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审计独立性的含义:
1、审计独立性是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保持精神上的独立和实质上的独立,是审计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
2、所谓精神上独立,指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工作中,保持独立的姿态,从客观公正的立场出发,自由地客观地收集审计的证据,依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谨慎地合理地对审计证据进行评价,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不屈从于来自任何方面的压力。
3、所谓实质上的独立性,是指审计人员具有独立的身份,与被审计单位之间不存在经济联系和有损于独立性的其他联系,如直系亲属。目前在国际审计准则以及西方发达国家审计准则中,均将独立性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实质上与形式上的区别:
1、实质上的独立,是要求注册会计师与委托单位之间必须实实在在地毫无利害关系。
2、形式上的独立性,又称为“形体独立性”、“外在独立性”或“表面独立性”,是对第三者而言的,即注册会计师必须在第三者面前呈现一种独立于委托单位的身份。
3、实质上的独立性也称精神上的独立或事实上的独立,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或其他鉴证业务时,应当不受个人或外界因素的约束、影响和干扰,保持客观且无私的精神态度。
4、形式上的独立性,是指注册会计师与被审查企业或个人没有任何特殊的利益关系,如不得拥有被审查企业股权或承担其高级职务,不能是企业的主要贷款人,资产受托人或与管理当局有亲属关系等等。
5、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有时又密不可分。
6、实质上的独立性是无形的,难以测量的;而形式上的独立性是有形的,可以观察的。
扩展资料
一、审计准备阶段独立性标准。
审计准备阶段包括以下工作:
1、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2、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3、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4、确定重要性;
5、分析审计风险;
6、编制审计计划。
二、审计实施阶段独立性标准。
审计实施阶段包括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两部分,此阶段的独立性衡量,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审计人员是否能够直接、自由地接触被审单位所有的帐簿、记录、职员以及其他涉及被审单位活动、职责和财产状况的信息来源;
2、在审计过程中是否能得到相应管理人员的积极协调与配合;
3、是否因个人利益和私人关系而放弃或限制对某些应检查的活动,记录和人员的检查;
4、管理当局是否指定应检查的活动和限制提供审计证据的范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审计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