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家庭教育的环境对一个人的人格塑形,有意义深远的作用 。换言之,孩子成为什么样子,一定是受到家庭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当父母面对"不听话"、"顽劣"、"调皮"的孩子勃然大怒时,实际上,就等于自己在照哈哈镜,看到了镜子中"丑陋"的自己而不能忍受。
你对孩子有多愤怒,就是对自己"不好"的部分有多逃避。
朋友小南因为婚姻问题而跟我聊天的时候,自己说着说着,忽然恍然大悟,好像发现了以前从未注意的秘密一样:她发现自己和妈妈的命运几乎一模一样。又说起自己的女儿——自卑、胆小、纠结…又是和曾经的自己如出一辙。 家族的命运,就像复印机的翻版刻录,很多成年人最后都会发现,自己活成了曾经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我讨厌妈妈唠叨,最后我变得和妈妈一样唠叨;我讨厌妈妈控制我,但我发现我也在控制我的孩子;我讨厌妈妈胆小,恨她的懦弱,但我长大就算外表强势,内心依然苍白,住着一个脆弱的小孩…..
很多人反对谈论原生家庭,认为这是在贩卖焦虑,或者"甩锅"给父母。其实这种认识有失偏颇。首先, 谈论原生家庭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讨伐父母,推卸责任,而是为了寻根溯源,找到每个人问题的"起始点"在哪。 因为大部分时候,在没有充分觉察之前,很多问题我们根本是意识不到的,之所以意识不到,是因为它们深藏于潜意识之中,很难被觉察。而潜意识,又和成长环境息息相关。所以,这才是谈论原生家庭的最根本的目的。其次,确切的说法,不是父母,而应该是养育者,对一个孩子的人格塑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种塑形的影响,产生于养育过程的每一分、每一秒中,养育者的言谈举止会潜移默化的一直对孩子施加着影响。所以, 从为人父母的角度来讲,我们要充分的认识到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一个眼里只看见孩子这错那错,自己却不努力实现人格完善和自身成长的家长,注定是不会培养一个人格 健康 ,身心 健康 的孩子的。
今天,我们要继续昨天小冉的案例,接着谈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随着和小冉话题的深入,她提到了很多自己的困扰,比如说经济的压力,家庭琐事的繁多,丈夫的"不省心",妈妈的控制和唠叨等等。可以看得出来,小冉的生活几乎是乱成了一锅粥。这种乱,不单纯指她的生活状态,更指向她的心理状态。
可以肯定的说,一个自己生活的都这么混乱的父母,是肯定无法给到孩子高质量的陪伴的。
小冉说,她经常对大女儿有所嫌弃,觉得她这么大了,应该懂事,听话,让她省心。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大女儿的问题似乎越来越严重。每天下了学都在外面流连,不愿回家,作业,功课也完成的不好。曾经一度大女儿的功课比之前好了很多,因为在寒假前她曾经找我聊过,之后强迫自己改变了一些对待孩子的态度,孩子也马上对她的态度做出了反馈,学习的问题改善很多。但是最近因为她自己生活纷乱,又恢复了以前对待孩子的态度,结果孩子的状态也马上恢复了原状。她说,有时我看她的作业完成的非常好,质量也很高,但总是写一会就发呆或者跟妹妹玩一会,这时我就会批评她不专心。还有的时候,她说好几点完成,但是没做到,我就会打她手心。我自己也很痛苦,但是我觉得她经常没有把规则当成一回事。
我们先就小冉说的这段话看看,这背后都包含了什么内容。
很多人都会对孩子有各种各样的要求,并且美其名曰,你已经很大了,这些你应该能做到。然后,在有了这个想法之后,就马上按此标准执行,如果孩子没有达到,家长就会生气。甚至骂孩子:你都多大了!这些事还需要我说吗?自己的作业都不知道完成吗?这不是学生最基本的要求吗!
事实真的如此吗?
孩子不是一个机器,其自身的成长有ta自己的秩序,作为强势一方的父母,常常无意识的利用自己的天然优势,对孩子抱有很多根本不符合ta年龄阶段应有的期望和要求。但这种期望,虽然打着"为你好"的旗号,背后,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
比如小冉,她认为女儿已经大了,应该独立懂事,不应该再给她惹那么多的麻烦了。这里面有很多她自己现实中无力应对的东西,但是她却将"锅"甩给了孩子。
"麻烦"是小冉自己对生活的感觉,产生于她对烦乱生活的无力应对感。所以,她会说"我希望她每天放学回来吃好饭,快点写好作业,早点睡觉,这样我就可以早点休息了。"——她希望孩子像一个乖巧听话的机器人,按照她设定的程序运转,这样,她自己就可以获得生理和心理的双重解脱。
但事实上,女儿只是一个上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她有自己的情绪,有自己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烦恼,有课业的压力和负担,有因为父母不恰当的抚养模式带来的"伤痕"….这样的一个孩子,怎么可能替父母背负连他们自己都无法承担的压力呢?
父母自身的心理力量越缺失,越容易把目光向外,寻找支撑,而孩子,是最容易被当成出气筒的人。 父母无法给到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反而把怨气撒到孩子身上,埋怨是孩子的不懂事、不听话给自己惹了麻烦。这实在是一种本末倒置的逻辑。而更可怕的是,很多人对此浑然不知,一辈子都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永远在埋怨别人。
成年人的真正含义是愿意并且能够为自己负责 ,很多人年龄虽大,心智上却还处于巨婴阶段,潜意识是认为别人应该为自己负责,这样的人,即使做了父母,也很难给到孩子高质量的爱,更难收获心智成熟的孩子。
这是一个很容易理解的道理,如果你在追剧,现在除非有外力强迫你,否则你很难将视线从屏幕上移开。玩 游戏 也是一样。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会根据自己的感觉和本能做出选择。孩子不愿意回家,家长可能解释为贪玩,但是更大的可能的是,在孩子心中,"回家"已经和不愉快、不温暖产生了条件反射的链接。
这非常可怕。
现在孩子还小,她只是热衷于流连在外面和同学玩耍,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自身力量和自主意识的不断萌发,如果家对于孩子的感受来说,还依然是个冰窟,那么那时候孩子会怎么做呢?答案不言自明。
很多人在孩子到了青春期厌学、逆反、夜不归宿的时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殊不知,那时候的果子不过是很早以前种下的因罢了。
作业完成的很好,但因为中间发了一会呆,或者想和妹妹玩一会,就被妈妈责备说不专心;因为没有按规定时间完成作业,就被妈妈打手心;放学后和小朋友一起观察雨中的蜗牛,被妈妈骂磨蹭,拖拉…..
这样的事件在小冉和女儿身上天天上演。试问,这样的亲子关系,怎么能让孩子愿意回家?愿意写作业?
家庭,原本应该是一个人最放松、最温暖的所在,但是却被很多人经营成了最肆无忌惮的释放负能量、说话最刻薄、言语最伤人的地方。 这样的家庭氛围,对一个成年人来说都只想逃避,更何况是对一个孩子。
人,都是活在关系里的,关系的质量决定了一个人生存的质量。当孩子在家庭关系中很难获得被关爱被温暖的感觉时,ta一定会向外求。 就像小冉的女儿,会给同学花钱,其实背后只是为了链接那段关系。
如果父母不能看到孩子背后的需求,只简单粗暴的把孩子不回家解释为贪玩,把孩子给同学花钱解释为缺心眼,那么对孩子,将是致命的打击。
小冉说,女儿没有按照规定时间完成作业,被她打了掌心。关于规则的建立,我曾经写过多篇文章,详细阐述规则的制定步骤和制定原则。而今天,我想换一个角度,谈谈规则的破坏。
规则的建立很难,但是破坏却很容易。之所以破坏,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制定和执行时的随意性。 很多时候,家长明明是受到自身情绪的影响,却拿着规则当挡箭牌,随意的惩罚孩子。这样做,严重的影响了孩子心中规则的神圣性和严肃性。还会让孩子和规则处于对立状态。
以小冉女儿没有按规定时间完成作业这件事来说。
首先,这个规则不是长期的、固定的规则,而是当天说好的情况。这种情况,严格意义上说,根本就不算规则。 所谓规则,一定是一个一段时期内制定和遵守的"协议",具有规律性和时效性。 这种随口问出的"你今天打算几点完成作业?"孩子随后做出回答,根本不算真正的规则。
第二, 真正意义上的规则,里面会涉及规则的惩罚内容,即在规则里明确,如果没有按照规则执行,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这种惩罚是严肃的,是在制定时是需要和孩子充分协商后订立的,而且惩罚的内容涵盖惩罚的方式、工具等。 而不是像小冉这样,因为孩子没有做到"承诺",就马上拿出尺子打孩子的掌心。这种对惩罚的随意性,极大的破坏了真正规则的意义。
第三,即使是随口的问答,例如"今天打算几点写完作业","9点"。也是需要在孩子没有做到的情况下,先查明原因,而不是拿着孩子的时间承诺当成惩罚孩子的理由。 简单粗暴的惩罚,实际上是一种对孩子的恫吓,这种方式不能起到家长真正想要达成的目的,最多只能使孩子在一时间妥协、屈服,但是长久来说,一定是负面作用>正面效果。
家长在试图为孩子建立规则的时候,一定要重视规则的严肃性,不要因为自己的情绪,随意的更改规则,破坏规则。因为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教给孩子"规则可以随意破坏"。
小冉打孩子掌心,并给自己的行为一个合理化的理由——"孩子没有遵守规则",其实她行为的背后,是对失去自己对女儿的掌控(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的愤怒。而这个真实的原因,小冉自己是意识不到的。
每个人都要生活在"关系"里,不进入关系,生命就会被浪费。但是在关系中该怎么给予对方陪伴,是需要学习的课题。
不管是亲密关系,还是亲子关系,我们都需要学习怎么给予对方高质量的陪伴。
什么叫高质量的陪伴?高质量陪伴,就是有效陪伴。 有效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无效陪伴,是最奢侈的浪费;有害陪伴,是最残酷的伤害 。
陪伴,往往伴随着时间上的付出,但是光有时间还远远不够,用心陪伴,才能给到对方高质量的陪伴。何为用心?其实就是用心体察,用心体会,用心付出。
高质量陪伴离不开几个方面。
① 倾听。
老师常说,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要把求助者的话当成圣旨一样去倾听,因为ta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有意义。其实家庭关系中,不管是对待配偶还是子女,倾听都意义重大。
咨询师如果没有倾听技术,就一定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咨询师,妈妈也是一样。如果不能耐心的倾听孩子真实的表达,就不可能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 没有倾听,就没有理解 。
② 耐心
很多人际关系就坏在耐心上面,别人话没说完,自己的白眼已经翻起来了。自以为是的贴标签,下判断,都是缺乏耐心的表现。很多人太着急,还没了解事情的全貌,还没真正读懂别人背后的意思,就着急的充当判官,下定义,判对错。这样的行为,非常容易激发对方的情绪。很多人,尤其是孩子,会感觉自己被冤枉,被误读,从而委屈、愤怒,激发一系列的争执,这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创伤性的体验。
所以,无论你心里有多着急,请先长出一口气,喝一口冰水,再蹲下身来和孩子谈话。
③ 理解
任何理解都建立在"同理心"的基础上,这也是心理咨询中的"共情"。如果你不能感同身受,就很难引发共鸣。如果你没有试图理解对方的意图,那所有的交流都会鸡同鸭讲。
存在即合理,无论你觉得多么匪夷所思,每个人做出任何行为,在ta自己的体系里,都是合理的,都是ta自己认为正确的。
曾经一个朋友举过她孩子的例子。小孩把小乌龟放在60度的水里,烫死了。孩子爸爸非常愤怒,认为孩子小时候能烫死乌龟,长大后就会杀人。而孩子的真实想法是,水太凉,她怕小乌龟冻死。
孩子也许做的不对,但是在ta的世界里,这么做一定有自己的道理,不管是孩子还是成人,存在即合理,这个道理是通用的。所以,当你能看到孩子的真实想法,才有可能理解ta,至于后面该怎么矫正ta的不合理认知,那是下一步的事了。
④ 接纳
被接纳、被允许,这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渴望,是不分人种,不论国籍,不分年龄的深层次渴望和需求。
在关系里,能给到对方"被接纳"的感觉,是决定高质量陪伴关系的重要方面。
何为接纳?何为允许?很多人以为允许=纵容。其实这是一个概念性的错误。 接纳和允许的真正含义,是建立在相信对方本质上没有恶意的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接受"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基础之上的。
对于别人那些我们看不惯的行为、举止,我们首先承认并从心里接受,自己的孩子并不完美,自己也不完美,那么焦虑感就会下降很多。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里常犯的一个错误是:我希望你改掉全部的缺点。这背后的潜台词是:这样你就完美了。再往后的额潜台词是:完美了就不会因为犯错而受到惩罚了,你就不会受苦了。初心是好的,但是方向从一开始就错了。因为真相是:世界从不完美,没有任何人是完美的。
接纳不完美,自己的或孩子的(爱人的),是人生成长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次,在亲密关系里,几乎没有人是有恶意的。很多人会把孩子的行为解读为"故意跟我对着干",这种逻辑,就是把孩子的行为现象和自己紧密联系在一起。而这种联系,是毫无道理的,其实是自己的投射。
孩子也好,爱人也好,他们只是在做他们自己,他们的行为让我们生气,但他们的初心都不是为了伤害我们。就像你骂孩子的本意,是希望她变得更好,而不是为了伤害她的心灵一样。
高质量陪伴还有很多方面。但是无论如何,接纳、允许、尊重、理解…这些听上去很美的词,如果真的能知行合一的运用在生活中,才是真正做到了高质量的陪伴。
而这一切,需要你用心去做。
怒是什么东东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幼儿园大班健康教案《看得见的情绪》,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设计意图:
现在的家长和老师都很重视孩子的智力培养,对孩子在情绪情感方面关注得不够。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发现孩子在活动中有时候出现情绪不稳定,不能够作及时的自我调节。幼儿园的生活相对于幼儿来说,还是很轻松和愉快的,压力不是很大,而小学的生活和幼儿园的生活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从作息时间和作业量上幼儿可能不能一时适应。因此,我设计了情感教育活动“看得见的情绪”,让幼儿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初步的调节情绪的方法。
活动目标:
1、知道每个人都有情绪,并能辨认几种基本情绪。
2、能对自己的情绪作出确切的表达。
3、了解不同情绪对人身体健康的影响,初步知道调节自己的情绪。
4、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难过或疼痛时不哭。
5、了解主要症状,懂得预防和治疗的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准备:
1、六个情绪脸谱(兴奋、高兴、悲伤、愤怒、害怕、烦恼)。
2、做有六个情绪脸谱的大色子。
3、每个幼儿一个情绪温度计。
活动过程:
一、幼儿听两段音乐(高兴和悲伤的)。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曲子,请小朋友仔细听,听好后告诉老师你的感觉怎么样?
听曲子“赶花会”。
提问:听后你的感觉怎样?(高兴、快乐)
再请小朋友听一首曲子,告诉老师听的感觉怎样?
听曲子“北风吹,扎红头绳”。
提问:听后你的感觉怎样?(伤心、难过)。
教师小结:“伤心、高兴都是人的情绪,今天教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几张表情脸谱。小朋友看一看,说一说你看到的是什么情绪,并学一学。”
幼儿学完后,个别提问:说出你什么时候兴奋?什么时候高兴?……
二、游戏:玩色子。
1、请小朋友上来扔色子,色子扔到一处情绪时,这位小朋友要试着做也这种表情,并说说在怎样的情况下会有这种情绪。
2、玩色子的小朋友根据指到的情绪,做相应的表情,让其他小朋友猜猜,他扔到的是什么表情。
三、讨论如何调节不良情绪。
1、你喜欢哪一种情绪,哪些情绪你不喜欢?
2、如果你生气、害怕、难过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呢?怎样才能让自己有个好心情?
3、教师小结。
每个人遇事都会产生不同的情绪,那是很自然的现象。但是愤怒、悲伤、痛苦等不良情绪对人的身体健康是不好的,而愉快、平静等良好的情绪是有利人的身体健康的。当我们生气难过的时候,要想想快乐的事情,或找别人谈谈自己的心情、感受,让自己保持一个好心情。我们小朋友快要离开幼儿园变成一个小学生了,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还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发生许多不开心的事,小朋友要想办法让自己保持一个好心情。老师希望我们大(2)班的小朋友能够天天高高兴、快快乐乐。
四、游戏:玩情绪温度计。
师:小朋友发热的时候你怎样才能知道你发烧多少度?(体温计)
我们又怎样知道今天天气多少度呢,用什么来测量?
今天老师也给小朋友带来了情绪温度计,请小朋友自己玩一玩。在10度以下是悲伤的情绪,在10-30度之间是高兴的情绪,在30-50度之间是兴奋的情绪。你玩到什么情绪,你就说一说你在什么时候是这种情绪。
小朋友自己玩,教师个别询问。
玩后提问:你最喜欢什么情绪?
五、舞蹈:娃哈哈。
活动延伸:
绘画活动《有趣的表情》。
启发幼儿画出自己常有的几种表情,或者画自己喜欢的表情,鼓励幼儿边画边与同伴交流自己当时的心情。
活动反思:
情绪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部分,为了让幼儿感受情绪的抽象,在"情绪大变脸"环节中,教师运用了操作性强的"表情面具"和"脸谱转盘",通过辨别表情来判断情绪,让幼儿认识"喜、怒、哀、惧"四种基本情绪,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通过师生互动的形式,搭起一个体验情绪的平台。然后通过观看幼儿生活中典型的生活片段,真正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在这个活动中,幼儿很容易感受到他们都需要的是一张"笑脸",成为他们不屑的追求,真真切切感受"情绪"对我们身体的影响,初步会想办法调节自己的情绪。活动环节设计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活动中的游戏能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最后的活动延伸我认为不错,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可谓独具匠心。
一、设计意图
我班都是独生子女,多数幼儿由于在家备受家长溺爱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依赖性强、心理脆弱、抗挫能力差,稍有不顺心或遇到困难就不开心、生气、哭泣等消极的情绪。而大班的幼儿又即将进入小学,从幼儿园到小学生活、学习环境的变化无形之中表明幼儿具备积极情绪的,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至关重要。,因而有必要引导学生成为情绪的主人,而不做情绪的奴隶,为他们的成长及以后适应小学生活奠定良好的心理。但是虽大班幼儿已有一定的判断、思考能力,但考虑到情绪是抽象的,不易理解,我从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出发,以"辨别面部表情来判断情绪,从而来控制情绪为线索,设计了"健康有氧操--情绪大变脸--玩脸谱转盘--联系生活实际--放飞好心情--一起来舞蹈"这六个环节,在音乐中开始,在音乐中结束,同时在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初步学会感知判断情绪,从而了解良好的情绪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并初步教给幼儿控制情绪的方法,有意识地在学习和生活中尝试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辨别几种常见的面部表情去感知、判断人的良好与不好情绪。
2.知道良好的情绪使人健康、初步学会去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
3.在观察、感知、辨认、判断活动中提高幼儿的观察力、情绪识别力。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辨别面部表情来判断良好的与不好情绪。
2、难点:如何引导幼儿积极想办法,来初步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
四、活动准备
1、六个表情面具(大笑、微笑、生气、哭泣、愤怒、害怕)
2、准备《健康歌》、《假如幸福你就拍拍手》的歌曲磁带及录音机;
3、课前排练好《他落入了情绪的深渊》的小品。
五、教学过程
一、谜语趣导现在老师给你们猜一个谜语:"人人身上一大宝,既会哭来又会笑。生起气来眉上翘,高兴起来哈哈笑。"你们知道是什么吗?(脸)
二、情绪大变脸
(一)辨别面部表情
1.你们见过哪些表情的脸?(启发幼儿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并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表情面具)
2.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同表情的脸?
3.教师小结:"脸"真是一位大魔术师,时时刻刻都能发生很大的变化:一会儿笑,一会儿哭,一会儿又生气,一会儿又愤怒……真的变化无穷,我们可以通过脸上的表情他人的情绪。
(二)"变脸"游戏现在我们来玩玩变脸游戏好吗?
1.集体游戏。教师出示表情面具,幼儿做相应的表情。
2.同伴之间互相游戏:你说我来做。
(三)引导幼儿将表情面具按情绪进行分类1.刚才我们在玩变脸的游戏中,你觉得哪些脸让你心情高兴?哪些脸让你心情不好呢?
2.引导幼儿将几个表情面具从良好情绪和不良情绪进行归类。
3.教师小结:当我们微笑、大笑时我们的心情好,高兴、快乐属于良好的情绪;而当我们生气、哭泣、愤怒、害怕时,我们的心情不好,属于不好的情绪。情绪有"喜"、"怒"、"哀"、"乐"四种类型,原来,我们可以从我们脸上的表情知道他的情绪怎样。
(四)玩"脸谱转盘",巩固对情绪的理解
1.规则:每次请1位小朋友来玩转盘,转动指针,指针指到哪一处脸谱,这位幼儿就试着做出这种脸谱的表情,判断出情绪大类(好的还是不好的情绪),并说说自己对这种情绪的感受。
2.讨论:你喜欢哪种情绪?不喜欢哪种情绪?为什么?(知道不良的情绪不利于自己的身体健康,愉快的情绪有利于自己的身体健康)
三、联系生活实际
1.请幼儿观看教师事先录制好的幼儿园的生活片断。
问:录像中哪些小朋友表现出好的情绪?哪些小朋友的情绪是不好的?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幼儿从面部表情进行判断)
2.这些小朋友为什们会有不好的情绪?你能想什么方法帮助他们有良好的情绪?(引导幼儿说说调节情绪的方法)
3.教师归纳小结:是呀,我们长大了,当我们不开心或害怕、想哭的时候,我们可以想很多办法,如把不高兴的原因讲给别人听,或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比如去跑步、做游戏等,慢慢就会把不开心的事给忘了,同时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也要变得坚强、勇敢,不要随便掉眼泪。如果我们经常保持快乐的情绪,我们的身体才会更加健康。
四、一起来跳舞最后,让我们随着《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吧》欢快的旋律唱起来、跳起来。让我们时刻能像现在一样高兴、快乐,保持一份好心情。
活动延伸:
1.布置"心情墙",引导幼儿学习用脸谱娃娃的表情进行自己心情的记录。
2.开展"小小心理咨询师"的活动
课后反思:
情绪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部分,为了让幼儿感受情绪的抽象,在"情绪大变脸"环节中,教师运用了操作性强的"表情面具"和"脸谱转盘",通过辨别表情来判断情绪,让幼儿认识"喜、怒、哀、惧"四种基本情绪,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通过师生互动的形式,搭起一个体验情绪的平台。然后通过观看幼儿生活中典型的生活片段,真正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在这个活动中,幼儿很容易感受到他们都需要的是一张"笑脸",成为他们不屑的追求,真真切切感受"情绪"对我们身体的影响,初步会想办法调节自己的情绪。活动环节设计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活动中的游戏能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最后的活动延伸我认为不错,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可谓独具匠心。
课程分析:
《纲要》提出:情感和态度作为幼儿发展的最重要的方面列在首位,可见积极的态度和情感是个体持续发展的内在力。每个孩子都会有各种情绪体验,这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但负性情绪过多,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教师有责任培养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减少孩子极端不快的情绪体验,保持积极愉快的情感,情调。
课程目标:
1.知道每个人都有情绪,并能辨认几种基本情绪。
2.能对自己的情绪做出确切的表达。
3.了解不同情绪对人身体健康的影响,初步知道调节自己的情绪。
课程准备: 地垫若干、课件、纸盒及各种表情图片。
课程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快乐情绪。
1.游戏形式引入主题:让幼儿围着报纸听声音转圈,声音一停,幼儿站到报纸上,逐一减少报纸。
2.让幼儿说一说刚才玩游戏后心情是怎样的?(高兴,兴奋......)
师:在刚才玩游戏的时候,你心里有什么样的感觉?
3.教师小结:其实,老师也发现了你们刚才在玩游戏的时候很高兴、很兴奋还有一点紧张,你们猜我是怎么知道的?对的,原来从一个人脸上的表情是可以猜测出这个人的心情怎样的。
二、欣赏表情,感知基本情绪。
1.在大屏幕中依次呈现图片让幼儿观察,理解图片中人物的情绪。(高兴,兴奋,不高兴,生气......)
师:老师这有一些小朋友各种表情的照片,想请你们来看看他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你们也来来猜一下?
(1)出示高兴的情绪图片。
师:这几个小朋友的心情怎么样?猜猜他们遇到了什么事让他们这么高兴、开心甚至有点兴奋呢?
师小结:你们说得非常好,这些事确实可以给人带来开心、高兴的感受。
(2)出示生气的情绪图片。
师:这些小朋友他们的心情又是什么样的呢?那这些小朋友又是遇到了什么事让他们生气、不高兴呢?
师小结:是的,这些事确实会让人有点不高兴,有点生气,有点愤怒。
(3)出示悲伤的情绪图片。
师:继续往下看,这是什么样的心情?这几个小朋友可能遇到了什么样的事让他们感到伤心了呢?
师小结:这些事也确实会让人伤心呢,你们观察的真仔细。
2.讲述故事,让幼儿了解认识情绪“嫉妒”。
(1)师:有这样的一只小熊它也遇到了让它感到烦心的事情,它遇到了什么事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2)师:我想请我们小朋友想一想,小熊看到妈妈喜欢弟弟而没有关注到自己,看到小兔子有了他自己特别想要的一只小狗而自己没有的时候,他的心里是什么样的感觉呢?
(3)师:你们说的都很好,小熊的心里确实都有大家说的那种感觉,我们送它一个有趣的词语来形容,这种感觉叫做嫉妒!嫉妒是什么呢?嫉妒就是别人拥有的东西自己没有,这时候心里就会非常的生气、难过、伤心,这种感觉就叫做嫉妒。
(4)师小结:其实嫉妒是一种很正常的情绪,不仅小朋友们会嫉妒,连老师、爸爸妈妈、大人有时候也会遇到嫉妒的事呢!当我们遇到嫉妒的事的时候,我们可以想一想我们自己拥有哪些东西是别人没有的,我们也有一些特殊的、特别的地方,当你这样想后自己的心里也就舒服多了。
三、出示“心情日记”表。
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样东西,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是一张心情日记表,我们可以在表格里填上你的姓名,日期,还有你们的心情指数,在下面的大格子里可以将你开心的和不开心的心情故事画下来,这样也会让你的心情变好些。今天我们回去后就可以将今天的心情画下来制作成心情日记,好吗?
课程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精心准备了四种情绪的相关课件及四种情绪的表情图片,如“高兴、生气、伤心、妒忌”等。大班的孩子感觉对四种情绪很容易把握。孩子们也难以接受太复杂的表情,只有“高兴”与“难受”比较接近他们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同时,我想引导孩子正面的心理健康发展,要想想快乐的事情,我们大班的小朋友就要离开幼儿园变成一个小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还会遇到许多困难,发生许多不开心的事。我想教育孩子要想办法让自己保持一个好心情。我在游戏中设计了一个情绪表现,让孩子们猜一猜、画一画,演一演,相互传递。也是让孩子能够在游戏中感受快乐。当《表情歌》音乐响起时,我们一起动起来。我感受到孩子们此刻是快乐的,我想我此次引导他们有一个快乐心情的目的达到了。
我画过快乐。悲伤什么的,但怒没画过也,但我觉得怒要画的活跃点,嚣张点的那种感觉,怒,肯定是生气啊,情绪肯定是不稳定,。。。还有你的怒是用什么表达啊,用点还是线,还是面,或者说是点线面结合的,反正也都要考虑到上面几点,要活跃点,嚣张点,不能画的太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