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听了罗胖分享的万维刚《精英日课》里收藏量和转发量都非常高的一节课程。它讲的是一个心理实验。万老师认为,这里面所蕴含的道理,是一个应该写进中小学教科书的道理。
感觉挺有意思,记录下来也普及一下自己的认知。原文参考: 越不懂,越自信?
这个名词你可能没听说过,因为这是一个1999年才被正式研究发现的效应。
他们的发现是, 越是一知半解的人,越自信。
实验结果表明:就是那些能力差的人,自我评估能力也差。这就是“邓宁-克鲁格效应”。
我们每个人都有点“迷之自信”,过度自信是人之常情。但是“邓宁-克鲁格效应”说的是,自我评估的偏差程度跟能力密切相关: 越没能力的人,反而越能高估自己的能力。而那些真正水平高的人,反而还低估了自己的能力。
越进步的人越虚心,越落后的人越骄傲。你越不知道,就越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这个研究的影响非常深远。现在人们分析,之所以会有这个局面,是因为那些能力低的人,没有办法合理判断自己的水平。
咱们就拿逻辑推理来说。如果我逻辑推理能力强,那我听到比我水平高的人讲道理,我至少能听懂,我就能感受到自己不如别人。可是如果我逻辑推理能力差,我就根本分不出来哪个是对哪个是错。分不出对错,再加上每个人天生的自我感觉良好,我就必然认为我其实还不错。还有研究表明,特别自恋的人或者特别外向的人更容易高估自己。
“邓宁-克鲁格效应”告诉我们求知这条路是很难的。一知半解的时候你根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还以为已经很懂了。你必须先经历一次自信心的低谷,才有可能走上真正的求学之路。有人把这条路总结成一条曲线 ——
这条曲线提醒我们,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是一个多么可怕的状态。你以为自己挺厉害!因为你根本看不懂什么叫厉害什么叫不厉害 —— 因为想要看懂,你首先得比较厉害才行!
这是非普通人的思维,也是一种逆向思维。我的书架上也有很多书没有读,每次看到有一种隐隐的焦虑,看来这样也有好处,通过“反图书馆”意识让自己时刻保持谦卑的心态。常常也以读了多少书来自我安慰,没想到这是一个很土的行为,也许存在自以为读了几本书就限于盲目自信的危险。给了自己警惕的信号。
一直想等书架上的很多书看完了再买新书,看来我的这种做法也未必正确,花点钱多买点书摆在书架上也未必是坏事,也许可以使自己更加谦卑。真是有意思的别样的视角。
其实我想说的是,如果智者总是保持充满疑虑的自信,是否世界就少了很多麻烦。
这些观点从自我反省的视角给每个人都提了醒,可以促进每个人在有意愿的情况下,不断突破自己获得进步,更多需要的是自我驱动。
但真实世界往往要复杂很多,我们往往想把“沉睡”的人叫醒来,这是难点。
所以这是一个理念,而且需要自我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