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说《辩护人》对韩国有什么现实影响,那就是电影上映,口碑发酵后。韩国法院对当时的“容共”案进行了改判,釜林事件的受害者终于迎来了他们迟到的正义。但要说《辩护人》对韩国电影发展有什么深远的影响,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没有!
即便它在豆瓣上的评分高达九点几分,是豆瓣TOP排行榜的前列。但是豆瓣终究还是主流的,很多用户在给一部电影评分的时候,还是依着他们的感情来评,对电影技法要求并不太高。
要说题材的话,先于《辩护人》两年公映的《熔炉》其实要比它要冒险大胆的多。但是它依然在韩国受到热捧,甚至促进韩国法律的更新。足以见得,当时我们眼中题材大胆的电影在韩国国内已经是稀松平常。
这当然得益于韩国相对更自由的创作环境。韩国电影人,几乎什么样的题材都可以碰。如何讽刺青瓦台都不会有事。
这当然还是跟韩国的历史沿革有很大关系。韩国从第一任总统开始,就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军事独裁统治时期,到后面韩国386世代崛起,韩国才逐渐走上了民主化的进程。而在这个进程中,电影也获得了非常大的好处。
韩国前总统金大钟把“电影促进会”扩张改组为“电影振兴委员会”此后该委员会对韩国电影发展出了很大力气。
当然,都成立委员会了,以前独裁时期电影审查的老一套也就自然要退出历史舞台。这样一来,戴在韩国电影人手上的镣铐被撤底拿了下来。
所以说,《辩护人》题材大胆,尺度大。那是历史的功劳,并不是杨宇硕或者《辩护人》的功劳。
再者说,《辩护人》也仅仅是一部类型化作品。不仅为了电影内容,把原本从青年时代就怀揣民主梦想的韩国前总统卢武铉描绘成一个前期见钱眼开的辩护律师。这样的改动不仅不能说是进步,更有退步的嫌疑。因为它为了类型化选择把历史的严肃性消解。在《辩护人》里,历史仿佛是一个任人打扮的洋娃娃,电影创作者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当然我也不是说,这种娱乐化的改编一定不好,市场有需求,有对应的产品满足需求本就无可厚非。
但是要把这样一部市场化娱乐化的片子拔高到“对韩国电影产生深远影响”,那还是一叶障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