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在许多人的心里面,人生二字的意义是什么。是三餐四季?是柴米油盐?或者,仅仅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而“家”,恰恰是每一个人生的根本。家是什么,是栖息的港湾,是梦想的摇篮。 《菜根谭》中说:如春风之解冻,和气之消冰,才是家庭的典范。 但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有同样的幸福,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 我们在这个家里面,生儿育女、恋爱成家、渐渐老去。作为父母,作为子女,该如何在现实的婚姻、家庭中,找到让心灵快乐的源泉与幸福感呢? 那么,我们接下来分享的这本心理学经典畅销书《为何家会伤人》,著名心理学硕士武志红老师将带着你我,用细致入微的文字,解读中国式情感模式,教会我们,何为爱,如何爱。 整本书核心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一)婚姻,不能成为爱情的坟墓 心理咨询师荣伟玲说:好的父母是天赐的运气。 深以为然。每一个人的出生都没得选择,你心目中的理想父母是什么样子的?是无条件的百依百顺,还是教会你如何成长为有独立人格,自尊自爱的人? 很多人都会这样回答:父母把毕生的爱都给了我,我长大了也会报答他们。 实际上,中国式家庭教导的“爱”与“孝”确实也是这样。 而恰恰忽略的是,夫妻关系在一个健康家庭中的重要性。 很多心理治疗的案例,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潜意识的复制着父母婚姻的模式,把自己替入到上一代原生家庭中,让矛盾循环。 比如岳东和阿静。 岳东因为童年失去父亲,母亲又不断换男朋友,后来也因为去见男朋友的路上出车祸去世。在岳东遇到阿静之后,“感受到家的温暖”。而在相处一段时间后,岳东开始种种的猜疑与挑剔,最终导致阿静无法忍受彻底离开。 “你妈妈欠你,但我不欠你”,这是阿静离开时最后说的话。 武志红老师说:恋爱到深处,我们都变成孩子。 我们总是习惯性的,也是潜意识的想在伴侣身上找到心目中理想父母的影子,重复着童年的错误。我们也通常会在父母的相处模式中学如何去爱别人。 父母的婚姻是不是幸福,就是一个是不是错误的示范。 生命是一个过程,一个人的童年是否快乐,绝对决定着TA长大后的人生状态。 许许多多人重复着童年的灾难,“恨爸爸”‘恨妈妈’,在缺爱的环境下长大,把对父母原型的执着化为对情侣的爱,荒诞的事实背后,是来自于婚姻这座,本应是欢乐的宫殿,却演变成爱情的坟墓的伤害。 所谓缘分,是男女从相识到结合,从陌生人到亲人,这是一个彼此理解和感受,到接纳的过程。 “心理需求的核心是感受”。如何珍惜家,取决于是否了解对方的心理需求。 婚姻是一场修行。是寻找彼此相处的方式,发现真实的自我,平衡现实与理想的落差的过程。婚姻中的所有问题,不只是两个人的事情,而直接影响下一代的人生观。 家是传递爱的载体,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 配偶,是那个陪伴你一生的人。 (二)分离和爱,同等重要 教育专家孙瑞雪写道:父母的职责是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但至于如何探索世界,是孩子是自由。 爱是一个概括性的词汇。 很多时候,我们都习惯用爱的名义去牵制孩子,时时刻刻让孩子记住:我爱你。 人生这个历程,从分娩开始,就注定是一场分离的开始。 孩子在幼童阶段,应该给予无条件的爱。接下来是少年,到青年,到彻底离开家,组成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孩子......这是一个不断分离的过程,也是一个离不开爱的过程。 分离和爱,同等重要。 武志红老师说:孩子与家的三种分离方式是,成熟分离、拒绝分离、单纯分离。 这又和父母关系是否和谐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父母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模板。家庭关系和谐,孩子自然会身心健康,而健康的孩子,自然而然的会成熟分离,成为另一个载体,变成另一个家庭的基石。 爱,不等于溺爱。真正的爱,是给予安全感,尊重孩子的想法。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是一个个体,是一个“可以成为自己的人”。 暖房里的花朵,如何经得起风吹雨打。 广州女孩文文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父母的掌上明珠。父母除了要求她学习要拔尖,其它一律有求必应。文文也不辜负父母的期望,一直是成绩优秀的乖乖女。在文文的心里,爸妈是“完美的父母”,“他们对我这么好,我怎能生他们的气呢”。结果,过度的爱,长期窒息的感觉,导致情绪爆发。 溺爱,是让人窒息的枷锁,是温柔的陷阱。 文文说,我一直是为父母而活,从来没有为自己而活。 请别用这种毁灭性的方式去溺爱孩子,真爱是以孩子成长需要为核心,而不是那种你童年“受过苦”,就用溺爱来投射到孩子身上的方式,让孩子成为你实现欲望的工具,这样长大的孩子,常常会有挫败感,这是来自家的伤害,绝对不是爱。 学会聆听,了解孩子的感受,给予关爱和理解,这是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 (三)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50多岁的徐博士流着泪说了一个故事: 小学生小刚跳楼自杀,遗书上写着:爸爸妈妈常说对他很失望,他怎么努力都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很累,想到了死。他走了,把储钱罐里面的钱留给爸爸妈妈,让爸爸妈妈不要那么辛苦......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总是把自己当成“债主”,以各种各样的方式逼儿女“还债”,让亲情关系变成债务关系。 期望值,永远是父母把焦虑转嫁给孩子的最重要原因。 父母们经常犯的错误是,把自己心里对自己感到不满的或者没能够实现的,想通过孩子来帮你实现。比如:我读书的时候家里穷,没能上大学,更别说好的学校,于是潜意识里就会逼着孩子,把“一定要考上好的学校”这个意识强加给孩子。 徐博士说:父母们自己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却把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转嫁给了孩子。 于是,各种培优班、兴趣班,各种脸色甚至打骂。把“理想自我”强加给孩子,孩子成了实现目标的对象。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孩子其实都是很在乎父母的感受和情绪的。 家就是一个系统。家长是孩子第一个老师,孩子出问题了,首先必须从家长身上找问题和原因。 不能将自己的自我,寄生在孩子身上。 武老师说:好的沟通是健康家庭的一个标志。而这个“沟通”,并不是常打着沟通的名义,迫使孩子必须和他们交流,请给孩子一个私密空间,让孩子自己做选择。 知名心理学家曾奇峰说,最基本的心理学原则是:如果孩子没有秘密,那么永远长不大;如果父母什么都替孩子做主,那么就是在杀死孩子的生命。 家长们都喜欢说一句话:一切为了孩子。希望孩子在人生的每一步都比别人出色,于是,从怀孕到出生到逐渐长大,一直在期望,在比较。这是现代家庭的一个实质,也是现代教育的一个实质。 父母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没有了健康快乐,优秀和富有还有什么意义? 爱,不是控制欲,是充裕的独立空间,是让孩子自由表达,是和孩子一起承担挫折,共同成长。 (4) 中国式家庭 说到中国式家庭,自然而然的就想到愚孝这个词汇。而这个也是中国式家庭矛盾的导火索。 在这个“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百善孝为先的文明国度,却有多少父母对孩子没有餍足的索取,又有多少孩子,对索取的父母进行着无限付出的“愚孝”呢? 武老师详细分析,“愚孝”这种病态的方式就是——迎合的游戏。 我爱你,所以我要控制你,你必须听我的。 愚孝者的心理,固然是来自父母的索取,但更多的是来自于渴望实现童年没实现的愿望, 对父母爱的渴望。 我们总有种种理由,冠爱之名,或替孩子做着这样那样的选择。在孩子渐渐长大了,找丈夫娶媳妇,替他们决定生活,用所谓善意和爱,让孩子的生存空间窒息。 近年来发生的多起中学生大学生自杀事件,就是情绪失控的典型。 婆媳关系更是中国式家庭最本质的痛,最典型的困扰性话题。作为婆媳关系之间的核心人物:儿子,更应当负起责任,不回避,积极调解。 拜伦说:要使婚姻长久,就需克服自我中心意识。 康德也说;家庭乃是社会之缩影,事实上,家庭是具有自发维持能力的最小社会。 让我们走出心理迷障,活出爱,活出精彩生命。 总结: 武志红老师的这本著作,从心理学的角度,结合案例,将现代家庭中存在的问题一一剖析,直指人心。 为何家会伤人。 一个健康的家庭,尊重彼此,给孩子自由。 每个人的幸福或者不幸,直接来自于家庭中父母这面“镜子”。不要按自己的意志去试图塑造孩子,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所有的好奇心都是快乐的源泉,所有的挫折都是拥有独立人格的基石。 孩子的一生所必须经历的恋爱、工作、择偶,请不要以爱的名义替TA做选择,强迫性的爱,只会令人身心疲惫,伤痕累累,对爱失去信心,导致陷入又一个轮回。 这是一本温柔的书,更是一本有用的书。 家, 是大自然的杰作, 是爱的伊甸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