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导演约瑟·帕蒂哈针对此片的访谈……□ 据你影片的描述,纳西蒙多劫持公交车是由于对多年前的Candelaria教堂屠杀事件耿耿于怀?- 是的,Candelaria教堂是里约热内卢最大的教堂。1993年,在警察围攻街头少年时,这个教堂成为孩子们的最后庇护所。由于当年警察杀死了许多街头少年,没有任何一家巴西媒体敢于披露事实真相,他们只报道警察方面的伤亡情况。纳西蒙多就是那次屠杀事件的幸存者,他和许多幸存的街头少年一样,成为没有身份的“黑人”,被排斥于社会之外。纳西蒙多就认为自己重返社会的唯一方式是,通过武力引起媒体的关注。因此[174路公共汽车]也是一部关于被剥夺身份的人,如何通过铤而走险的极端手段重返社会的纪录片。□ 但是在影片中,有个社会工作者说,绝大多数Candelaria教堂屠杀事件幸存者的身份已得到恢复和确认……- 这个人说的并非事实,在影片最后你还可以看到,那群恶棍警察企图暗中处死纳西蒙多。原因很简单,警察害怕事情暴露。在巴西,警察严重渎职,暴力事件随时可能降临到一个无辜的人头上。但是没有人敢向警察挑战,纳西蒙多是一个孤注一掷的挑战者和报复者。□ 你是如何选定影片的叙述方式的?- 我平行叙述纳西蒙多的经历和劫持的经过,交叉剪辑的原则是,要使观众明白纳西蒙多劫持公交车是由于他那些不幸的人生经历。我想这是影片所能采取的最简单明了的叙述方式了。□ 在影片中,你应用了一些抽象和概念化的处理方法,这种手法在纪录片中很少用。- 是的,我想你是指我们采访纳西蒙多那一段。因为我是在没有得到警方批准的情况下,私自买通看守进入监狱拍摄的,我们得到了40分钟的素材。但是我不能在影片中明确表现我们是在监狱里采访纳西蒙多的,否则那个看守会受到牵连。于是我利用抽象和概念化的电脑特效方法,将监狱的环境处理成一个类似监狱的压抑、森严和冰冷的环境,目的是让观众知道我们进入了一个监狱般的地方。□ 当时在公交车上的人质已被媒体采访过,警察也询问了他们,这些都在电视台播出过,你是如何在影片中重新利用这些素材的?- 我请来人质,把那些录像带放给他们看,并对他们说,“你们有权力否认自己那时对媒体和警察说过的话,我不会将你们现在否认的那些话放到我的影片中。等你们确定好哪些话能够放入我的影片后,我们重新进行一次访谈。”这个方法很有效,现场录像很快就准确激活了他们的回忆,采访很顺利。我还请人质们相互提问和回答问题,所有的人都非常兴奋,说得很多。这对我帮助很大,因为我毕竟没有出现在现场。