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节主题】 如何处理实践中的问题【本节简介】 本节课将针对咨询实践中常见的问题做一些探讨,包括咨询室应该怎么布置?来访者如果在咨询时间外联系咨询师要怎么处理?如果遇到有自杀倾向的来访者又该如何应对?以及如果来访者给咨询师送礼该不该收等等,这些都是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同时又很棘手的问题,而本节课将会告诉你如何更好地应对它们。【你将听到】【思考作业】 听完这八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还有些什么样的困惑?对于心理动力学治疗,你还想要继续学习的是什么呢? 1大家好,我是舒幼娥,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读《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简明指南》这本书。上一节我们一起了解了,在心理动力学治疗中如何结束治疗,在这里我跟大家一起回顾一下。首先是怎样判断一段治疗可以结束了呢,通常在达成以下三个目标的时候,咨询师和来访者就可以协商,进入治疗的阶段:1)来访者最初来治疗时,伴随着的强烈情绪,或者是困扰他们的症状,得到了非常大的缓解;2)来访者能够深入的理解自己性格中的移情和防御;3)来访者展现了对自己心智运作的详细的理解,并且开始能够用自我探究去解决困扰。然后,在结束阶段,咨询师和来访者还需要完成4个主要任务:1)处理结束阶段的失望;2)处理分离的议题;3)回顾治疗,总结收获与成长;4)协助来访者练习如何成为自己的咨询师。这些是我们上节课的主要内容。那么这节课,我们将进入到本书的最后一章,关于如何处理一些实践中的问题。所有的心理咨询师在心理动力学治疗当中,都会面临许多实践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对于新手的咨询师来说,常常感觉不知道要怎么去处理它。比如,从咨询室的布置和环境,咨询费用的处理,咨询时间之外的联系这些比较基础的问题,到跟自杀相关的主题和是否接受礼物等等。所以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说一说,当面临这些问题时,要怎么去处理。2 首先我们来说说咨询室的布置和环境。那么关于咨询室的布置呢,一般来说,最好是简单而舒适,既不要空空荡荡,也不要让咨询师的私人生活过多的充斥其中,最好避免展示咨询师家人的照片。因为来访者的移情,常常会涉及对咨询师家庭的想法,包括咨询师的父母、配偶和孩子,关于这些人物具体真实的信息,会成为一种障碍,阻碍了来访者对咨询师生活部分的幻想,阻碍了来访者的内在的投射。鉴于这种考量,所以也最好不要在自己住的房子里,开辟房间来作为咨询室。另外即使是在家里进行的网络视频咨询,也要注意保持背景的干净,不要出现家里的摆设、饰品之类的。然后,咨询室的灯光要够亮,但不能刺眼。一间灯光昏暗的房间,会让来访者感觉到诱惑性,而灯光过于亮的房间则会让人感觉了无生气。最后,还应该为来访者和咨询师,都准备舒适的椅子,椅子的摆放距离既要能够提供亲密感,又不具有侵入性。以及咨询师最好在固定的咨询室见来访者,并坐固定的椅子,这样会给来访者一种稳定和安全的感觉。3 好,说完咨询室的环境布置,我们再来谈谈咨询费用的相关事项。许多人,包括来访者和咨询师,都会对钱都感到冲突,而且这些冲突会进入到心理咨询的素材当中。因为金钱常常跟许多问题有关,包括依赖、情感供给、愧疚感,贪婪、剥夺,以及觉得自己应该得到的利益等等,都有关系。所以,心理咨询师应该直接而清楚地跟来访者讨论与费用有关的问题。通常动力学的心理治疗都是在每周固定的时间,按固定的频率来进行的,连续的长程咨询的来访者,有时候会被看作是租用咨询师的日程时段,因此总的来说,如果错过了预约,是要为此付费的。这是一种最为中立和从根本上包含尊重的立场。为什么这么说呢?试想一下,如果你作为咨询师,你为来访者留出时间,但他常常错过而且不付费,你在心里是不是会生气,认为他不尊重你、浪费你的时间?所以,从长远上来说,不让来访者为错过的预约付费,是损害咨询关系的。有时候咨询师也会采取另一种立场,就是从道义上判断,来访者的缺席是否有正当的理由,在这种情况下,假如只是一次缺席,往往被视为是值得原谅的,是不用付费的,但事实上这也是咨询师主动做出了经济上的牺牲。如果来访者因为错过时段付费而生气,那么接下来就有了一个探索愤怒动力的机会,以及探索,比如,为什么来访者觉得,咨询师应当为他们生活中的危机情况承担责任,以及承受损失?为什么一旦咨询师有需要的时候,他就会那么生气。通常咨询师每年或者是每几年,都会和来访者一起重新评价,他们给来访者设置的费用。在有些时候,咨询师会根据生活物价的升高而调整费用,以及某些来访者可能开始付了相对低的费用,后面也会根据他们的财务状况的许可上调。享受低价的来访者,常常会感到被当做婴儿对待,以及觉得自己很特别,而付低费用的来访者,也可能感觉到,有义务在其他的方面照顾咨询师,比如,不对咨询师生气,那这些感觉也必须由咨询师以解释的方式加以处理。咨询师处理费用的方式,需要在评估结束后进行,咨询开始之前,就与来访者讨论清楚。假如咨询师的规则是认为治疗的时间是出租的时段,那么来访者需要得到一个解释,说明为什么他要为没有出席的咨询时间来付费。因为是出租时段,咨询师给的是整租,而不是零散的租价,这让咨询师可以从整体上,把咨询的价格调整到低一些。4 另外,在实践当中,还有一个让很多咨询师深感困扰的问题,就是来访者在咨询时间外的联系。当来访者在两次预约时间之间,给咨询师打电话或者发短信的话,总的原则是要接电话,或者是及时回复,仔细的倾听,重点是要保持简短,应该避免在电话里做解释。同时要在下一次会面时,探索打电话的原因和做出解释。探索包括,为什么来访者在那个时候给咨询师电话?他的期待是什么?在他的心里面,咨询师是随时在为他待命的吗?他和别人的关系模式是怎么样的呢……等等。以及咨询师需要明明白白地告知来访者,心理咨询不是急诊,咨询师做不了救急的工作。咨询师心里必须清楚,沟通和探索,要有意的限制在排入日程的预约里,除非出现了紧急情况。紧急情况包括,来访者有伤害自己或者是伤害别人的行为,或者是严重的急性病,在这些紧急的状况中,重要的就是直接而快速地处理问题,可能的选择包括报警、联系家属,或者是转介到医院。任何对来访者打电话可能的解释,都应该放到后面的咨询中,当来访者比较冷静的时候给出。5 接下来,我们再来谈谈,对于有自杀倾向的来访者的处理。对潜在的自杀行动的评估,和对自杀尝试的预防,是在咨询师的整个职业生涯中,都非常重要的议题。在这里,我会跟大家说说,处理这类问题的一些基本原则。 首先,当来访者谈到自杀时,咨询师都要严肃对待。除了建议要联合药物治疗之外,咨询师要问非常细节、具体的问题,来澄清来访者所表达的含义。比如,你对自杀有什么幻想?有什么具体的想法?你要如何自杀,是想上吊,喝毒药,还是跳楼?其次,咨询师要知道来访者是否尝试过自杀。再次,我们要了解来访者是否有自杀的家族史,也就是他的父母、兄弟姐们等亲戚,是否有过自杀行为,如果有,则会增加自杀风险。另一个风险因素是,如果来访者有物质滥用的问题,比如酗酒、吸毒,那么也会增加自杀风险。还有一种情况是,病人的处境让他感到羞耻、尴尬,那么也会增加自杀风险。所以,咨询师要试着理解如何评估风险因素,再根据不同的评估予以回应。咨询师如果做了评估之后,觉得来访者状态虽然还不错,但是来访者做了自杀尝试,特别是咨询师跟他(她)谈论后,他(她)再次做了自杀尝试,那么咨询师可以这样跟来访者谈论:“我不知道如何与你工作,你好像无法控制想要自杀的冲动,这让我只能把注意力放在如何让你不要死掉上面,而没法跟你有深入的工作”。所以,并不是说,只要碰到这样的问题,就立刻停止咨询的工作,有时候需要停止,但通常也可以找到方法,继续与来访者工作,这时候比较好的方法是去找督导师、同事讨论,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里再强调一点,当咨询师初次接待来访者的时候,咨询师要跟来访者讲清楚,“你在这里说的都是隐私,但如果我担心,你有自杀或伤害别人的行为时,我要跟你的家人谈论。”这就制定了一个治疗框架,咨询师会尊重来访者的隐私,但保密原则有例外,例外就是来访者有自伤或伤人的倾向的时候。最后,咨询师还需要根据前面的评估,看来访者是否需要住院治疗。心理咨询师通常是不希望来访者住院的,但如果觉得来访者病情严重,也要给予这样的建议,以保证他们不被自己伤害。6 好,讲完自杀的问题,最后,我们再来讲讲关于礼物的问题。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是否应该接受来访者的礼物,也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大家知道,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礼物可能会出现在每一项实践的工作当中,而我们咨询的原则是不接受礼物,但是要探索来访者送礼物的背后,有怎么样的愿望和幻想?比如,问问他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想到送咨询师礼物的?他希望咨询师收到礼物后的感觉是怎么样的?他有些什么担心吗等等。有的时候,当咨询师跟比较脆弱的来访者工作时,拒绝一份礼物,会让他们遭受非常大的自尊的打击。碰到这样的个案时,非常需要明智的临床判断,就是说,要根据情况来决定是否收礼物。所以这样说来,咨询师也可以接受一份礼物,尤其是,假如对礼物意义的理解和解释,成为咨询的一部分时。当然,如果来访者要送一份昂贵的礼物,咨询师还是应该拒绝,因为在伦理上,200块以上的礼物是不能收下的。在咨询当中,礼物是一个维持界限的常见的例子,总的来说,咨询师的选择,目的是让来访者能够表达出最为丰富的情感,不要抑制来访者的联想。举个例子,有位中年女性来访者,经常在咨询室里控诉她周围的人剥削她。有一天,她跟咨询师说,她想要在她的遗产继承人里面,加上咨询师的名字,以表达她对咨询师的感激。咨询师邀请来访者想一想,她为什么要以这种方式表达感激?然后指出,要是咨询师接受了她的这份馈赠,她是不是就会在心里觉得,咨询师可能会盼着她早点死呢?似乎她在用这样的方式,把咨询师放到了一个对她不利的位置上。总而言之,礼物也可以像其他所有材料一样,变成我们探索、诠释来访者的载体。7 当然,实践中的问题不胜枚举,远不止于我上面所说的这几个方面,但在这些各式各样的实践问题中,其实是有一些普遍的处理方式和原则,可供我们参考的。首先,在一个可能影响来访者,或者是影响他的家属的危机事件中,比如,一个暴力的来访者,或者是即将发生的儿童虐待,咨询师要尽力阻止危险发生。类似的是,如果咨询师发现来访者有躯体方面的一些困扰,也要推荐他去医院治疗,然后再处理来访者如何寻求照顾,或者是避免照顾,以及来访者对于咨询师的推荐作何感想的问题。咨询师行动不行动还不是关键的,关键的是,探索来访者以什么样的方式,以及为什么以这样的方式,来促使咨询师行动。总的来说,在处理了一个现实中的问题之后,咨询师一定要记住这个问题,并且要在咨询中,观察和探索这个问题所产生的影响。无论是来访者行动或者是不行动,我们都要探索这个意义。咨询师需要对来访者呈现出关心的态度,同时要促进来访者的自主性,而不使其陷入危险。咨询师需要把咨询的总体目标铭记于心,就是允许来访者以不断加深的方式,探索其情感幻想和行为,无论是在紧急事件期间,还是在这之后,这一目标,都能为处理绝大部分的实践问题,提供指导原则。总而言之就是,创造安全的氛围,扩大探索的空间。那么到这里,我们这本书的解读就结束了。如果你没有接受过心理咨询,也没有提供过心理咨询,那我猜想,你对于心理动力学的咨询,还是感觉非常的混沌和混乱的。这不是你学习能力的问题,也不是我讲解的问题哈,而是缺乏实践的问题。心理动力学咨询的学习,一定是要在有一定的咨询经验之后,比如,你已经做了很多个案,感受到里面有许多令你捉摸不透、想不清楚的部分;或者说感觉你深入不下去,带着这些疑惑去接受了心理动力学的督导,在这个过程中,再结合理论学习,就比较容易取得更多的进步了。心理动力学的咨询是非常深入、有趣的过程,我在这条路上走了近20年,依然会不断地有许多新的学习、新的发现。非常希望你能够加入这个流派的深入学习中,期待在以后跟你再相遇。好,那我们今天的思考题是:听完这八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还有些什么样的困惑?对于心理动力学治疗,你还想要继续学习的是什么呢?欢迎留言给我,也很感谢你认真听我讲完8节课。再见!【领读心理咨询师】:舒幼娥
她们为什么变成坏女孩?
社会上的“坏女孩”越来越多。父母的行为其实是导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每个人都渴望自己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这个不断自我选择的过程就是成为自己的过程,也即自我实现的过程,这是我们最重要的生命欲求之一。
但是,太多的父母有太强的控制欲望,他们不尊重孩子的这种生命欲求,他们不顾一切地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的头上,强迫孩子按照他们的意志生活。
然而,不管父母的控制欲望多么强烈,控制能力多么强大,孩子的这种生命欲求不会消失,它会以各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表达出来。
很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就是,父母强迫让孩子“学好”,而孩子偏偏要“学坏”。
站在父母的角度看,这叫“逆反”或“叛逆”。但站在孩子的角度看,这却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
孩子这样做,不是因为“学坏”对他多么有吸引力,而只是为了与父母强加在自己身上的外来意志抗衡,而只是为了表明:我,还是可以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的。
妈妈的苦恼:我有个“坏”女儿
“你能告诉我吗?我的女儿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在心理咨询中心,48岁的梁姨半是伤心半是生气地问咨询师舒幼娥。问完以后,她狠狠地盯了女儿阿静一眼,脸上是一副恨铁不成钢的神情。
阿静是被妈妈硬拉着来看心理医生的。她19岁了,但看上去不过15岁的样子,个子小小的,说起话细声细气,好像生怕惊吓着谁似的。光从相貌上看,她的确人如其名,非常文静。但在妈妈的口中,她却是一个“坏透了”的坏女孩。
梁姨说,阿静笨、内向,从小就成绩不好,“这些都算了,智力和性格这些事勉强不了,虽然我很着急也很在乎,但也没办法。”
梁姨说,真让她生气的是,看似文静的女儿从小到大不断出事。上小学时,常被同学骗钱,或者骗做丑事,譬如一些男孩怂恿她偷自行车,然后卖钱大家分,阿静想都没想就去做了,结果被抓住。
“这样的丑事发生了不知道多少次,”梁姨说,“每次发生后我会狠狠地教训她,还一次次叮嘱她,不要和那些阿飞混在一起,但她把我的话当作耳旁风,一直和阿飞们混在一起,甘愿被他们当枪使。”
不仅如此,阿静从初中起就开始谈恋爱,曾经的几个男友都是小混混一样的角色。和许多妈妈一样,梁姨反对女儿这么小就谈恋爱,更反对女儿和这样的男孩谈恋爱。但阿静为了和男友在一起,经常对妈妈撒谎,还有几次离家出走。
女儿闹堕胎,妈妈闹自杀
看到无法阻止女儿谈恋爱,梁姨把对女儿的要求降到了最低点:不要和男孩发生性关系。
但是,“我越担心什么,她好像就越要做什么,”梁姨无比恼火地透露,阿静16岁的时候就和第一个男友有了性关系。
更要命的是,阿静似乎没有一点自我保护的意识,她很快就怀孕了,随后只好堕胎。从开始谈恋爱到现在的3年时间里,阿静曾两次堕胎。但现在,她又怀孕了。
“她为什么就不爱惜自己?不爱惜自己的身体?难道堕胎就不疼吗?她究竟是怎么想的?”梁姨连珠炮似的问道。
不过,梁姨自己也不爱惜自己身体。女儿第一次怀孕后,她为了不让女儿谈恋爱,曾用水果刀戳伤过自己的腿,撞过车,还威胁女儿说,如果还谈恋爱,妈妈就跳楼死给你看。最后,她还和女儿签了一份协议书,内容是让女儿答应数年内不谈恋爱。阿静一开始不答应,但妈妈再次以死相逼,她就只好答应了。“只要她不和那些坏男孩在一起,让我做什么都可以。”梁姨说。
梁姨的这些极端手法一开始发挥了作用,阿静被妈妈的自残吓住了,曾发誓再也不和男友在一起。但过了没多久,她忍不住又开始谈恋爱,而且男友尽管换了,但仍是小混混一样的角色。最新的一个男友相对而言是最争气的,但也是没有固定工作。
“我怎么摊上了这样一个女儿?我的脸被她丢尽了!”个性好强、经营着一个餐馆的梁姨说,“我要她不做什么,她就非做什么。我抓住一切机会说,你要做一个好女孩,但她只表面上答应,实际上却一直做坏女孩。”
女儿的反感:家只是一个城堡
在梁姨讲完了对女儿的看法后,舒幼娥请梁姨离开咨询室,因为作为心理医生,她需要和阿静进行一对一的谈话。
“我还告诉梁姨,我和阿静的谈话,如果没有阿静的许可,我不能告诉她任何谈话的内容。”舒幼娥说,“听到我这么说,梁姨愣了一下,但还是表示尊重这个规定。”
等梁姨走出咨询室后,舒幼娥问阿静:“堕胎的时候,很伤身体的吧?”阿静回答说:“是。”
“那为什么不好好保护自己呢?”舒幼娥问。
“没想过(要保护自己),不知道(怎么保护自己)。”阿静好似懵懵懂懂地回答说。
听到阿静这样回答,舒幼娥回忆说,她一方面隐隐有些心疼,另一方面也隐隐有了和梁姨一样的恨铁不成钢的感受。不过,她立即明白,阿静这可能是被动的攻击,妈妈太强势了,阿静无法从意识上主动地对妈妈表达不满,就只好从潜意识上被动地对妈妈表达不满。只不过,阿静是用伤害自己身体的方式。
这是明显的自虐。但所谓的自虐,可以看成是“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之间的相互虐待。阿静这样做,隐含着这样的逻辑:妈妈说,我的身体是她给的,她对我的身体有控制权,而我对我的身体没有控制权,那么,我没必要保护我的身体。
她的男友们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坏男孩
舒幼娥让阿静描绘下自己和妈妈的关系。阿静回答说:“我没一点优点,什么都不好。”至于“一切都为了女儿”的妈妈,她的评价是:“她太粗暴了,只想让我听她的,我不听,就不高兴。”
还有爸爸,阿静说,爸爸没主见,什么事都站在妈妈的立场上,“爸爸不是没想法,但他怕麻烦,怕妈妈发脾气,所以什么都顺着妈妈”。
妈妈控制欲望太强,让阿静很反感,爸爸这么没主见,又让阿静很失望。于是,阿静一直希望到家以外去寻找温暖。那些男友,尽管在外人看来很糟糕,但在阿静看来,却是她情感的唯一依靠,“家,不过是冰冷的城堡,只想死死地关住我,只有和男友在一起,我才会感受到温暖和快乐”。
舒幼娥理解,这是阿静自己的感受,她是说,相对于家而言,她觉得那样的男友给她的温暖已经很多了。但从旁观的角度看,阿静和男友的关系谈不上多温暖。
譬如,她最新的男友,经常打阿静,阿静还怀疑他有其他性伙伴,他们两人经常吵架,如果吵得厉害,阿静会哭着离开他。不过,没多久,她就又会回去找他。他们吵过很多次,阿静也跑过很多次,男友没有找过她一次,每次都是阿静自己回去找男友的。
并且,就像梁姨所说,“她(阿静)找的那些男孩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坏胚子。”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这些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男孩为什么对阿静这么有吸引力?
分析:恋人=理想自我
恋爱时,有人喜欢找与自己相似的恋人,有人喜欢找与自己相异的恋人。找与自己相似的,还是找相异的恋人,这取决于我们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一致程度。
研究表明,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一致程度比较高的人,喜欢找与自己相似的恋人,而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一致程度较低的人,喜欢找与自己相异的恋人。可以说,我们找恋人,都是在找自己的理想自我。
不过,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一致程度较低的人,很容易会感觉到,实现自己的理想自我太困难了。那么,找一个与自己的理想自我相符合的人,与自己整日厮守,甚至从身体到心灵上都融为一体,就好像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自我一样。
也因此,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异较大的人,很容易产生迷恋。然而,他们迷恋的.不是真实的恋人,而是自己投射到恋人身上的“理想自我”这个幻象。除非他们自己的心灵成长了,自己缩小了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距,否则,他们还会接二连三地陷入一个又一个迷恋式的恋爱,而且选择的恋人都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这也是阿静一次次选择和那些“坏男孩”谈恋爱的心理奥秘。
就是说,“坏男孩”的“坏”其实恰恰是阿静自己的理想自我的一部分,她的现实自我中缺乏那些“坏”的成分,于是她渴望和那些“坏男孩”建立密切的关系,仿佛那样一来,她就是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自我似的。
梁姨自己也承认,她的女儿本质不坏,她是因为老和那些小混混男孩在一起才变“坏”的。譬如,阿静不是主动偷自行车,而是被骗去偷;阿静不是主动怀孕,而是因为答应了男友的性要求才怀孕,阿静也说,她并不享受性生活,她只是在满足男友的要求。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梁姨不惜以死相逼,目的就是切断女儿与这些坏小子们的联系。她认为,只要做到了这一点,阿静就还是她心目中那个听话、文静、乖巧的女儿,尽管有点笨有点不懂事。
这是一种想当然的逻辑,梁姨可能根本没有想到,“变坏”是阿静自己内心的需要。
也即,阿静内心深处渴望“变坏”,渴望通过这种方式摆脱妈妈的控制,但妈妈太强势了,她自己做不到这一点,所以,她才和那些“坏男孩”谈恋爱,拥有他们,就好像是拥有自己渴望的人格特点了。
她渴望像“坏男孩”一样自由
那些“坏男孩”拥有什么样的人格特点?阿静自己对舒幼娥总结说,“我行我素,有个性,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从来不信什么权威,对父母也从不会言听计从。”
并且,这些男孩,也多和阿静一样,曾有过控制欲望特别强的父母,他们也曾特别听话过,后来才变得叛逆起来。
“我渴望像他们一样,脱离妈妈对我的控制,但我做不到,因为妈妈太厉害了,我知道妈妈寻死是为了控制我,但我总不能看着她死。”阿静说。
“渴望像他们一样”,那也就是说,阿静的理想自我中有“我行我素,有个性,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从来不信什么权威”等人格特点,但她的现实自我中没有这些。于是,有这些人格特点的男孩,对阿静就有了特殊的吸引力,导致她一次又一次主动投入这些男孩的怀抱。虽然妈妈以死相逼,虽然她自己也是屡屡受伤,但她就是痴迷不改。
真要她不再痴迷这些“坏男孩”,最好的办法就是,梁姨主动放弃对女儿的控制,起码不再用那些极端的方式控制女儿,允许女儿“我行我素”。如果女儿真做到这一点了,她的自我就会出现成长,她就会出现新的、更健康、更和谐的理想人格,那时她就会懂得保护自己、珍惜自己,而那些“坏男孩”也就对她失去了吸引力。
但这一点看来是没有希望的,舒幼娥曾问梁姨:“有没有考虑过,给女儿一点自由?”
“不可能,她这么不争气!”梁姨斩钉截铁地回答说,“我只有用寻死的方法才能控制住她。”
说这句话时,舒幼娥看到,梁姨的脸上有一种得意的神情。
舒幼娥说,除了控制欲望太强外,梁姨还有一个固执的逻辑:我绝对是为了女儿好,我一定是对的,错的都是她。当舒幼娥建议梁姨改变一下她对待女儿的方式时,这个要强的妈妈像受了很大刺激一样地反驳道:“改变我教养女儿的方式?为什么?你要搞清楚,是我女儿有问题,不是我!我带她到你这儿来,是要你纠正她的问题!”
舒幼娥感觉,梁姨除了希望心理医生帮她按照她的设想来改造女儿之外,还有另一个目的:帮助她了解女儿是怎么想的。
“阿静拒绝和妈妈沟通,拒绝告诉妈妈她的真实想法,梁姨已感到,她无法把握女儿的心理动向了,于是希望心理医生能告诉她,女儿是怎么想的。知道了女儿的真实想法,她才好更完美地控制女儿。”舒幼娥说,“这是很多人催家人来看心理医生的重要原因。”
她们很容易用身体讨好男友
阿静的例子并不孤立,舒幼娥强调说,最近她频频接到类似案例,“这些案例表明,控制欲望太强的父母,很容易养出‘坏女孩’来。要么是女孩自己变成所谓的坏女孩,要么是本来一直听话得不得了的女孩,忽然就跟‘坏男孩’谈起恋爱,而且爱得昏天昏地,谁都阻止不了。”
并且,这些女孩有一个共同特点:很容易和男孩发生性关系。这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逆反。几乎无一例外,控制欲望特别强的父母,都尤其担心,甚至最担心女儿过早有性的关系。而这些女孩,尽管表面上一直很服从父母的意志,但实际上,因为父母强烈的控制欲望严重压制她们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她们内心深处都有着强烈的叛逆心理。那么,一旦真开始叛逆,她们就很容易去做父母最担心的事情,好像只有那样做,才意味着真正开始做自己。
第二,自卑。生命是一个不断进行选择的过程,做的选择越多,我们的生命就越丰富多彩,我们相应地就越自信。所谓的自信,其实就是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有什么,知道自己真正是一个有价值的人。这种价值感,就源自不断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但是,如果父母的控制欲望太强,孩子就会被迫按照父母的意志来生活。结果,孩子就没有机会通过自我选择的过程认识自己,并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感。由此,这个孩子会深深地缺乏自信。不管他表面上看上去多么出色,他仍然是没有自信的。因为,这种出色属于父母的意志,而不属于他自己。
这是一种致命的自卑,这种自卑,会让一个人觉得自己空空如也,好像什么都没有。
于是,当这样的一个女孩谈恋爱时,一旦与男友发生争执,一旦男友开始疏远她,她就会惊惶失措,不知道自己有什么价值,不知道能怎样挽留他。
这时,她会容易拿出自己看上去最有价值、而男友看上去也最在乎的,那就是她的身体。
舒幼娥说,阿静16岁第一次与男友发生关系时,就是这种情形。当时,两人吵了架,阿静想回到那个男孩身边,但她觉得自己一点都不可爱,想不出能用什么来吸引男友,最后想到了她的身体。于是,她回去对男友说:“我做你的老婆好吗?”
这是这些女孩的通病,因为父母压制了她们的独立空间,她们没有机会去充实自己的内心,也经常没有机会去学习用信任、温暖和爱的方式来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当渴望接近异性时,她们会发觉,自己除了身体,好像什么都没有,于是容易在性上变得很轻率。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马斯洛说,自我实现是我们的最高需要。同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的罗杰斯则说,我们生命的过程,就是做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意大利幼儿教育专家蒙特梭利则说,我们一出生就有一个精神胚胎,我们从小就会在这个精神胚胎的指引下,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著名的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则说,父母只是给了孩子身体,他们不应该以孩子的精神父母自居。
但是,太多的父母以为,他们是孩子的精神父母。于是,他们完全无视孩子自己的独立人格,而强迫孩子接受他们的设计。于是,孩子成为自己的生命冲动就被严重压制了。
这最终会导致两个结果。要么,孩子终其一生都是一个没有自我的人,他终其一生都习惯听话,小时候听父母的话,长大了听其他权威的话。要么,孩子会成为一个特别叛逆的人,父母让他向东,他偏要向西。他这么做,并非是因为相反的方向有什么好处,而只是为了向父母强烈的控制欲望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