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 骂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有互相沟通. 你不要把自己当成家长,也不要把他当成孩子 就把你们当成是好朋友那样聊天 不要给对方压力,这样他才会把自己的想法对你倾诉 你才会对孩子的了解多 一些 时间长了你们就成号朋友了 这样即便你不找他,他也会告诉你他的事 要你帮他们分析的,试试吧~~~
首先,我觉得这部剧很有现实意义,它扒出了我们每个人都不愿意面对心理问题这个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每个人都存在很多心理问题,但很少有人会正视,甚至是重视自己的心理问题,结果愈演愈烈,直至造成生活和工作上的困扰,却仍不自知问题在于何处。无论是剧中杨紫扮演的贺顿,还是她的闺蜜,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不想面对的伤疤而造成的心理问题。现在社会中存在很多需要心理治疗的人们,他们的心理健康需要被关心,他们身上有很大的压力需要发泄出来,而心理咨询师也成为了一个越来越热门的行业,更多人选择加入这个行业 。
近日,李先生经常向同事抱怨,儿子小鹏今年14岁了,在市内某中学读初二,尽管平时在家对他管教很严,可孩子就是不听话。尤其是孩子的学习,夫妻俩没少操心,学校老师经常向李先生反映,小鹏上课时小动作特别多,经常欺负同学,不好好学习,是班上的差生。李先生打也打过,骂也骂过,不仅孩子的成绩不见起色,小鹏跟父母的关系更是越来越糟。 记者了解到,许多父母都存在李先生这样的烦恼,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对于不听话的孩子,家长到底该怎么办?记者进行了采访。 据市心理咨询师罗淼分析,按小鹏目前的状况来看,他应该是个不受欢迎的孩子,在家里,父母觉得他不听话,对他管教很严,在学校,老师、同学觉得他是差生,都不喜欢他。假如小鹏认同了家长和老师对自己的评价,那么他对自己的评价也会很低。同样,在小鹏的父母和老师的眼里,看到的都是孩子的缺点,认为他是坏孩子,需要管教,那么小鹏是不快乐的。如果家长和老师不鼓励和发展孩子的优点,可能小鹏不犯错的时候也不会得到认可,长此以往会使小鹏不关心自己某些行为后果,学习成绩肯定不会好。 罗淼告诉记者,对何对待“不听话”的孩子,需要父母、老师的积极配合。首先,家长、老师应从心理上改变对孩子“不听话”、“坏孩子”的看法,家长与孩子应重建正确的家庭成员关爱模式,首先杜绝打骂,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实施教育的前提。建议父母多与孩子沟通,沟通时可以试着握住孩子的手或搂着孩子的肩,这样即使是责备孩子的话,语气也会柔和很多。其次,父母和老师尽可能不要过多评价孩子表现不太好的方面,多看到孩子的优点,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极力地表扬他,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受重视的,是有优点的,快乐开心的时候多了,自信也会多起来,其行为也会变得积极主动起来,发展不太好的方面也会有所改善。
其实孩子心里肯定还是对你存在着某些不满 或者你觉得没什么 但是在他心里却让他十分没面子的事情, 现在科技这么发达 你可以选择网络 注册个QQ这类的聊天工具 与他沟通 当然要满这他啊 问些你对你家长的看法这类的 或许你觉得这个意见不成熟 但是我母亲最开始就是这么和我交流的 无聊的关系现在非常好
走进棉花糖 情商训练师专访:王寒冰 冰冰姐姐 ■ 从事儿童教育工作5年 ■ 少儿心理咨询师 ■ 儿童情商训练师 纯正而温婉的为人作风,从事儿童教育工作六年,曾结业于法国克劳德肖德尔精神分析督导班,坚信爱可以照亮一切,教育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用心灵感染心灵的爱的艺术。擅长亲子关系咨询,少儿心理辅导、女性个人成长等。 六年来始终立志于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心理学彼此融合与修正,做出具有中国味道的情商教育事业。让每一个孩子与家庭都能在当代多元文化的熏陶下,走向心灵与关系的和谐与融洽。同时,信奉“爱可以疗愈一切”,而情商就是爱的艺术。工作即做人,把做人当做一生的事业,去成就众望所归的情商艺术。 谈及从事情商家庭教育事业的初衷,王寒冰老师如是说道: 自己最初从事情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弥补自己小时候父辈科学育儿理念的缺失。时至今日,从事情商教育的目的,是因为自身已经拥有给予爱的能量,所以不再局限于满足自我需要,而是希望能将更多的爱给予他人。 曾经,听闻一个心理老师说:“如果你施舍一个乞讨者,是因为你心疼曾经很无助的自己,那么这份给予,并不是出于对乞丐的关心与爱。如果有一天,你不再是因为心疼自己而施舍乞丐,这才是对于一个乞丐的真实链接,与走出自我的体现! 秉持这样的信念,王寒冰老师慕名来到棉花糖,也被很多孩子亲切地称之为“冰冰姐姐”。 对于未来,她期待情商家庭教育能以崭新的面貌、深厚的文化内涵、丰盛与独有的味道为底蕴,来发挥自己的专业价值和市场需要。 在她看来,上过最走心的一堂儿童课,是关于 「害羞情绪」 的。课上,孩子们通过上台演讲,体验演讲时的感觉与身体、心理发生的变化。 之后,王寒冰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总结害羞的原因: 1、担心别人觉得自己表现不好,不认可自己,不喜欢自己或者嘲笑自己。 2、不够自信,不相信自己能够表演好。 3、不合理的期待,比如:我一定要做到最好,或者必须拿第一名。 了解影响我们害羞的因素后,下一步就是推翻这些想法。当想法发生改变时,害羞情绪就会得到相应的缓解。 1、每个人的看法不同,如果有人不喜欢我,也不代表我不好,我不优秀 2、全然的相信自己,给自己“我可以,我能行”的心理暗示 3、对自己设定合理的目标与期待,发挥出本有的水平。 这堂课不仅让孩子们受益良多,家长们也同样收获满满。家长们通过课后沟通,了解到自己的心理世界和孩子也是一样的。可以说,对情绪的调整来自于对情绪的觉察,觉察自己的情绪,觉察这个情绪背后自己的想法,是调整情绪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同时,王寒冰老师也会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注重自我提升和成长,考取了少儿心理咨询师证书。在专业背景知识的加持下,她可以更细致地洞察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 情商日记分享 01 记得有一次,给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上了一个小时的体验课。玩了三个体验游戏,也尝试和他进行沟通交流,倾听、理解和同理。体验课结束后,孩子告诉我,这是他有生以来最快乐的一天! 我被这句话深深触动了。看似平凡的交流,却是孩子心目中最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之后我和他说,“谢谢你能如此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你聊天我也感到非常开心。”之后,我们互换了联系方式。我也告诉他,如有需要,可以随时联系。 这件事情之所以对我触动很大,是因为它让我更直观且深入地看到:一个不被家庭支持与理解的少年,对于快乐的渴望竟是如此简单,却又重重受阻。他的愿望非常小,却很难有人能真正走进他的内心,设身处地为他着想,让他如愿体验到平等交流的接纳感与归属感。 这件事也让我明白,自己目前所从事的这份工作,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性。身为一名儿童情商训练师,希望自己可以将“共情”能力充分发挥出来,给予孩子多一点关怀。 02 我的孩子现在两岁半,昨天早上和他的对话非常有寓意,借此机会分享给大家~ 我:舅舅昨天晚上打电话,说要送你一个礼物,你想要玩具吗? 孩子:不想。 我:为什么呢? 孩子:因为我家已经有很多玩具了,我不想要玩具了。 我:那你想要书吗?可以让舅舅给你买书。 孩子:我不想要书,因为我家已经有很多书了。 我:哈哈,你很会表达自己的想法,那你想要好吃的吗? 孩子:刚开始说不想,后想了想说,想要吃的。 我:为什么? 孩子:因为我家里没有吃的(平时考虑到避免上火与营养的优先,很少买零食) 爸爸:宝贝,我们家有吃的,今天爸爸妈妈就去给你买很多很多好吃的好吗? 孩子:好的! 通过与孩子的这番对话,我幡然醒悟,觉察到在吃东西方面的不够开放,已经让年仅2岁半的孩子产生对零食的匮乏,打算做出相应的调整。 情商总结 小时候缺什么,长大以后就会拼了命地去填补什么。合理的满足孩子的正常需求,孩子就不会从外界获取。就像孩子说的那样,“家里已经很多了”、“我不需要再从别人那里获得了”。这时候,他与别人的关系会更加真实且平等。 所以在童年时期,给予特别是无条件的爱,让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值得被爱,是至关重要的。待他长大后,会以更加成熟与从容的方式获取爱,而非以婴儿时期所求无度的方式来寻找与获得。 在这里,非常感谢我的孩子,有着如此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自我认知力,让我可以很快的捕捉到自己在育儿过程中的疏忽。接下来就是行动了。 我希望有一天听到:“我不需要别人给我买吃的,因为我家已经有很多好吃的了。” 等有一天他长大了,我期待仍然可以听到一句话:“我不需要一味的从别人那里获得(或者因为没有得到而愤愤不平),因为爸爸妈妈已经给了我很多,我很知足。” 我想,这也是独立人格形成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亲爱的爸爸妈妈们,记得从孩子的行为背后,洞察他们「需要被满足」的程度吧! 如果我们自己是那个没有被充分满足的“小孩儿”,那么请去了解自己缺失的部分是什么,追求某个东西的背后,是否存在对于缺失部分的补偿。 长大后,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努力,为生命注入更多的色彩。只是,不要一直被“缺失的东西”牵着鼻子走,而自己又浑然不知。而是要通过合理的方式,在既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寻找与获得。 我们每个人都无法从原生家庭中获取所有,这便是生命为我们存留的未完成的课题。生命中所缺失的部分,一定是个“礼物”,只是现在还不知道好在哪里。所以亲爱的爸爸妈妈们,感谢自身所拥有的一切,是我们待修炼的功课。通过一次次修炼,使生命更加圆满,何乐而不为? 讲师寄语 对孩子说: “世界和我爱着你”,爱一直在,不管以怎样的形式。 对父母说: 作为一个成年人,对于成长的永不放弃,对于内在成长完整探索的意识,是给到孩子与自己最好的礼物。“真正的成熟并非世故与圆滑,而是具有成长的能力。” 不管当下的问题有多难,只要想成长,总能找到助你一臂之力的资源。但不管找到怎样的资源,成长的主人仍然是你自己。 所以,加油、成长,并相信自己本身已是所有资源中最好的资源,解决你自己问题的专家中最好的“专家”。看见与珍惜外在的助力,同时看见与运用自我的力量,这是赢得生命主动性的不竭的源泉。
237 浏览 2 回答
190 浏览 1 回答
264 浏览 6 回答
251 浏览 6 回答
219 浏览 6 回答
187 浏览 5 回答
225 浏览 4 回答
277 浏览 7 回答
360 浏览 6 回答
310 浏览 7 回答
225 浏览
273 浏览
294 浏览
224 浏览
149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