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个问题,我想从两个角度进行回答。
第一个是「信息碎片化时代」的问题;
第二个是「有效阅读」的问题。
一、信息碎片化时代,一定是个坏事吗?
越来越多的人在探讨:用手机进行碎片化阅读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弊端。
碎片化信息带来的两个问题:
第一,信息浅,丧失深度思考能力
第二,不系统,繁杂,知识的使用效率下降
于是我们的注意力、思考力下降,越读越迷茫。
而通常理解来说,读书似乎更有优势:
第一,层层深入,引导思考
第二,体系完整,系统性强
那么,扔掉手机,选择读书,是不是就一定能解决碎片阅读带来的那些问题?信息繁杂就一定就是个坏事吗?
并不一定。
因为当一个信息来源一直是单一、完整的时候,人的大脑是懒得主动思考的。
但如果接收到两种相互矛盾的信息,就触发了大脑中的甄别模式。
不论哪个信息是对是错,甚至可能两个都是错的,但正因为启动思考,或许因此可以找到真正正确的第三种。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回到「读书」这件事上。
请问,一个作者,在写一本书的时候,会在里面写与自己完全相悖的观点、理论吗?用一本书证明自己的观点、理论站不住脚?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作者当然不是刻意隐瞒,而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边界,并且能在这个边界下,完成一个自圆其说的系统论述,成为一本连续的、系统的、深入的的作品……
但问题是,连续、系统、深入,就一定是「正确」吗?
恰恰因为连续、系统、深入,反而可以更深刻地说服、影响到你。
所以如果你在学习一样东西的时候,得到的都是一个固定方向的信息源,完全没有「相悖信息」,那要谨慎了,这样学到的东西有可能是存在偏差和失衡的。
一般来说,独立思考力强的人,调用「甄别」的能力更强,不论是单一信息还是多元信息,他都能自己去甄别和思考的意识。
但很多独立思考能力还不强的人,完整读一本书虽然确实系统而完整,也很容易让你深入学习,但结果可能并不能帮你建立完整的「属于自己的世界观」,反而可能是建立了「作者带给你的世界观」。
而这个时候能引起你注意,引起你的甄别,倒逼你开始思考的,就是「相悖信息」,或许这些信息,就是来自于一些碎片化的渠道。所以说当我们接触到繁杂的信息时,不一定总是坏事,也可能帮助我们认识更全面、更真实的世界。
最终起到决定作用的还是你本人,而不能把罪名全部推到互联网、手机、微信身上。
我观察我接触的人中,有两种人群相对而言独立思考意识更强一些、思考维度也更高一些。
第一种:辩手,也就是经常参加辩论的人。
因为他们有一种生存法则,那就是站在一个题目的正方还是反方,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抽签决定的,甚至有时候还要为自己内心并不认同的观点去辩论。
第二种:写手,也就是经常在网上写文章的人。
因为他们有一种生存法则,那就是在微博、公众号、知乎等平台上发布自己的观点,要接受网友们的评论洗礼,正向的、反向的都有。
仔细一想,你发现这两种人的共同特点就是:比一般人更容易且更多接触「相悖信息」,时间久了,思维意识也更强。
第二、如何才能在碎片化时代阅读,有效学习?
以上,我觉得对有效学习知识有三个启发:
1. 要有主动寻找相悖信息的「自虐意识」
学习不要只抓住一个信息来源,比如学习一个主题的时候,不要只读一本书,可以多读几本,并且要把核心观点放在一起做对比;
不要只听一个老师讲的课,多听听不同老师的看法,尤其是观点对立的老师的见解;
读完一本书,在豆瓣上看看大家的书评,尤其是那些打了低分的人说了什么;
看看某主题下知乎上的答主们分别给出了自己的什么观点,不同的答主之间观点有何碰撞,每一篇回答下面的评论中的两派分别是怎么说的……
每一个学习方式中都藏着一些「相悖信息」,尝试找出来,进而用这些相悖信息触发自己的思考,慢慢你就不会总是盲信。
2. 建立「动态成长」的认知体系
如果在学习一门知识时能建立一个全面的、体系化的认知,在随后的学习中将新的信息点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内,重新消化理解,并不断将与之矛盾的内容排出体外,就可以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信息碎片化的趋势我们改变不了,但并不妨碍你将各种知识碎片融入一个框架,于是,碎片知识成了「承上启下 」的载体,在不断的「相符」「相悖」中既可以倒逼输出,又可以促进输入,有效加强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强大的知识体系。
3. 多与外部世界建立「良性互动」
独立思考,不是孤立思考,不是特立独行。
当我们与外部世界的良性互动建立得越元,独立思考能力就越强。
不论是与别人辩论、发布观点被别人评判、在社群中看别人的讨论……
正是这些对弈和互动,让你开启了「甄别」模式。
你不一定能够通过甄别和思考,得到一个自己的答案,但至少你没有盲目相信一个结论。
比如对于罗胖的「罗辑思维」的节目和内容,经常有很多争议 。
而我觉得罗辑思维最大的价值之一,恰恰正是为我们不断打开一个个「看问题的角度」。
从升级「自我成长系统」来说,这些角度,都是磨砺我们认知的原料,刺激我们思考的物料。
如果说知识域就是一潭水,不论是罗辑思维平时的节目还是《时间的朋友》谈到的观点,就像一个个被投进水中的石子,荡起层层涟漪。
一味地「信」和「追」,亦或是一味地「黑」和「喷」,都是欠妥的,我们应该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通过不断打开自己的视角去观察世界、发现自己思维的盲区。
不论对谁,如果只是一味地去否定、讨厌、质疑和黑一个人,其实对人家没什么影响,反而是不断关闭了我们自己观察世界的一扇又一扇的门。”
所以读书也罢、用手机碎片阅读也好,这些都是信息的来源,到底能够为我们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处理。
为何有人会离知识的源头越来越远?
习惯了被动的等待,等别人把知识都嚼碎了再教给他们,价值不一定高,还有可能成为负担。
希望你所努力的方向,能看到你想看到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