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给予心理救助: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不仅有显性的伤害,如伤疤等,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伤害,如:不爱上课、逃学、对学校恐惧、学习成绩下降、心理应激反应、性格抑郁、不爱吃饭、睡眠不好、易梦易怒等。必要的心理辅导非常必要,可以采取咨询心理医生等方式来解决孩子的心理创伤或阴影。
2,给予道德:救助孩子面对暴力侵害时的反应模式非常重要。家长要通过侵害事件告诉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例如,孩子遭受了暴力侵害,并没有还手;被小朋友打了的孩子,并没有去打别的小朋友,而是寻求父母的帮助和法律的救助。在这种情况下,家长要充分肯定孩子“你做得对”,要让孩子知道“以暴制暴”是绝对不适用的;依靠父母、依靠法律,才是解决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正确方式。家长可以鼓励孩子:“你这样做是对的,爸爸妈妈支持你。那些伤害你的小朋友、同学,他们做的是不对的,他们的家长对他们的教育是有问题的。实施了校园欺凌行为,一定要承担法律责任。”
3,给予物质救助:孩子遭受到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之后,家长可以举行一个仪式,帮助孩子从暴力侵害的阴影中走出来,比如:衣服破了,就买一件新衣服,让孩子得知伤痛可以过去。孩子受到侵害之后,一般很沮丧,家长也可以在可承受的能力范围内给他(她)一些物质满足,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他(她)。一旦孩子承认自己被欺负了,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安慰他。不要生气,不要失望,要去共情孩子的感受。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遇到孩子被欺负的情况,会陷在自己的情绪里,比如会非常愤怒,想要去惩罚那个欺负人的孩子,或是会责备自己的孩子为什么没有保护好自己,为什么被欺负还不说出来,这样做实际上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和需求。不管什么时候,在面对孩子遇到的问题时,我们一定要明白,在当下重要的是共情孩子的感受和孩子的需求。正如人们所预期的那样,校园欺凌会引起当事人自尊、抑郁和焦虑等情绪的负面变化。研究表明,刚刚进入青春期不久的青少年被周围同学或同龄人欺负或排斥的经历越多,他们的平均绩点(GPA)和出勤率也越低。所以当孩子遭遇了校园欺凌后,家长应该明白这一点,除了以上五种形式的帮助外,要给予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理解他们,接纳他们。
4,总结:对于那些寻求帮助的孩子来说,“你能来这儿就已经非常勇敢了!”等鼓励的话语十分必要。相反地,也绝对不能说一些“ 就因这点小事……”等打击的话。孩子需要在面对暴力,欺凌和无视的时候,心中有股力量告诉自己,我父母非常疼我,爱我,辛苦地把我抚养到这么大,我才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人。由此父母一定要反思我们平时的教育方式,打骂,斥责孩子,冷暴力绝对不是好的教育方式,在我们的家庭教育里面,要传递给孩子的是自信自尊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