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即徐巿,字君房,齐地琅琊(今江苏赣榆)人,秦著名方士。他博学多才,通晓医学、天文、航海等知识。徐福是鬼谷子(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教育家,纵横家的鼻祖)先生的关门弟子。学辟谷、气功、修仙,兼通武术。他出山的时候,是秦始皇登基前后,李斯的时代。后来被秦始皇派遣,出海采仙药,一去不返。乡亲们为纪念这位好心的名医,把他出生的村庄改为“徐福村”,并在村北建了一座“徐福庙”。后来,有徐福在日本的平原、广泽为王之说。徐福,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称“徐”,“淮南衡山列传”中称“徐福”。现代学者研究徐福家世者颇多。如台湾徐氏宗亲会徐子明、徐悦堂篡《徐氏大宗谱》,徐州师范大学罗其湘撰《江西<草坪?徐氏宗谱>初考》,皆是在古人谱牒史料的基础上,考证了大量近现代家谱资料,对徐福家世作出了系统阐述。据徐悦堂先生考证,记载徐福家史的古代徐氏家谱、族谱有多部。如:《南洲?徐谱》。三国(220—280)时徐庶(今河南禹县人)编《南洲?徐谱》曰:“南洲高士徐稚,字孺子,祖籍东海,于战国末年其祖先该公奉祖命隐南洲,永不仕,耕读传家,淡泊名利,自食其力……”又曰:“徐仲公,为徐偃王二十六裔孙。仲生二子,长讳长,次为延,延即尚也。长生猛,猛生咨与福(巿),福率祖人入东海祖洲(即今之日本),尚知福将反,遂令其曾孙隐居洪都(即南洲,今之南昌),该不及避,令其子坚隐居南洲,自此寄居南洲,八代至稚……。” 唐朝徐懋功编《徐懋功家谱》曰:“徐福者,又称徐巿或希,谱名徐议,字君房,其父讳猛,祖父讳长,从祖父讳延(即尚),曾祖父讳仲,高曾祖讳诜(即金文铣)。福之长兄讳谱,福率振男女各三千人入东海祖洲。谘居琅邪,今山东徐氏者为徐偃王二十九裔孙徐谘之后。徐福一支入东海祖洲,不复返也。徐该与徐福同曾祖父,延(即尚)知福反,入东海祖洲止王(秦始皇)不来,为避秦始皇灭门之祸,随令其孙该潜居洪都(即今之南昌),自此世居南洲。徐懋功为徐稚十七世裔孙,为徐偃王五十三世裔孙,播迁山东曹州,为唐开国元勋,封英国公,妣薛氏,生二子,另讳敬业,次讳敬猷,享寿九十三岁,葬于长安太白山麓,建有徐懋功祠。《徐氏大宗谱》对徐氏源流记述详尽:“徐氏,子爵,赢姓,皋陶之后也。皋陶生伯益,伯益传禹有功,封其子若木徐,在徐城县三十里,泗州临淮有徐城(今安徽泗县北),自若木至偃王诞三十二世,为周所灭。周又封其子宗为徐子,宗十一世孙章禹(羽)鲁召公30年,为吴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又其族出于赢氏十四姓之一也。”《徐氏太宗谱》记述的徐国兴旺的历程,与卫挺生《日本神武开国新考》相吻合(前已述及)。据徐悦堂先生考证,徐氏总堂号之所以“东海堂”或东海郡。因为徐氏“来自东海,去之东海”。所谓“来自东海”,指天下(海内外)徐氏皆发源于东海之地,故曰“泽衍东海”(即今江苏东海、赣榆地方),所谓“去之东海”,意指徐诞失国后蹈浮舟沿泗水由黄河口(今江苏阜宁今称旧黄河口)出海东渡,至舟山群岛(古称翁州)隐居,自此徐国臣氏,每日思念徐王诞,故徐氏以东海为“堂号”。江西各地徐氏宗谱对徐氏脉络亦有清晰的记载,“徐氏出于颛顼之后,赢姓。唐虞时为伯益,其后封于徐。子孙遂居东海郡,因以徐为氏焉。(《草坪?徐氏历代宗谱序》)。日本官撰的《古事记》、《日本书纪》、《神皇正统记》等正史,对徐福家世未予记载。山梨县富士吉田市宫下义孝先生家藏《宫下富士古文书》(又名《徐福古问场》)却对徐福家世记之颇详。宫下义孝先生介绍:“传说《宫下富士古文书》是800年前完成的。原来的文章没有了,现存的为宫下祖先重写的。”该书20余万字,全以汉字用毛笔书写在宣纸上。饭野孝宥据此考证了徐福在日本的家世。饭野先生称,徐福的直系第七代嫡孙秦福寿所书并遗传于世。建久3年3月,为山宫二所大神宫司宫下源大夫义仁所抄写(《宫下富士古文书》的《人皇七代孝灵天皇证》)。秦福寿著文载,日本第七代孝灵天皇之时,徐福渡来日本列岛,先后抵筑紫(九州)、南岛(四国)、不二山(富士山)。徐福把7个儿子改为日本姓氏,长子姓福冈,次子姓福岛,三子姓福山,四子姓福田,五子姓福畑,六子姓福海,七子姓福住,然后把他们分别派往7个地方。从此,徐福的子孙遍及日本各地,逐渐繁衍起来。徐福则自称秦之徐福。后代秦姓或者带有福、羽田、波田、波多、畑、畠等字的姓氏和地名,皆与徐福的子孙或与徐福一起东渡的秦人子孙有关。综上,各种史书记载,及各方考证,确凿地说明:徐福不是日本人,是地地道道的中国秦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