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一、大学生主要面对的心理问题
每个人在人生发展的特定阶段,都会遇到一些事情让他产生一些不良情绪或心理上的困惑,我们把这种常见的、人人都会遇到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会自动解决或缓解的一系列问题称为“心理不适应”。大学生常常由于环境的改变和情感的挫折产生困惑,有时陷入难过、悲伤、愤怒、无助的情绪。心理不适应类问题的主要症状集中在情绪的不良状态,一般不良情绪不超过两个星期。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适应性问题。
1、 新生不适应
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全身心投入学习,一旦从中学到大学的环境发生了改变,离开了长期依赖的家长和老师,面对新的集体,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学习特点,一些学生出现了独立与依赖的矛盾。有的学生来到这个新的环境后,会发现原先的预期与现实的大学生活存在较大的差距:他们有的在学习上存在困难,有的对专业的满意度不高,有的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有的因地域差异而觉得与现实环境格格不入,有的面对内容丰富的大学社团活动不知如何选择,有的在完成进大学的目标后暂时丧失了新的学习和生活目标……总之,由于个体适应能力的差异,其中一些大学新生会出现因环境变化而造成的适应困难,进而情绪低落,出现心理问题。
2、情感问题
爱情是最娇艳也是最刺手的玫瑰花。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爱情价值观还不成熟,他们往往凭着自己青春期的冲动,把任何事物都看得很美好,一旦遇到问题,往往没有准备,难以承受。另外,在大学里,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同学之间相互影响,比如同宿舍的人都有了男(女)朋友了,但是自己没有,于是形成心理落差,情绪不稳定。有的失恋后长时间沉浸在痛苦的情绪中,无法自拔,荒废了学业,整个人萎靡不振,甚至引发抑郁症等严重的心理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严重的情感失落是大学生自杀的重要诱因之一,必须加以重视。
3、人际交往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是高校心理咨询中的三大主要问题之一(其它两项是情感困惑和学业问题)。大学生有强烈的交往需要,渴望更多的人能理解自己,接近自己,成为自己的好朋友。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如害羞、恐惧、自卑,交际能力不够,言辞表达较差,导致不知道该如何与人交往,甚至害怕交际,不愿与人沟通。
4、 学业问题
大学是高中生向往、追求的目标,也是他们放弃许多兴趣爱好甘于在题海中跋涉的精神支柱。进大学后部分学生为了保持自己在中学的优势,废寝忘食,除了学习自己的专业课,还自己学一些社会急需课程,再加上英语、计算机等各种证书的考试使他们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中。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除了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由老师或家长强行代办之外,大学录取时进行专业调剂也让他们无法就读自己所喜欢的专业。一些学生们在原先所读中学都非常优秀,但是一进大学就发现自己原来只是一个“普通人”,彼此实力相当,甚至发现自己的英语和计算机都不如其他同学,一贯优越感的丧失也使得一部分学生无法适应。而与此同时,又有部分学生则感到考入大学如释重负,因而即使感到竞争的危机、就业的压力,也提不起努力学习的劲头。学业受挫会使学生产生自卑、焦虑、沮丧等各种不能适时解决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5、职业发展和择业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方面市场带给大学生更多的择业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择业难度,加重了大学生的行为责任和心理压力,而毕业生自身的素质,性别、专业以及社会关系等又制约着择业的自主权。对于少数大学生来说,甚至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这一变化对受“进入大学门,就是国家人,就可以端铁饭碗吃皇粮”的传统观念影响,性格内向,心理承受力较差,心理适应力弱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是难以解决的现实矛盾。一些学生的专业、兴趣、就业目的、性格特点间的冲突,让他们产生矛盾的心理。恐惧、焦虑、烦躁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心绪抑郁,使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处境无能为力。
二、面对心理问题的应对方式
1.冷静面对。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一样,在人的一生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心理混乱只是正常的成长状态。如果没有问题,就没有必要大惊小怪,担心天空。
2.不要急于“诊断”。心理问题本身是多方面的,其成因往往非常复杂。千万不要从一些书中盲目断章取义,或者听信道听途说,急于“坐对地方”,从而确定自己得了什么病。发现问题是必要的,但大学生的问题大多是发展性的,很多都是“成长的烦恼”,没必要自己吓唬自己。
3.转移注意力。心理问题往往有这样一个特点,那就是越重视,看起来越严重。所以,不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所谓的问题上,不要太关注自己,把注意力转向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拥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并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对心理健康有好处。
4.调整生活规律。很多时候,只要稍微调整一下自己习惯的生活规律,就会给自己的整个精神面貌带来一种新的感觉。所谓的心理问题很容易解决。
5.不要害怕心理咨询。对于严重且棘手的心理问题,也可以寻求心理健康机构的专家咨询和帮助。
三、学校针对学生心理问题做出的举措
近年来,各高校积极落实《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多数学校成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依托学生工作部门,共同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部分高校还根据自己的条件开通了大学生精神疾病诊疗“绿色通道”、心理危机援助24小时热线、心理健康科普公众号等心理援助途径,帮助同学们进行心理疏导,化解普通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途径更符合大学生自我成长的需求,使得同学们能够获得专业的支持与帮助,重新获得生活和学习的动力。
四、总结
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关系到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学生是否成才,是否适应社会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