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以爱的名义要求孩子取得成就。如果他们爱自己的孩子,就永远逃不开孩子的眼睛。孩子们感受到的不是真诚的爱,而是矛盾的、前后矛盾的爱。早期的家庭治疗研究发现,青少年精神障碍的亲子关系就是这样一种模式——双重束缚。
一些从小优秀的资优生、绩优生,在父母的高期待下,也变得对自己期望甚高,但是心中对父母是有愤怒的。亲子关系变成学业成绩分数的秤斤论两,亲情是有条件的爱。如果亲情、师生关系剩下控制,孩子又怎么不会学到控制—「问题」永远可以证明大人们的无能!
一位心理咨询师问一位拒绝学习的孩子:"当你把脚放在窗台上时,你真的想死吗?还是让爸爸闭嘴?"答案是后者。如果我们对待我们的孩子功利,他们也会学会对待我们功利。
在亲密的关系中,从来没有捷径。你越想通过控制,你就越注定要失败。许多父母的爱伴随着许多期望。一旦孩子拒绝学习甚至规劝,大人只能乖乖地解除武装投降。我见过那位拒绝接受学生的母亲在治疗室里无助地哭泣,她低下头承认,她过去曾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们身上,但孩子说:"我不能原谅她。如果我原谅,我过去的痛苦是什么。
父母能接受孩子的失败和挫折吗?孩子们的眼睛是明亮的。如果父母不能接受孩子的失败,孩子就不能接受自己的失败。那么,拒绝上学和参加比赛就永远不会失败。
因为孩子的成绩而失去了孩子,值得吗? 这些父母希望孩子完成自己未竟的梦想,认为孩子属于自己,想要藉着孩子扳回一成——其实他们不是父母,而是没有长大的孩子。
如果父母、老师可以允许孩子不一定要当好学生,允许孩子可以成为他自己,孩子怎么会拒学?
变调的拒学辅导
中辍生辅导的政令美意,已然成为变调的拒学辅导。我在督导中发现,目前校园拒学生比例之高,其实也受到当前中辍生辅导政策的影响。
一旦学生不来学校,校长被县市政府专责「中辍高关怀生」的长官约谈,回到学校责备辅导老师,辅导老师承受校长的压力,求助心理师,心理师见不到学生,也无力与家庭会谈。整个拒学辅导基调似乎只是要把学生「抓」回学校,出动生教组长,甚至警察,究竟是安抚了谁?当教师自己都成了系统的受害者,只会更厌恶学生带来的麻烦,何来对拒学生、中辍生真正的关怀? 关怀中辍生成了行政系统警察抓小偷的政策,把孩子抓回校园,不能言说的秘密其实是免得影响校长考绩。然而孩子的心是透亮的,被骗一次,不会有第二次。他们为什么不能拒学呢?
落入凡间的精灵
拒学的孩子在拒什么?拒绝功利化的关系。然而,拒学生并不是只有家庭的困难和「问题」—这是很多学校马上想到的事情,其中涉及个人、家庭、学校、大系统之间的环环相扣。我亲耳听到一位校长发现孩子拒学,马上询问家长:「你的孩子看过精神科了吗? 」似乎孩子拒学是孩子「个人的病」,完全没有想要去了解孩子不上学(而不是不回家),跟学校有什么关系?
一位有天赋的学生说:"我们就像斗鱼一样。老师把我们关起来,让我们互相打架。"有几个孩子相继拒绝学习,都是初中阶段的天才学生,没有进入高中阶段的第一志愿或天才班。这些鬼魂虽然沦落凡间,但他们痛恨自己在老师和家长眼中变成了斗鱼,却不能接受自己变成了普通的学生。拒绝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出路,这可以证明家长和老师的失败。虽然他们也有自己的失败,至少不完全是自己的责任。
当孩子长大了,发现大人世界的荒谬虚假,却不能戳破,困在自己的世界里,可能躲进另一个虚拟世界,就像沉迷网络的国二生栋栋说:「网络上的人不会像学校老师那样说:『啊,你过动就是过动啊!』」拒学,是拒绝另一个残酷的 社会 。
过去在大学授课,每年都会听到大学生流泪诉说青少年期在学校遇到霸凌,老师不想介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很多来自低社经家庭的孩子知道父母无能为力,说了只会让父母担心,于是只能拒学。另一个在偏乡学校就读的孩子,因为前一所学校辅导室处理通报事件时未能保密,孩子愤而转学,到了新学校开始拒学。从这些因素看来,孩子拒学其实有其道理。如果学校漠视这些脉络因素,只单方面要求孩子回到学校,当然不可能,除非孩子在学校能找到他可以信任的人。
拒学的孩子到医院诊断,不外乎忧郁、焦虑,或者合并自杀未遂、暴食、厌食、人际关系、学校适应不良等其他「问题」。学校有了精神科医师的背书,很容易为孩子和家庭贴上「问题」的标签,父母亲在内外压力下,心怀愧疚和自责,开始对子女百依百顺,陷入与孩子之间的权力 游戏 。孩子食髓知味,发现拒学可以控制父母甚至老师,终于反败为胜,成为最高权力者,得以扳回过去被父母或师长的控制。这也是米纽庆最早与厌食儿童工作时,发现厌食成为孩子可以对抗高控制母亲的唯一武器。
拒学的孩子在拒什么? 拒绝关系中的谎言。一位在学校当家长代表,回家老是躲在房间里的挫折父亲,唯一的管教方式是三不五时出来谩骂家人,威胁妻子:「你看你把孩子教成这样! 」拒学的孩子拒绝的是家庭背后隐藏不能说的秘密,那些卡在孩子心里的,也会卡住他们无法向外挑战。
拒学的孩子在拒什么? 拒绝家庭内荒谬的哑剧,合演的「和谐」谎言,直到孩子怒了,不跟你们这些大人玩了! 大人转而乖乖听孩子的话,孩子为什么要回学校呢? 真正的好戏才开始。
拒学的孩子在拒什么? 拒绝流于形式的文书报告,校园辅导实为撇责;拒绝形式作风的校长(我见过资优校长对中辍生不堪其扰,却连学生是谁都不知道)。如果校长愿意亲自会见那些中辍生,亲身参与辅导工作,一定会有所不同。当辅导室忙着写报告,导师忙着催父母,父母在导师压力下催孩子,有多少力气真正想了解孩子为什么不来学校呢? 父母、校长只要孩子「好」起来,回到「正常」—回到学校上课,却没有兴趣知道孩子心里在呐喊什么?
拒学的孩子不只退出校园,家有拒学生的父母也从整个「正常的」 社会 撤退出来,内心背负的压力不足为外人道,离开学校、政策等大环境的影响,父母终究要面对如何帮助孩子的问题。怎么办? 从说真话开始。在家里永远要可以讲真话。如果不能说真话,即使孩子回到学校上课,也是一生逃家计划的开始。一位回到学校,但是不想继续接受家庭治疗的资优生说:「我不想改变他们(父母)了,只等上大学之后就离开他们。」
孩子活在真实的阴天,远比活在虚伪的阳光下好。不能说破的家庭秘密不比看得见的悲惨童年好多少,有时候真正的快乐是和孩子抱头痛哭一场,当父母愿意自由地和孩子一起面对痛苦,就开始胜过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