家庭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呢? 18.想象你的爸爸呱呱坠地时,就像一颗种子掉到了海洋里,这颗种子被海洋灌溉着。19.你的妈妈出生的时候,掉到你外公外婆的原生家庭里,一颗种子也被海洋灌溉着,无数的海水灌溉着这颗种子。 然后你的爸爸妈妈,带着祖先的,文化的,历史的,原生家庭的能量在一起,又创造出了属于你的原生家庭。这样的海水灌溉的种子是我们最早的心智,在头脑有意识有觉察,这个心智已经灌溉满了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这个心智是我们的第1个心智,它是非常深刻的。我们出生的时候蹦的一声掉入这个原生家庭,父母就开始用他们无穷无尽的海水来灌溉我们了。 但我们作为个体,用个人的,独特的,属于自己的心智进入这个世界的。我们携带着家庭的、集体的父母的心智,但当我们进入世界的时候,我是带着我个人的独特的心智,当这两个心智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卡在某个地方。在那个地方,就会产生很多负面催眠和局限性信念。所以,当生命的河流(来自祖先和原生家庭的原型的心智)流过你的时候,你怎么回应?20.生生不息佩珊 生命的河流、所有的传承会经过你,集体的心智会灌溉你,我们携带着父母、集体的心智,但是,每一个人进入世界又是以个人独特的心智进入世界。 当父母心智和个人独特的心智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就卡在那个地方了 (我比佩珊的记录,还清晰 哈哈哈哈) 21.现在我们已经长大了 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回应方式了 总得有一个人先开始嘛 从我开始又何妨?一切都刚刚好! 22.用全观的视野,看待生命的河流,看待每一个卡点,看待我们的回应,创造力就打开了。 23.课程目标二:让我们去发现现在已经拥有的资源,把资源重新连接带到资源匮乏的地方 24.问题,是在召唤我们重新去发现资源! 25.资源就在那里等你,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圣人的团队,每一个人都有资源库,他们都在你的周围,你没有发现他们,是因为你崩溃了,是因为你陷入了问题中。我们可以练习重新从崩溃里调频身心,重新回到生生不息的,有创造力的状态中。 26.重生创造力的5个元素,用创这五个元素 专注 而又 放松 根扎大地 而又 敞开 音乐性/节奏感 回到创造力状态 27.众生都是佛,众生皆有觉察力。 28.擦亮你的眼睛,发现你的资源 29.目标三:知道how to do,每天练习 30.三维世界就是一个努力的世界,一个行动的世界。 丸子 课程目标一:发展全观的视野 课程目标二:去发现已经拥有的资源,把资源重新连接带到资源匮乏的地方。课程目标三:了解如何做到,并每天练习32.让助教梳理三个目标,只是为了让学员减少一些焦虑而已,哈哈哈。 魏丽容 一:发展全观视野 二:发现资源 三:从知道到做到(每天练习) 34.哇塞!感觉生生不息这2000多个学员简直太牛了! 35.如果有朋友说,他们夫妻俩常常吵架,他们的关系遇到了挑战,你觉得他们只是其中一个人的问题吗? 36.有意思的是,回到我们身上,如果我们夫妻关系有问题,我们就会认为对方有问题,而我自己没问题。 37.同样有意思的是,我们期待父母给我们那样一个原生家庭,可是我却做不到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那样的原生家庭。 38.在关系里,在家庭中,我们同时拥有存两种心智。我们受到了两种经历的影响,第一种是一个人的自我经历,在我独特的生命里曾经发生过的经历,而因此产生的心智。第二个人类共同的、集体的自我经历,而因此产生的心智模型。 39.你(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是两个不同心智之间的关系。两个“我”或者两个心智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你是谁。 40.祖先和原生家庭给我们的心智,藏在潜意识里,是我们内在的生命地图。 41.生生不息佩珊 原生家庭的经验流过你的时候,你回应的方式,决定了它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 42.关闭自己,让自己不去体验伤痛,就是解离。 霞飞 把觉察带回到生命的河流,体验到受伤的地方 44.今天我的伤痛是……(这是集体的,家族的,更小年龄时候的伤痛) 今天我的渴望是……(这是正常的、全人类的、作为成年人的共同的需求,勇敢地说出来) 幼小的自己和成熟的自己,两个自己彼此拥抱,就创造了爱。 45.我们每个人都是来不及长大、被迫长大的孩子。我们需要孩子的天真、流动、敞开,我们也需要成熟人的行动、承诺、负责的能力。 46.孩子看到的父母,就是伟大父母的原型象征,就是理想的父母。 47.案例,黄世明老师的同学至今没有结婚,父母说只要你结婚我就放心了。而孩子下定决心独身。 父母用原生家庭的心智模式灌溉孩子,孩子用自己的心智模式回应。48.个人理解: 不去疗愈原生家庭,指的是不去改变父母对自己提出的需求,而是去疗愈父母对自己提出要求之后给自己带来的伤痛。 49.疗愈方法: 今天我的伤痛是……(这是集体的,家族的,更小年龄时候的伤痛) 今天我的渴望是……(这是正常的、全人类的、作为成年人的共同的需求,勇敢地说出来) 幼小的自己和成熟的自己,两个自己彼此拥抱,就创造了爱。 疗愈内在的原生家庭,做自己内在原生家庭的父母,去爱自己,接纳自己。用成年的自己照顾幼小的孩提时代的自己。50.黄仕明老师说,为什么呀?因为你的父母,你的爷爷奶奶并没有报这两天的课程呀。[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 51.每一天通过觉察,通过练习,才能做到。这个课程不会在明天结束,这是我们一生的课程。 52.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痛永远无法去除,它是我们身体、生命当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当我们长大后,我们有了独立的自我,我们要找到两点之间的平衡与连接。 53.现在你有对“不要疗愈你的原生家庭而要疗愈你的内在家庭”有更多的了解吗?不要改变你的父母,他们就这样就足够好,足够有资格做你的父母。他们让你现在有这680块钱来上这个课,他们已经足够好,让你拥有了这些资源。你有能力,让你的孩子活得比你更好。 54.学员提问: 在家庭中有拯救者情结,如何走出来? 黄:你可以开视频吗? 学员:我不敢开视频 H如果你不去拯救,你会体验到什么? X痛苦 H你会背负着他人痛苦一路前行,你无法忍受他人痛苦,你因为他人痛苦而痛苦,是你需要觉察和疗愈的地方。或许,有这样的一个信念:我不允许父母痛苦,父母痛苦是因为我不够好。过往信念带来的好处是,父母开心,父母认为我是个乖孩子,我是个有用的人。谢谢这些好处。这些曾经熟悉的反应,曾经的身份认同非常牢固。今天你可以设置一个上课意图:我想成为一个不同的人。我需要处在一个怎样的状态里,才可以抱持这些害怕,在混乱里待一会。你如何和担心害怕相处回应抱持才是你现在要做的事情,这是一种新的体验。一旦你欢迎,友善对待,给它一个安身之处,你的体验就会改变。在心的体验里,问自己,在和原生家庭的互动里,新的做法和体验会是什么?去发现自己的害怕,照顾好它,作为前行路上的资源,你就知道要不要继续拯救或回收垃圾情绪了。 H任何决定都会有相反面出现,说不(不拯救)是真的,内疚也是真的,抱持内疚,就会有新的体验。说不没问题,内疚没问题,无法抱持内疚的存在,才是问题。欢迎内疚,链接内疚,与内疚在一起,就是抱持相反面。值此,内疚就变成了新的体验。这时候,可以询问自己,我想为家庭关系中,创造什么? 创造是勇猛的也是害羞的,是成熟的也是天真的! 56.抱持两面,才能立于中正! 1347吴限 同时抱持相反的两个面 57.什么时候说no,什么时候说yes ,才是探索的方向 58.想要一个确定,便会充满了不确定;拥抱生命的不确定,才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确定。 老师,你辛苦了 H我不辛苦,因为收你钱了 60.学员提问: 布拉布拉 H我只听到了你的分享,没有听到你的问题。 学员: 我被拒绝时的失望,想依恋的需求和对自己的评价产生的冲突(三个回合说明白了) H我想能够得到先生更多的爱,但另一方面我是不是太过依恋他?你没办法说清楚自己的问题,我就不知道你想要什么? H如果去分析学员的问题,就把自己和个案分开了,就站在她对立面了,我难道没有同样的问题吗?我也有这样的问题,我什么时候需要依赖?什么时候需要独立呢? I don't know 跟我说, 仕明老师,我是独立的,也是依赖的,欢迎你加入人类的世界,我看到你了,你是独立的,也是依赖的,不过我还看到你比这两者,还有更多,更多,更多,更多…… 61.(我的感受)我疗愈了,内牛满面,黄老师就是佛陀,太慈悲了,黄老师就是孩子,太真实了,黄老师就是大师,太智慧了。 与其说是慈悲、中正、智慧,倒不如说,是你(案主)让我看到了我的柔弱、伤痛,并且陪伴我疗愈了自己。62.觉察成长中的局限性信念,不要去掉它,而是松动它,在松动它的空间里,找到一个可以改变的新的信念 裴忆祯 如果把成长看成旅程,会经历三段路 1:觉察到成长中的局限性信念。---关于原生家庭的信念是什么? 改变方法:不是去掉这些信念,信念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局限和可能性之分。看到过去的信念已经不适用当下的自己,和它创造一段健康的距离,如果现在有一个新的信念,更多的可能性,那是什么呢?不去去掉它,而是松动它,等待一个新的信念进来 2:找到自己,问三个问题。把成熟的自己带到资源匮乏的地方 问题 a:你现在多大了? b:觉察那个卡住那里的年龄,问自己,现在年龄的自己和过去卡住年龄的自己有这样的不同呢? c:作为一个成熟的人,我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 3:在原生家庭之外,找到更多的链接或者说广义的父爱和母爱! 64.生生不息佩珊 觉察练习 一、觉察到你成长中的局限性信念不是去掉这些信念,只是看到它,和它创造一段健康的距离,去好奇,如果现在有一个新的信念,那会是什么?让一个信念轻柔地掉落 二、找到自己,问自己三个问题:1.作为一个成年人,现在的自己和过去有什么不同? 2.你现在多大了 3.你和那个卡住的年龄的自己,有什么不同? 三、作为一个成熟的人,你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65.在原生家庭之外,找到更广义的父爱和母爱。 66.今日非常触动我的一句话: 我们不是因为曾经没有照顾好孩子,觉得自己不是个好妈妈而内疚;而是因为内疚创造了许多问题(其中包括没有照顾好孩子,觉得自己不够好)。 灵魂拷问:你敢不内疚吗?灵魂哲思:内疚了,我就感觉清白了!Day 2(第一个小时睡着了,哈哈,剩下的见上一篇心得《学有所得,乐而忘忧》) 67.你今生的任务不是去寻找爱, 只是寻找并发现, 你内心构筑起来的, 那些抵挡爱的障碍。 ——鲁米 68.《让这黑暗成为一座钟楼》安静的朋友, 你已经走了很长的一段路, 感受你的呼吸, 如何在周围开拓空间。 让这黑暗成为一座钟楼 而你是那钟, 当你鸣响, 一切打击你的, 皆给你力量。 来来回回, 走入变化。 那是怎样的体验, 这般剧烈的痛? 若这一杯太苦涩, 你需把自己变作酒。 在这无法控制的夜晚, 成为你感官交汇的奥秘 真正的意义发现于此。 如果世界不再倾听你的声音; 对沉默的大地说: 我流动; 对奔腾的流水说: 我在。 69.爱自己比坚持更重要。 70.我正在享受我可以做的事情(切胡萝卜)!——艾瑞克森病痛时小结:让学习真正发生,是让学习时思维参与,身心参与;更重要的是,学习后身心参与,觉察参与,交流互动参与,否则花多少钱学习,都等于零,甚至是负数。 我,是下列行为的“惯犯”,粘贴于此——“第一天听听激动,第二天想想心动,第三天行动了发现效果不是和老师说的那样,第四天硬着头皮再行动又挫败,没过几天就一动不动,涛声依旧完全躺平!”以此警醒自己,用行动让680个大洋,升值为680万、680亿大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